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和我们有这么深的缘分,可是很多人对观音菩萨并不了解,《普门品》就告诉我们,观世音菩萨是普遍地示现一切色身来度化众生。
1.大乘菩萨的生命状态
圆满证道的菩萨,他的生命显现出无所不在的自由,就是通达自在。能够通达的就是门,没门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行不通,有门就能够通达。普门的意思就是所有的门都能够通达,菩萨的生命永远都是绿灯。
观世音菩萨是上天堂下地狱,十方法界来去自在。与什么众生有缘,就以什么样的形式去度化众生,号称有三十二化身,这三十二化身通常是有条件修行的三十二类众生,实际上也包括了畜生道。畜生道的特点就是很愚痴,就像猪一样一直往前拱,不知道拐弯,智慧不够就很难接受正法的甘露,但是观音菩萨对畜生也非常慈悲,畜生道他也去教化。
所以大乘菩萨所体现的生命,不是说要去追求一个快乐的地方,待在那里不动了,而是看到众生在哪里有痛苦,就示现相应的身份去度哪里的众生,甚至在地狱道也有我们地藏王菩萨在里面度化众生。菩萨去度众生的一个原则就是感应,叫做有感即应,你没有感觉,他就不能来应你了。就像电灯已经装好了,你按一下开关,灯就会亮;不按,灯就亮不起来,就没办法。我们如果不信佛菩萨,不相信自己能够解脱,那么佛菩萨即使就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没办法得到法雨甘露。
观音菩萨的普门示现,就是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能够度我们,菩萨就一定会示现这个身份来为我们说法。我们有时候觉得寻找善知识好像很困难,到处都找不到善知识。和这个师父不相应,听那个师父讲法,觉得好像也用不起功来,其实这个毛病不在师父而在自己,是自己没有真正发起求善知识的心,说得简单点就是自己不具备做弟子的相。如果我们具备弟子相,是一个真正求法的弟子,那么观音菩萨自己就会来度我们,不需要我们拼命去寻找了,这是一个事实。所以宗喀巴大师也讲过,他说这个世界不是没有善知识,是没有弟子,善知识找不到好弟子。如果你不是如法具相的弟子,就不能把你引进佛法的大门,反而使你对佛法产生诽谤,更加远离佛法,那就非常可惜。
2.普门示现
观世音菩萨的这种状态,事实上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修证过程中都必须要经历的,叫做普门示现。普门示现就是指佛菩萨神通自在,示现种种身,开无量法门,使所有众生得证圆通。
佛菩萨的示现周遍无碍,在十法界普遍圆满,没有哪个角落会被遗漏。现在偏远山区的教育就跟不上去,在大城市里面就会好一点,这就是教育还没有能够真正地普及。普及就是不论你是什么身份,不论你在什么角落,都能够周到普遍。孔老夫子讲有教无类,他的思想也是要让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教育,但是后人研究说,孔门三千学生,七十二弟子,没有一个女生,全是男的,所以他还是有重男轻女的嫌疑。只有佛陀是男弟子、女弟子、出家弟子、在家弟子都有,所以佛才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
实相圆法周遍一切就称为“普”。实相圆法就是一切诸法实相的圆满教法,真理是有普遍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所谓东方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西方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如果有和别人不同的地方,在某个地方不能用的,就不是真理。所以明白了圆教教理之后,大家的修行就变得非常轻松自在。不是说跑到庙里才叫修行,不是穿上了特殊的衣服跪在佛前才叫修行,就是你吃饭、穿衣、工作、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修行的状态,都有佛法在其中。那么生老病死也是佛法,在家出家,天堂地狱,没有一处不是你修行的地方,能够这样,你的法就普遍了。
所以大开圆解的人不需要选择环境,不需要选择人群,也不需要选择什么方式,每个当下都可以是很圆满的状态,这就是普一切处。普及这个词最早还是佛教里面说的,也是《法华经》说的,“愿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普及于一切有情的众生,还有一切无情的山河大地。善良快乐的心发出来,要让一切人都快乐,要让一切动物都快乐,让一切植物也快乐。在一切时间,过去、现在、未来要快乐,在一切空间也要快乐,这才是普及性的。
实相中道法门是无所蔽塞,没有遮蔽,没有堵塞,称为门。所以《法华经》所说的中道实相之理,遍通一切,无所壅塞。故诸佛菩萨乘此理的“乘”,就是我们讲的大乘、小乘、佛乘的“乘”,乘就是乘坐。我们乘什么车到什么地方去,这是有讲究的,你坐飞机就不能只坐个两三里路,你骑自行车就不能在天上飞了。我们的生命要乘什么理,大家每个人从小到大需要学习各种道理,通过学习来的东西,一旦形成了人生观念,这一生就依据这个观念来生活,这就叫做乘。
大乘佛法的乘,有人也叫千乘之国的乘,我觉得还是乘车的乘要好一点。我们乘的是大车,就是大乘;我们乘的是小车,就是小乘,乘摩托车也是小乘,只度自己不度别人。如果这个乘很大,一个人坐太浪费了,就要更多的人一起来共修,一起来受用,这叫大乘。
所以诸佛菩萨要想成佛,他所乘的理要是普遍性的理,不能乘一个很片面性的理。如果只对这部分人有好处,对那部分人就没好处了,这个理不能算数;如果只对人有好处,对畜生没有好处,这个理也不算;如果对有情众生有好处,但是对无情的世界却是一个伤害,我们也不能乘这个理。这个理越宽越广,越普遍,才是大乘佛法所要追求的境界。只有大乘的圆教思想,才能够成就佛理,那么乘这个理,才能够开出无量的法门。理通了,做人才会通达自在;如果理上没有想通,即使无理取闹也闹不到哪里去。
在《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作为代表,来教导我们这些九法界的凡夫和圣人菩萨,如何能够乘一佛乘去成佛。首先要有一颗慈悲的心,发大愿力作为生命的动力,示现种种身,以拔除一切众生之苦,令众生都能成就菩提,同时我们也能够成就圆满的佛法。
3.《法华文句》的解释
《法华文句》的解释说:“普者,周遍也。诸法无量,若不得普,则是偏法,若得普者,则是圆法。”我们说某人做事情好像有偏见,偏见就不是普遍的知见。普遍的知见就是从任何角度都能认识清楚,周遍十方三世,这叫普遍。
我们早晚功课念佛、绕佛,佛像在中间,我们要在佛的四周右绕三匝,有时候右绕好几圈。绕佛是佛教特别的仪轨,绕一圈就是要让你把前后左右都看清楚,不能只站在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如果只固执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那就容易出偏了,你的知见就是偏见,正见一定是把每个角度都看到了。比如说信佛的人觉得有道理,那不信的人也要觉得有道理,这样的道理才是真正的道理;如果不信的人觉得你简直在胡扯,那你就偏了,肯定是执着了自己的一己之见。如果没有接触佛法的人自以为是,自以为佛法不好,那我们和他没话说,因为他没有调查就乱发言,这肯定不对;但如果他调查了以后,发言讲出来还是偏的,就是他的调查还不够全面周到。
佛法是站在佛的高度来看九法界众生,我们九法界的众生只要能够如实地了解佛法,都能体会到佛法的真实受用。比如说地狱众生在地狱里面那么痛苦,如果听到一句佛法,就能从地狱的痛苦里面解脱出来。天人那么快乐,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任何痛苦了,一听到佛法,也能认识到佛法的好处。解脱的罗汉虽然没有发菩提心,对利益众生没兴趣,当听到大乘菩萨讲佛法,还是觉得大乘佛法妙用无穷。大乘菩萨认为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当他听到佛说,无众生可度,无佛可成,也很开心,就知道度众生的时候是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身心完全轻松,一点执著都没有,但如果让他放下众生不要度,放下佛不要成,他还是舍不得。九法界以下的众生虽然都会有偏见,但不论有什么偏见,只要听了佛所讲的法都感觉很好,因为佛的角度是圆满的。因为圆满,所以周遍,就叫做“普”。
四依四不依里面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普遍的法就是了义,不了义就是权巧方便法。
我们讲了生死,是因为我们凡夫现在还有生死烦恼,凡夫学佛法的标准就是要断除烦恼。破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执,就没有了烦恼,可是对断除了我执的阿罗汉再讲破除我执就是不了义。
比如说我们在房间里面,我告诉你要从这个门走出去,但对已经走出门外的人来说,出门的方法就是不了义;如果你坐在这里,让你站起来,你就可以站起来了,对于所有坐着的人都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对于站着的人来说,还是不普遍。所以有相、有局限的都是不了义,只有突破了所有的相和局限,才是了义的法。当大乘佛法讲到利他时,是演说一切法,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可灭度者,这就是了义法。
这就是偏和普的关系,不普遍的就叫偏。有本小说叫《傲慢与偏见》,实际上偏见是人世间最害人的一件事情,但是只要你没有证得大彻大悟的境界,就会有偏见。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换句话说,每个人都会拿自己的一套解释体系来解释这个世界。不同的宗教间甚至还要发动战争,因为偏见而不惜以生命的代价去伤害这个世界。佛法讲尊重一切生命,不能有伤害众生的行为,其实连想法都不能有,更不要说行为了,这对于所有众生都有普遍的意义,就不是偏法。
“若得普者,则是圆法。”所以大小偏圆,真和伪,正和邪,都是对立的,而普门的普是真正的大圆,属于圆满的法门。
“门者,从假入空,空通而假壅,从空入假,假通而空壅。”壅就是堵塞。我们平常执着现实缘起的假法,就要知道一切法无我,本性是空;当我们明白了空性以后,就从假入空,那么空就通达了。虽然阿罗汉已经通达了空,但是他不想要度众生的这些假法,所以对于假反而壅塞了。如果阿罗汉回小向大,从空入假,发菩提心,从涅槃里出来,以慈悲心去利他了,在利他的路上,他就渐渐地通达了假法,能够利用一切有为造作的假法,来圆满菩提。
我们中国人喜欢把证得阿罗汉的人叫做小乘,人家听了就很难受:“我们明明是上座部,是解脱的圣人,你们怎么把我们叫做小乘,把自己叫做大乘?”好像我们抬高了自己,实际上大乘佛法不但要自利,还要利他,而且以利他为主,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但是大乘菩萨在利他时,会认为只求自己解脱的小乘不究竟,这时他的空又有了壅堵。
“偏通则非普,壅故非门。”如果你的通达是片面的,那就不是普门的普了;如果壅塞了那就没有门。当凡夫执着六根、六尘、六识时,因为有我执,无我的门就被堵住了,在凡夫位上,当菩萨利他的心一生起来,无我空性的门就被堵塞了,所以不是普门。解脱道的罗汉也不是普门。
“中道非空非假,正通实相。”有智慧不住在生死当中,所以他是非假,以大慈悲心从涅槃出来要利益众生,不住在涅槃,所以他又是非空;非空非假,正通实相,就是大乘佛法的中道实相。
“双照二谛,故名普,正通故名门。”双照二谛就是空假二谛,真俗二谛。双照,就是既能够空也能够假,既不住在空中,也不住在假中,这叫双照二谛,就是普,具有普遍性。初住菩萨以上,虽然证得了涅槃,有涅槃的境界,但是他不住在涅槃。菩萨回到六道当中度一切众生,能够自在无碍,因为他还要用假法来度众生,同时他在涅槃的无我里面也能够自在,这就是普门。
所以一个真正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懂得解脱道的小乘佛法。如果你学了大乘却说小乘法不好,就完全是不通小乘,不通真谛的原因。甚至当你学了大乘佛法,反而说世间善法都不值得你学,你如果不懂世间因缘果报之法,连最起码的做人都做不好,就不可能是菩萨。所以双照二谛,是对世间、出世间法两方面都能够通达自在,就是正通称为门,通达了中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