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智者大师告诉我们,一佛乘的一可以从四个角度观察,教一、行一、人一、理一,所以独得妙明。称之为妙就是因为具备这四种视角也称为一乘的圆教。
1.教一
教一就是: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从指导的程度而言,佛教化众生的教理中,小乘教叫半字教,大乘教叫满字教。按照化法四教来说,藏、通、别、圆四教,藏教是半字教,通教是兼半待满,别教也是不圆满,所以是半字教,只有圆教才是满字教法。
那么半字教是什么意思?就像刚开始上小学一年级学拼音,拼音学完了还不认识字,就叫半字教,才告诉你一小半的技术。声闻乘和缘觉乘也只是告诉我们一部分技术,就是你能够降服自己的烦恼了,但是还没有能力去降服别人的烦恼,这叫半字教,才知道一半的修行技巧。满字教就是不仅把自己的烦恼都断尽了,还帮助众生去断尽烦恼,这就是圆满的教法。从《法华经》的角度讲,就没有半字教的教法,一切教法都是圆满教法的一个过程。
从部类而言,佛讲的三藏教法当中,按五时划分有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时。
从般若时来说,是兼带大小二乘。《心经》是般若经典之一,里面的小乘思想有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一直都用否定的语言来形容的,就属于解脱道,是让自己证得内在的本体空性;后面讲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前面是无,接着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就是有,再后面就都是肯定的,就是大乘教理。
那么般若经典就包含两方面的教理:一方面是消除我们的我执、烦恼习气,把这些全否定了,否定的这部分是半字教,只讲了一部分;后面就全部都是肯定,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肯定这部分是大乘圆满的教理。般若是兼有大乘和小乘,不是一佛乘。
方等时就是刚才说的,包括《维摩诘经》等经典是回小乘向大乘。先确定小乘心还不够,要把自己的心放大,要发大乘心愿度一切众生。我们刚开始学佛总想求菩萨保佑,先得到点好处,有了点好处,想想轮回还是很苦,还是要解脱好。自己解脱了,还有父母兄弟怎么办,他们也要解脱,在这个过程中,心量就慢慢地放大了。所以从自己修行到回小向大的过程,它有大、中、小相对的三乘。
《法华经》说,一切众生都在实相当中,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对任何一个众生,任何一个状态都是一样的,人人都应该证得诸法实相。从这样的角度,就把前面的三乘对立消融了。
用妙果寺作为比喻:如果你的思维不是很宽阔,就先告诉你,妙果寺前面有个天王殿,先到天王殿,就能找到妙果寺了,然后再让你找到大殿和后面的地藏殿。如果你以为这三个殿堂就是妙果寺,又错了,整个围墙内包括空间,其实都是妙果寺。通过这个过程,你脑子里面就已经包含了三个层面。所以度众生也是修行的过程,在我们的内在境界上会不停地提升。最终从妙果寺整体来说,它其实不分山门、大殿和后面地藏殿,妙果寺已经包括了整体,但是如果你眼光不够,我只能一个一个地告诉你。三乘正法也是这样,也都是一步一步地来,那么佛在安排教导我们时,他在教理上也是根据前面的三个层次讲过来的。
有些人刚学了大乘法,就觉得自己是学大乘法的,别人的小乘法不能修,就像你到了妙果寺地藏殿,就去批判天王殿的人,说那里不是妙果寺,其实你不知错到哪里去了,这就等于你直接要盖第二层楼。所以真正学习佛法,明白一佛乘思想的人,一定会把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融为一体,有了一个整体把握之后再对机施教。引导能力弱一点的人就先到山门,能力强一点的人让他到大殿,再强一点就让他直接到后面来。在掌握了一佛乘思想之后,你就不会在心里分别说,到山门的人还没有到妙果寺,到藏经楼的也没到妙果寺,不会这样想。
所以佛告诉我们,从佛的境界往下看,权巧方便和究竟真实的法,两者皆为实法。但是对我们凡夫来说,当我们还不知道整个妙果寺时,佛只能告诉我们说,山门最好了,山门就代表妙果寺,这就好像是佛说的解脱法。当我们一旦解脱了,已经证得无我了,还不能认为自己知道了整个佛法,其实还相差很远。
从凡夫角度来说,你认为最真实的也都是权巧,还只是暂时的,只有当你成佛了,那么你所有的方便都是真实。至于我们还没有成佛之前,告诉我们的所有方法都只是临时让我们用一下。
所以大家不要对法执得太坚固,坚持这个法好,那个法差;这是汉传,那是藏传;这是净土,那是禅宗。跟自己最相应,离你最近,力所能及的就是最好的。所以你能念佛就赶紧念,能参禅也可以参,能够当下悟到就更好了;如果你能一下就把闻、思、修教理都打通,那就是最好了。我们就根据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完成的过程就是方便,从佛法整体的角度来说都是究竟。所以从教上说,只有一个教,没有第二个。
2.行一
从行为上说,要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华文句》解释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这是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
正直舍方便就是没有偏傍。偏傍是敲边鼓,不是敲鼓的中心,旁边的声音敲出来,不能代表鼓的声音。就像我们有些人刚学习佛法,还没有皈依就出去给人讲法了。这样的人也很多,胆大心粗,讲得一套一套的,别人听起来觉得简直跟外道差不多。但是如果你发心很纯正,根据你所了解的去指导别人,一步一步指导,虽然是敲边鼓,那也是鼓,只是还不能代表鼓的最好声音而已。
九法界的众生在修到七地菩萨以前,从内证境界来说,他所说的法都不够圆满究竟。八地以后的菩萨,真正达到了如如不动的境界,他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都与佛一样,他讲的法才真正究竟。
《法华经》告诉我们,要正直舍方便。当你的心很宽阔,观察到一切众生和十方诸佛同一体性,就是心、佛、众生三者没有任何区别,那么无论你所修的是净土、禅宗,还是声闻、缘觉,都是在一个非常圆满、广大的心态当中去修,它就是究竟法。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志当存高远,心不外平常。
《法华经》讲道: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虽然在戒律上不允许只举一个手,这实际上就是没有威仪,但是当你看到佛菩萨或者僧人时,高兴地举了一下手,也代表你打招呼了,或者看到佛像挺好点一下头,都是种下了成佛的种子,或者说你的生命已经在圆满觉悟当中埋下了善根种子。
所有的方便都容纳在圆教的修行范围内,所以叫正直舍方便”,并不是执说:我就是举一个手就成佛,或者我点一个头就怎么样,我这个宗是有上师加持的,你那个净土宗没有用。这些都不是圆教的观念。圆教的观念就是一切修行行为都是成佛的行为,哪怕你到庙里面去供一支香,供一点水果,供花、供灯等等,甚至没有到庙里,只是看到寺院点一下头都可以。这样范围就很广了,就不会说:怎么穿着短裤就跑过来拜佛了,赶紧把他拎出去。我们教育他是对的,但是内心一定要知道,他能来就是跟佛菩萨结上了缘,哪怕他起了一个高兴的念头,就已经种下了成佛的种子。这是圆教的观念。
大家必须同时明白两点:首先是圆教观念,所有的只要是跟佛结缘的行为,无一例外都是可以成佛的方法;其次是一定不要单独执某个方法就可以成佛,任何方法都只是方便当中的一点,要慢慢地积累所有的行为。真正的圆满不会舍弃任何行为,也不会执任何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修道路上破迷开悟。
智者大师说,边邪皆中正,哪怕你走得很偏很边,甚至很邪,都是中道第一义谛。像禅宗有丹霞劈佛南泉斩猫,我们说他把佛像拿出来砍掉,那不是大逆不道吗?但是这在《法华经》圆教思想当中也是允许的,因为丹霞大师就是针对那些特别执佛像的人出了这一招,就是用毒药来治病。就像一个人生了重病,如果一般的庸医拿药给他吃,可能就把他毒死了,但是有良医拿砒霜给他治病,一吃砒霜,病就好了。可是只有良医才能用砒霜治病,我们凡夫就不能随便来,庸医做了坏事,到时候恶报现前也是很惨的。
圆教思想就是把一切行为都纳入成为圆满修行的行为。红教大圆满有句话单刀直入:一切色相皆为佛身,一切音声皆为佛语,一切思想皆为佛意。”用这三句描述身口意的话来表示最圆满的修行状态。大家现在体会一下:我们平常都要拜佛像,“一切色相皆为佛身”,就是一切看得见的相,包括生活当中的垃圾桶都是佛的身体,我们就生活在佛的世界里,我们自己也是佛的身体;“一切音声皆为佛语”,不只讲经说法的声音,也不仅是天乐鸣空,就是汽车喇叭的声音孩子哭啼的声音嗔怒吼叫的声音,一切的声音都是佛的语言;“一切思想皆为佛意”,我们讨厌自己的妄想,师父,我妄想怎么这么多,该怎么办呢?其实要是明白了圆教的修行只有一,没有二,就知道自己脑袋里面的一切思想,无论想的是好是坏,是讨厌别人还是喜欢别人,是爱还是恨,全部都是佛的思想。
要有这样一种圆满的心态来把一切都统摄在一起,当然这不是借口,而是感觉。一定要记住这句话,然后要去感觉“一切色相都是佛身,一切音声都是佛语,一切思想都是佛意”。那么你就随便怎么想都很自在了,想喝就喝,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怎么想都行;你想哭就哭,想笑即笑,没有关系,这时候就要你去感受它。但是你千万别因为自己做了坏事,哭哭啼啼地难受了,就说这一切音声都是佛语,这就是在找借口,如果你真能够感受到音声都是佛语,思想就为佛意时,你的贪嗔痴烦恼一点都起不来。你可以当下体会一下,在心里面骂别人两句,骂人时你看看是不是佛意。如果你骂人时觉得怎么想都很自在,有这样的感觉就全是佛意;但是你千万别骂完以后,自己心里开始难受了,又不承认这个难受就是佛意,那就又错了。
所以圆教的行为需要你去感受,而不是用它来借口。济公有句话说,你要按照我说的去做,不要按我做的去说。济公喝酒吃肉,现在很多人在按他做的去说,这是不对的;你要按他说的去做,你内心中就能真正感受到和佛一样,身口意三业就完全与佛相应了。这是正直舍方便,是道一。
3.人一
人一,但教化菩萨。佛为随顺众生根基而说权实法,教化三乘。但是到了法华会上,由于会三归一,一切众生都归为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此时只有菩萨并没有声闻缘觉,所以说是人一。佛这一生教化的目的,是让我们成就佛果,就是要明白诸法实相。如果大家发起了要了解生命真相的心,我们就是佛所要教化的人;如果我们只想解脱还不想成就菩提,那么有一天佛还可以告诉我们,这是方便,你要再回小向大
《法华经》有个比喻,一个导师带着一帮人要到山里面去采宝。采宝的地方叫宝所,路途很遥远,大家跟着导师走了一半,感觉太累不想走了。导师有神通力,画了一个城出来叫化城,大家就进入化城里面先休息。休息好了,导师说继续往前走,有很多人不想走了,这里挺好,我为什么要往前走?他们就忘记了采宝,这比喻声闻乘的人。
大家每个人都想明白生命的真相,都想去采宝,佛陀就带领我们要发菩提心成佛。但是从发菩提心到成佛的路途很遥远,就像我们的各种习气毛病太多了,经常有烦恼我执来干扰我们。于是佛就讲方便法,告诉我们说:你先把我执破掉,没有了自我也就没有了烦恼痛苦,就证涅槃了。证得涅槃以后,佛又说:你要回小向大,还要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有一些人就说:我不想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太苦了,还是自己解脱证涅槃算了。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就说,说法度众生心不喜乐,他一听到度众生就不高兴了,要自己住涅槃才高兴,但最后佛陀还是通过开示,使他回小向大。人一就是发了菩提心的众生。
4.理一
理一就是世间相常住,圆满的真理就是世间一切万相都在诸法实相的展现当中,没有离开实相的。我们的行住坐卧、嬉笑怒骂,乃至我们的梦境、幻想、各种错觉,也都是在诸法实相的范围之内,所以一切梦幻泡影的世间相本身也是不生不灭的。
比如说磬锤有生有灭吗?大家可以从教理上去体悟一下:我们凡夫总觉得世间法都是生灭的,磬锤做成了,就好像是生出来了,有一天坏了就是灭了,所以是有生有灭的;但实际上,磬锤是用木头做的,在被做成磬锤之前,木头就在那里,做成磬锤的时候,木头没有增加,它只是换了个形状而已,如果把这个磬锤掰断了,磬锤就灭了,木材还在那里,木头始终都没有增也没有减。
我们看到木头没有增也没有减,磬锤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世间一切万法,哪怕是你做了一个梦,现在打一个妄想,都是不增不减。你心中如果没有妄想的种子,就不会有妄想,妄想只是过去隐藏在心中,现在表现出来而已。我的手拿起来,又放下,你说有生有灭吗?上去下来都是这个手,手没有变化,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所以手是不生不灭的。世间一切相都是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叫世间相常住。
十界依正差别的事法就是世间相,世间相的万法悉皆相即于理,故皆常住。就是说世间一切万法都有它不生不灭的道理,如果你体会到了不生不灭的道理,这就是诸法实相,所以世间一切法都不离实相。虽然以凡夫染障碍的迷情来看世间相,必定是历非常住,是无常变化的,但只要一去除隔阂的迷情,去除执永恒或者执事物本身状态的迷情,就能洞达诸法实相,觉证十法界本来具足的依正相融的圆满妙理。
法界一切万法,没有一个事物不是常住不灭的。我们对于常住不灭实际上有个误区,讲到磬锤时,首先脑子里面就确定有个磬锤在这里,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磬锤的相,只是木头的相,如果除去木头就没有了磬锤,那就不曾存在过独立的叫磬锤的东西。我们现在就说它有,到时候又说它没有了,所以混乱颠倒,不明白常住的真正道理。
那么法界相的常住,并不是跟无常相对的常,而是绝对的妙常。就是它的生生灭灭,磬锤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事物的生生灭灭,乃至木头毁坏的整个过程,都跟实相没有矛盾。这道理是有点深,如果大家明白了,就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了,因为只有见到常住本性以后才知道,原来这一切都是性能的体现。表面的无常背后没有它的自我,明白了缘起而无自性的空,那么缘起和无自性两者在一起,就是常住法界之理。这就是理一。
所以从理、教、行、人这四者说明,佛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宇宙法界的真理。我们所要明白的生命就是成佛的生命,没有第二个生命;我们所有要修习的行为就是走成佛的道路,没有第二条道;那么佛法所要说的教法,也只有成佛的一乘教法,没有其他的教法。把一切行为、一切教法、一切众生,乃至各种各样的道理都统摄在一乘圆教的教理之内,这就是《法华经》的思想。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