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我们就根据天台宗的思想来解读《法华经》,告诉大家这部经的思想到底是什么。
1.《法华经》简介
汉译的《妙法莲华经》有六种版本,现存的有三种。第一种是竺法护翻译的叫《正法华经》,总共是十卷,二十七品;第二种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有七卷;还有南北朝时期的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翻译的《添品妙法莲华经》,有八卷,二十七品。其中以《正法华经》最为详细,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最简约,流传最广。现在大家研究或者读诵的,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版本。
我们现在所读的《法华经》,各品出现的年代也有一些不同。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时候,只有二十七品,“提婆达多品”是唐朝的玄奘大师加进去的,“普门品”的偈诵也是南北朝时期加进去的,现在共有二十八品,收在《大正藏》第九册当中,是大乘佛教要典之一。
有人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说大乘经典的出现可追溯到公元前后。释迦佛在世到现在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公元前5世纪释迦佛就在印度讲大小乘佛法,根据当时人们的根基,弘扬大乘佛法的机缘还不成熟,所以大乘经典就一直被供奉在龙宫。直到公元前后,龙树菩萨才从龙宫里面把大乘经典请出来,再弘扬于整个印度,这个过程就是学者公认的大乘经典的出现过程。
现在的东南亚、斯里兰卡、泰国、缅甸一带流传的是小乘佛法,就是从释迦佛时代传下来的。他们基本上比较接受生死和涅槃这样的观念,觉得修行解脱生死就可以了。小乘经典有《俱舍论》、《成实论》,也有很多各宗各派的修行方式,有空部、有部,当时在印度有二十个部派。
大乘佛法认为小乘各宗各派过分重视形式,致使其远离佛陀教化的真义。大乘佛法不但要了生死、证涅槃,还要回到现实当中度一切众生,生生世世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这是生命观上的一个突破。现实五蕴假合,十二入、十八界的世界是生灭变化的,是靠不住的,证得涅槃就超越了色受想行识,超越了物质。大乘佛法认为,超越了物质以后,并不是没有物质,这个物质世界仍然可以显现出无尽的庄严,所以《华严经》就把华藏世界重重无尽的庄严,称为大乘菩萨修学的境界。
我们要修行,要离开这个世界,让心契入涅槃,然后还要有菩提心,再回到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能够自在,那是真自在。在六道当中,天堂、地狱能够自由来去,那才是真自由。如果你逃避一个地方,逃避一个状态,你的自由还是局限的自由。只有你能够完全了解生命所经历的一切,这一切的前因后果,这样的自由才是圆满的。所以禅宗后来虽然不讲那么多道理,但是却能够嬉笑怒骂、机锋棒喝,样样都来,正好与诸法实相的境界联合起来,举手投足都没有逃过心性的妙用,这是大乘佛法的极致。
在印度,世亲菩萨为《法华经》做了一个略解,称为《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在我国,从鸠摩罗什大师翻译出来之后,注释《法华经》的人也非常多。首先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宋朝,南朝有四个阶段,宋、齐、梁、陈,最早的阶段是宋朝。宋朝的竺道生大师写了《法华经疏》;还有光宅寺的法云大师写的《法华经义记》;天台宗智者大师有《法华文句》、《法华玄义》;三论宗的吉藏大师有《法华经义疏》,还有《法华经玄论》;唐僧玄奘的弟子、唯识宗的窥基大师有《法华玄赞》等等。
就像中国人取名一样,一本书的书名就涵盖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经书也同样。《妙法莲华经》用莲花作为比喻,关键是前面的这个“妙”字。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妙法的意思就是所说的法微妙无上;莲花经是用莲花来比喻大乘佛法的洁白和完美,当然莲花也有更多的内涵。
智者大师九玄谈妙,讲《妙法莲华经》的经题,安居三个月,一个妙字就讲了九十天。编辑成书后,《法华玄义》有二十卷本,也有十卷本。玄就是玄妙的意思。妙就是不可思议:法妙、形式妙、佛妙、内容妙、众生妙、护法妙、法门妙、因果妙。佛法非常微妙,众生也非常微妙,每个众生都有不同的业果缘起;更妙的是我们这颗心,既可以成佛,也可以下地狱。我们这颗心无所不能、妙不可言,但是我们偏偏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心。智者大师就把这个妙尽情地发挥出来。
《法华经》的文字非常优美,好像故事一样,主旨就是引导大家契入佛陀所说的诸法实相。为了显现佛陀的真精神,经中采用了诗词、譬喻、象征等文学方法赞叹永恒的佛陀。
永恒的佛陀就是久远实成之佛,实成之佛是过去早已成佛的实报之佛。《法华经》的后半部告诉我们,佛有法身、报身、化身三身。释迦佛在久远劫前早已成佛,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很多次了,来的目的只为了度我们众生而已。释迦佛这一生入灭,并不是死了,只是化身变化了,就像我们换了一件衣服出来了;换件衣服没有关系,佛还照样在那里,生命的本质没有生灭。但是凡夫体会到的却只有生灭,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生命的本质。
《法华经》的表达方式就是以浅显深,以近显远。近就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这些生灭现象,观察到它的本质,通过这生的事迹,显示出久远劫来的行愿。释迦佛成道以来,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意在弘扬三乘归一。
2.三乘教法,会三归一
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归于一佛乘。
声闻乘就是罗汉所修的四谛法。四谛法先告诉我们要认识到世间是苦,大家认可世间确实是苦,就是苦谛;再告诉我们所有的苦都是有原因的,就是集谛;那么苦和苦的原因都是可以消灭的,这就是灭谛,如果把苦消灭了,我们就证得了涅槃;消灭是有方法的,这个方法就是八正道,乃至我们修的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三十七道品。观察自己的身心,观察到五蕴的背后都是空的,看到它的本质是空以后,马上就能解脱,这就是苦、集、灭、道这四谛。
内观禅法就是先看我们生活当中的起心动念有没有苦的觉受;如果有苦的觉受,你就观察苦从哪里来;通过观察,发现一切都来源于心的念头、心的执着,心被外物所困扰。如果你的心不再困扰了,就能看到心的本来,心本来的样子没有苦,没有自我,自我只是心上面的一道痕迹。如果你看到诸行是无常的,诸法是无我的,看到了这个无我,自然就得解脱了,一切痛苦都是可以消灭的。
缘觉乘就是观察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一切忧悲苦恼。
生老病死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我们的业而来。业从哪里来呢?业从我们造作而来。为什么要造作这么多业呢?造作是因为你有爱,有爱就有取,就追求,所以造作就是取,取从爱来。爱从哪里来?爱从感受来,如果你对他什么感受都没有,就不会有爱。感受从哪里来呢?受从接触来,无论是财色名利,还是世间一切万法,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肉体的,你不和它接触,就没感觉。触是哪里来呢?触从我们的六根来,因为你有眼睛、耳朵、鼻子、身体,更重要的是有思想,你和外界才会接触,所以从六根来。六根为什么会接受这些感觉?这六入从哪里来呢?六入是从我们的名色来。名就是心,色就是物质,当我们把内在的心和外在的物质两极分化了,你就会有依赖的性格。因为我们觉得心灵是自己的,看不见,就总想找个看得见的东西作为自己的依靠,所以心和物就永远相对而存在,这是名色。
名色从哪里来呢?名色是从妄想来,没有妄想,心和物就不会分家。心和物是同根的,心和物一分家,就说明我们的妄想已经打起来了。有些人认为佛教是唯心,也有些人认为佛教是唯物,其实唯心唯物都不对。因为心和物是互动的,既不是先有心,也不是先有物,心和物都是从我们的妄想生起来的。妄想来自于我们的分别心,这个分别心叫做识。分别是因为你心动了才来的,心不动就没有分别了。动是从哪里来的呢?动是从不动的地方来的。观察自己看到心没有动,没有动的状态就是无明,一切生死都是因无明而起。
如果你把无明看透了,才发现不动的心其实是无心,无心就无我。我们因为执着不动的心是我,所以才会动;动了以后就有分别;分别了以后就有人我对立;对立了就要追求好的,讨厌坏的;越追求越造业,越造业越受苦,越苦就越要追求改变,所以一直轮回,恶性循环。这就是缘觉乘所观察的十二因缘,追究到无明,把无明透过去就解脱了。
菩萨乘是修习六度万行。菩萨看到一切法无我,自己解脱了,发心要利益众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要经过四十二个位次的修习,修学大乘佛法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声闻、缘觉、菩萨这三种状态,只是为了不同根基的众生而设立的三种解脱渠道。实际上佛讲这么多法,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宇宙的真相,这个真相叫诸法实相。大家行善积德、烧香拜佛,都是在慢慢地积累福德资粮;听经闻法、诵经、打坐是积累智慧资粮。当我们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都圆满具足了,就能够契入中道实相,圆成佛道,这是佛的真正目的。所以让我们解脱、度众生都不是佛的目的,但是通过解脱、度众生,我们就会慢慢地了解整个宇宙生命的圆满真相,最终成就一佛乘。所以把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教法汇归到一佛乘——会三归一,汇归到明了诸法实相上,调和大小乘各种说法,这是《法华经》的思想所在。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