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 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这是佛陀对维摩诘居士在俗世生活中如何以直心、深心、菩提心修行六度的介绍。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

维摩诘居士是位大富长者,不但非常富有、身份高贵,而且智慧、慈悲,受人 尊重,他的资财包括钱财和法财,全都用来布施给贫穷的百姓,使他们能够得到富 足的生活,这就是"摄"。"摄"有保养、保护、管理的意思。"诸"是所有,就 是不论是心灵上的贫民还是钱财上的贫民,维摩诘居士都能够用自己的财富使他远 离贫苦,获得饶益。布施不择贵贱为"直心",有求必应为"深心",欲度人故 为"菩提心",维摩诘居士就是这样修布施的。

因此,当时佛陀想派布施第一的长者子善德去探病,善德不敢去,因为他在往 曰布施的时候,只知道用钱财去布施,不知道什么是"法施",结果就只能让大家 得到一点财产的满足,却没有办法度化众生,让他们究竟离苦得乐。于是维摩诘居 士就教导他说:。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还 告诉他:“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 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于是,所有接受善德布施的人都发了修行大乘的 菩提心。

我们学了这段之后,对如何管理自己的财富就应该有了榜样,我们虽然还不是 大富长者,也一样可以用直心、深心、菩提心来修行布施,把钱物、技术和智慧用 于摄护所有与你有缘的人,使大家都能远离贫苦,得到富贵、安乐和满足,这就是 大布施。

(二)奉戒清净,摄诸毀禁

维摩诘居士的戒律也是非常清净的,不但自己没有丝毫的毀犯,也能够使戒行 有问题的修行者恢复清净,并且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能够不再犯戒、破戒。其实 任何一个人,如果能严守戒律,都会产生两方面的效果,一个是自己持戒功德圆 满;另一个就是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引导大众好好持戒,这个影响力的作用就叫 做摄。

我们都知道,佛陀的十大弟子当中,优波离尊者在持戒和解释戒律方面没有人 可以比得了,被称为持戒第一。可是他也不敢去探病,因为优波离虽然对于身戒非 常严格,却对于心戒不甚了解。有一次,有两个出家人因为无心犯了淫戒和杀戒, 非常害怕,不敢去找佛陀,就来找优波离,想问问他自己的罪业有多深,还有没有 救?优波离对于戒律很精通啊,于是就一五一十地告诉这两个比丘,犯了淫戒和杀 戒会如何如何,不但此生不能修行了,死后还会堕入无间地狱,两个比丘听后,更加痛苦、绝望,就想自杀了事。

维摩诘居士听到后,就呵责优波离的解釋为"萤烛之光",不但没有清除掉两 个比丘内心的黑暗,反而把黑暗渲染得更黑了。然后,他就用大乘忏法去开导两个 犯戒比丘,告诉他们"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 名为真忏悔",让他们见到了什么是"罪性本空",身口意业顿时清净,从此步入 了大乘的不二法门。这就是"摄诸毀禁",不但自己能够持戒清净,还可以使他人 远离污垢。

(三)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

忍,实际上就是一个调节身心、调解生活的润滑剂,非常重要。其实从生活的 常识中我们就能知道,比如对于家具来说,三个支脚就应该很稳了,可是一般家具 都有四个脚支撑着,为什么?就是因为地板不会是百分之百平的,所以需要多一个 支脚来起到调节作用。比如洗衣机,以前的老式洗衣机,四个支脚都是死的,不能 调,看着都一样高,非常平,可地板不平啊,结果洗衣服时总是摇摇摆摆的,噪音 非常大。现在呢,其中的一个脚就改成螺丝了,可以调节高度,另外的三个脚确定 好平面后,这个螺丝的支脚就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来调节,这样的洗衣机无论放在 哪里都会很稳当,比老式的就好用很多。

所以"以忍调行",忍就是我们日常行为的调节器,佛法中的忍辱尤其是这 样,就相当于拧螺丝的那个脚一样,会用的人呢,他在日常生活中就如鱼得水,非 常滋润;不会用的人,做事往往很刻板、生硬,那你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就会非 常紧张。比如说夫妻两个人,对方生气了,骂你了,你忍一下,等他气过了,你再 骂他两句,这样子就可以协调了。如果你不忍的话,他生气了你也生气,你回骂 他,他更生气,以你们为支点的家庭关系就不稳定了,是不是这样?所以如果你能 够用忍辱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就会把"恚怒"摄持住,不让它起来闹事。恚就是 恨,怒就是愤怒,真正的忍辱,就是没有恚怒。

当然,忍辱是要有智慧的,就像那个螺丝你要会拧一样,拧高了、拧低了都不 行。这个忍包括两个层面,首先是认可,就是知道对方的态度和做法是有原因、有 道理的,认可这些都是因果,自己可以接受,那就能忍了;那么进一步呢,就是你 不但能够忍受得了自己的痛苦,还能以德报怨,用各种方法去感化、教化对方,使 他们的痛苦和愤怒也能够得以改善,这才是忍辱波罗蜜多,也就是在忍辱的背后有一个智慧的观察。比如,父亲管教儿子就要恩威并重,不但要照顾他,在孩子犯错 的时候,也要忍住内心的舍不得,严厉地管教他,这样才能把他的毛病调教好,这 才叫"以忍调行",行为既可以调到慈悲,也可以调到威猛。有威可畏,有仪可 敬,用得适当了,就既能摄持住自己的脾气,也能够摄持那些容易发脾气、生气发 火、生嗔恨心的人。

(四)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

大精进,就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精进,而是需要用直心、深心和菩提心去精进, 不着一切相,安住无为法中,才是大精进。一般人的精进,非常执着于外相,比如 一定要诵经多少遍、磕头多少遍、打坐多少个小时......做这些和佛教有关系的事情,才叫精进;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工作啦、学习啦、生活啦等等,做这些世俗的 事情,就感觉自己非常懈怠。其实这还是没有找到真心,还是执着在外相上的修 行,就不能称之为大。维摩诘菩萨所修行的大精进,就是无时无刻不在精进,无论 是弘法利生,还是吃饭睡觉、做世俗的事情,内心都不会有丝毫的分别、烦恼,别 人看到他时,总感觉他非常清净自在,自己懈怠、放逸的身心也会被慑服住、收敛 起来,这样久了,也就能无时无刻不精进了。所以我们的修行,首先要打开真心, 不再着相,时时与真心相应,片刻不离为直,无为无相为深,摄服他人为菩提,这 样的修行,才叫做大精进,才能"摄诸懈怠"。

(五)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

凡夫的心往往是三心二意的,三心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二意是互相比较,就是我们的心总是不停地想想过去,想想现在,再想想未来,然后相互比较一下, 再高兴高兴、痛苦痛苦、计划计划,每天全是在三心二意中度过,那就没有办法进 入禅定。不了解入定是怎么一回事,就觉得入定很神秘,对禅定的境界很好奇,认 为有禅定的人一定是解脱的圣人,很崇拜,其实不然。

我们以前在初级班的时候讲过,打坐的时候,先要学会找一个所缘,把心定下 来,随着功夫逐步深入,有四禅八定之分,最终能够达到"心一境性",身心觉受 非常清静、满足,境界也相当高。但这样的禅定,如果没有直心、深心和菩提心, 就是外道定,和解脱无关,定力再高,也出不了三界。

那么维摩诘居士的禅定有什么不同呢?佛陀说他"一心禅寂,摄诸乱意"。这 个一心,就不是凡夫的三心,而是我们当下的S限页无为无相的真心。找到了这颗心,第六意识妄想心(二意)就被摄服住了,就不会乱想了,别人的乱想也影响不 了它,不管做什么,都会安住在这里,这感觉就好比《圆通章》里面讲的母亲忆念 她的子女一样。虽然母亲每天也吃饭、睡觉、做事情,但心里面却时时刻刻牵挂着 子女,想不了其他的事情。所以说"一心禅寂",可以摄诸乱意,一心不乱为禅, 远离妄想为寂,这是维摩诘居士修行的时时与真心相应的大禅定。

(六)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决定慧就是般若,也就是成佛的不二智慧、无上智慧,其他的可智慧都无法 和它相提并论。我们都知道,佛陀开悟时曾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皆 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般若就是破除妄想执着的智慧,所以有了它我们就能够成 佛,《心经》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 世诸佛就包括了所有的佛,已成的和我们这些未成的都包括了,所有的佛都是依靠 般若这个智慧才到达成佛的彼岸的,而所有佛陀的言教都是为了帮我们打开它。因 此,为了和其他所谓的智慧相区别,佛称之为决定慧。

和这样的大智慧相比,凡夫、天人甚至二乘圣人的智慧,就全是浅薄的、模棱 两可的、不究竟的,因为他们都还没有打开般若,不能够修行最究竟的佛果,不能 够究竟成佛。而维摩诘居士呢,不但自己具备了般若智慧,还以这样的智慧去教导 那些小智、小慧的人,使他们也能够打开决定慧,种下真正的菩提种子。

所以,维摩诘菩萨安住在无相的真心里,用直心' 深心、菩提心来修行六度, 就完全可以和世间法、解脱道相兼容,不会排斥任何一种形式,也不会执着任^一 种形式,佛陀说他"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出家人常穿黑色的衣服,所 以就用缁衣代表出家人,用白衣代表在家居士,古代有一位出家人做了宰相,就被 称作"缁衣宰相"。维摩诘虽然是位在家居士,但是他的行为却能够完全符合出家 人的戒律要求,也可以称作"白衣僧人",这就把世俗的行为和解脱道兼容在一 起,和光同尘,所谓: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 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 道,不毀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 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 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

肆,能立其志。

所以你看,维摩诘居士虽然完全在世俗中生活,不但有妻子儿女,而且社交活 动非常广泛,和三教九流都有交情,甚至赌场、妓院、酒馆这些地方的人,他都去 接触,目的就是为了将佛法教给他们,度他们入大乘佛门。

很多人一听到这里,感觉很高兴,因为他也喜欢去酒馆、赌场这些地方,本来 心理压力还很大,现在听说维摩诘大居士居然也和自己一样,内心立刻轻松起来 了,觉得以后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这些地方了,真的是这样吗?你也和维摩诘居 士一样发起菩提心了吗?也能够做到兼容了吗?当然,做没做到,你自己心里最清 楚,没有人能够给你评判,所以我们先看看维摩诘居士是怎么做的。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沙门就是出家僧人,维摩诘居士虽然生活 在世俗中,生活在寺庙之外,却能够遵守和僧人一样的戒律,这个真是非常不可思 议。一般居士只有三皈、五戒的要求,大家因为受习气的牵扯,还都守得很艰难, 比如你酒瘾、肉瘾特别大,硬着头皮不暍、不吃,又被周围的环境勾得心里痒痒 的,又烦又馋,怎么还可能持得了出家人的两百多条戒律呢?简直是一点可能性都 没有。那维摩诘居士是怎么做到居士身和出家戒相互兼容的呢?

因为维摩诘居士是古佛再来,为了救度众生才示现凡夫身的,所以他才可以在 看似凡夫的世俗生活中,把解脱道的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两者兼容,两者不着, 这叫做中道了义。一般出家人就不行了,哪怕是佛陀的十大弟子,虽然从世俗的生 活中解脱出来了,却还没有从圣人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还都有凡圣的执着,没有通 达方便之法,救度众生的时候往往就会挑挑拣拣的,当然就会被维摩诘居士诃责 了。

比如苦行第一的迦叶尊者,他在接受供养时,就"舍豪富,从贫乞",专找穷 人,不管富人,因为他觉得富人已经够有福了,不再需要福报。其实他没有看到, 富人的福报也是无常的,也应该和他们结缘,让他们有机会修行无漏的解脱福报, 所以就被维摩诘居士呵责为"有慈悲心而不能普",结果维摩诘居士生病,佛陀派 他去探病时,大迦叶也不敢去。

"虽处居家,不着三界。"三界也叫火宅,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没有出 三界的就还是凡夫;不着就是不粘着,虽然维摩诘居士在家里居住,内心却是无住 的,既无住于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五欲,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无住世间的禅定快乐,面对任何事情,如同梦幻泡影,行事如同水面上吹过的风一 样,没有丝毫做过的痕迹。所以,维摩诘居士虽然也和凡夫一样生活在三界火宅 里,却丝毫不受三界之苦,心里面也不留三界的各种痕迹。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然也有妻子、儿女,却能够梵行清净,没有淫欲 的干扰,梵行就是清净行,"梵"包括梵众天、梵辅天和大梵天,属于色界初禅的 境界,这些有初禅境界或者初禅天的人,整个身心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快乐的,比世 间淫欲的满足要快乐很多倍,这样的人在世间生活,虽然也可以娶妻生子,但对凡 夫的淫欲没有丝毫的兴趣,可以完全没有淫欲的行为,内心也没有淫欲的烦恼,这 样的行为就叫做梵行。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远离并不是说把亲戚朋友都赶走,不和他们接触, 而是对于亲疏完全平等对待,内心不会为情所动,以情谋私。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相好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代表修行的功 德,有千福轮相、广长舌相、手足缦相等等。维摩诘居士虽然也随应风俗,穿得珠 光宝气、一身名牌,却并不靠名贵的衣服和饰品让自己显得很高贵,而是以完美的 修养来庄严自己。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品行上的修养,只是穿着很华丽,内心却 烦恼重重,毫无智慧、德行,那就如同挂着璎珞的大象一样,并不会被人尊重。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诘居士虽然也吃饭、暍水,却不贪着五 味,不会像普通人一样被五味所转,什么都吃,到处去吃,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感觉很快乐。维摩诘居士已经解脱了对色身的执着,所以不乐欲乐,不再以色身欲 望的满足为乐,而是以禅悦为味。禅悦就是禅定的喜悦,除了世间的四禅八定,出 世间的禅定还有无量无数之多,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禅悦,味道各不相同,维摩诘 居士以丰富多彩的禅定喜悦为滋味,在修行中不停地去体验和感受。

"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如果碰到机缘,要去赌博、游戏等娱乐场所, 他也一样会借机度人,并不会把这些人当做是无法救药的社会渣滓,放弃不顾。博 弈戏处,就是指玩乐的地方,博是赌博,弈是下棋,戏就是戏院,维摩诘居士要是 因为应酬而到这样的地方去呢,他一样会去度在那里玩乐的人。

这些人是比较难度的,因为他们社会道德观念很薄弱,你要是开口讲教理、戒 律之类,他听都不会听,甚至会非常反感地诽谤正法,极有可能不但人没度成,反 而把他的善根断了,这个罪过可就大了。那么维摩诘居士能有什么好办法呢?维摩 诘是位大禅师,具足方便,所以赌博法他也会,而且很精通,碰到赌局了,他就W 他们一起玩,怎么玩都不会输,不一会儿就把别人的钱都赢过来了,其他人都输得 很惨、很绝望,深深地体会到了输钱的痛苦,估计后悔得都想自杀了。这时候呢, 维摩诘居士就会告诉他们,赌场的铁律就是逢赌必输、早晚必输啊,只要大家不再 赌了,好好学佛,我不但把赢的钱都还给你们,还会再补贴些,让大家回去谋个正 事去做。这些败将们一听,维摩诘技术这么高明都不赌,而且说得还这么有道理, 还有正经事做,那我们还赌什么呢?不但不赌了,还要跟着维摩诘学佛法,这样就 把他们度过来了。

不过这个方法,对于我们这些没有解脱的人来讲,是绝对不能学的。因为黄、

赌、毒这三样,就是最大的贪嗔痴,掉进去就出不来,所以不管修行不修行,都绝 对不能沾,沾了不但此生痛苦不堪、解脱无望,来生还会下三恶道的,而且万劫不 复,果报非常可怕。除非我们也能和维摩诘居士一样,受到佛陀的赞扬,才有能力 在"博弈戏处"度人,否则一定要远离这些场所。

"受诸异道,不毀正信。"异道,就是佛法之外的外道,tls如其他宗教,甚至 邪道,维摩诘居士只要碰到了,就来者不拒,都去学习、去了解,和异教徒们交朋 友,但丝毫不会毀掉他的佛法正见、正信,因为他见惑、思惑早就没有了,不可能 再起无明,之所以"受诸异道",完全是为了找机会去度化这些异教徒们,使他们 也有机会走上康庄大道。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世典就是世俗的典籍,世间法的书籍,维摩诘呢, 不拒绝ffi可一法,世间的典籍也很通达,但他还是"常乐佛法",不会被世间法转 过去,反而会用世间法的道理去讲解佛法,让大家能够在跟他学习世间法的时候, 不知不觉就领受了佛法的深意,这个是我们弘扬佛法时要学习的地方。大多数的人 都会把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对立起来,我就经常听人说,哎呀,看了佛经以后,世间 法的书,我真是一点也看不进去,没有意思。你看都是教别人怎么赚钱、怎么玩、

怎么吃、怎么穿的,这些有什么意思啊?实际上呢,世间法的书只要能够说得出 来,能够流通出来,都自有它的道理。我们如果学习了以后,最起码你明白,世俗 凡夫是怎么想的,这样你才能有机会度化他。

举个例子来说,海上有两条船,一条是你的,一条是众生的,你的船用的是出 世间法,是驶向解脱的,方向正确;而众生的船呢,用的是世间法,是驶向轮回 的,那你发了菩提心,就要把众生这条船的船头调转过来,让他们也跟着你一起驶 向解脱,那你会怎么办呢?你绝对不能把两条船完全对立,迎着头直接撞过去,这 样不但不会让他跟你走,反而至少会沉掉一条;也不能拿先进武器强迫他跟着你, 那样他早晚会逃跑;最好的方法呢,是你能够到他的船上,借着自己对他的船体构 造、航行技术精通的优势,成为船长的左臂右膀,通过和他讨论海上的局势,让他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选择,认清正确的方向,这样就不费一兵一卒,把他的船头调转 过来了,然后你又可以再去度另一条船。所以说我们发了菩提心之后,心胸越来越 宽大,一切法都不会拒绝。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维摩诘居士虽然身份高贵,但他对待一切众生, 都能够非常尊重,没有丝毫的傲慢,做到这一点真是非常难。我们有些居士啊,对

师父很恭敬,但是对他家里人就没那么恭敬了,尤其对手下的员工,或者是要饭的 人,他更不会恭敬了。维摩诘居士作为居士中的典范,他能做到"一切见敬",所 以他为"供养中最"。

"供养中最"就是最殊胜的供养——法供养,就是供养的时候心中有法,知道 一切众生都是佛。如供养三宝时,我们知道三宝非常了不起,我供养三宝是想三 宝能够常住世间;那供养众生财物、佛法的时候,我们也要用平等、恭敬之心去供 养,知道一切动物,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是未来佛,要使他们离苦得乐。我们 心中有这样的法,那无论是给乞丐几块钱,跟单位的员工笑一下,还是讲经说法, 利益天下的众生,你心中知道他是佛,你对他是一种非常尊敬的心,都是法供养。 所以不是简单地讲法叫法供养,你内心真正有恭敬的心,知道一切众生都是佛,这 才是真正的法供养。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他能够把握正法,不会以乱法、邪法处理事情。作 为一家之主,维摩诘居士孝悌分明,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长幼都能各安其所。

不像我们现在,长幼都颠倒过来了,有些人面对子女像孙子,百般地听话,要什么 买什么,要一个买两个;面对父母时倒像个袓宗,什么都向父母伸手,父母偶尔想 要个什么呢,他总是推三阻四地不给买,这样的人,在家里都做不到“执持正 法",到了社会上如何能"摄诸长幼"呢?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治生就是谋生之道、生意,谐是和 谐,偶是双赢的意思。维摩诘居士并不会关起门来念佛,他也是做事情的,但他从 不强求谋利,而是以一种和谐发展、双赢双荣的理念去做生意,做任何事情都会随 缘,都会考虑双方的利益。"虽获俗利,不以喜悦。"虽然获得世俗的利益,却视 之如幻,不以物喜;而得不到的时候呢,自然也不会悲伤。这就是清净心的体现。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衢就是街道,"游诸四衢就是我们常说的逛街, 维摩诘居士逛街的时候,也能给所有的众生带来利益。我们逛街会不会饶益众生 呢?有人觉得会,因为逛街肯定要花钱的,花了钱不就给商家带来利益了吗?不就 饶益了吗?其实这只是很小的一方面,真正的饶益是你能够减轻别人的烦恼,比女口 有时候你虽然花了钱,可是因为价格争来争去的,别人不开心,自己也心疼,两方 面都烦恼,这就不是饶益了。而维摩诘居士四处逛街的时候,他洒脱、清净的气质 就会感染很多人,让大家也想向他学习,无形中就起到了教化作用,所以能够饶益 众生。

"入治政法,救护一切。"作为当地的一个大富长者,维摩诘居士的地位是很 高的,田比耶离城的城主经常会来请教他问题,所以他有机会参与地方的管理,相当 于现在的市长顾问或者国家立法顾问。维摩洁居士参与政治的时候,就会利用自己 的身份和地位为老百姓办事,帮助和救护所有的众生。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维摩洁居士博学多才,辩才无碍,也会被请去四处 讲课,或者参与一些学术活动。比如现在的"百家讲坛",就会请各地的专家、学 者去给大家讲课,増加见闻。每当这个时候呢,维摩诘居士就会在讲述论题的时 候,把大乘精髓贯穿在里面,使听众不但増长世间的知识,还受到大乘佛法的熏 陶,这叫"导以大乘"。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学堂就是指学校,维摩诘居士也会到学校里去讲 课,学校里大都是没有涉足社会的未成年人,和他们就不能"导以大乘"了,因为 高深的理论他们听不懂,那维摩诘居士就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如现在的《三字 经》、《弟子规》之类的,来"诱开童蒙"。小孩子没有接触社会之前,如同一张 白纸一样,天真无邪,但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丝毫不了解,这叫做"童蒙"。 诱就是不强迫,用适合于小孩子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自己明白,开启智慧之门,这 叫"诱开"。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淫舍就是红灯区、妓院之类的地方,维摩诘也照样 去,去给妓女、嫖客们开示淫欲的过患,比如身体垮掉了、容颜早衰、子孙学坏等 等。去淫舍度人的菩萨也有很多的,比如《华严经》里的婆须蜜多女,她就示现为 妓女身,每天接待嫖客,可她是菩萨再来,完全没有淫欲心,所以漂亮得非常清 净,嫖客们见到她,虽然惊叹于她的美丽,淫欲心却升不起来,丝毫不敢造次,以 后看到所有的妓女都感觉肮脏,也就不再乱来了,整个社会风气都会得到改善。这 就叫"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水总是在最底层、最脏的地方,却"善利万物 而不争",这就是菩萨的大慈大悲。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酒肆就是酒馆,专门暍酒的地方,酒徒、醉鬼们的 聚集地。酒瘾虽然轻一点,但也是毒瘾的一种,有了这样的嗜好,整天迷迷糊糊 的,什么都不想干,就是想暍酒,意志消沉,对家庭,对社会,甚至对自己,都毫 无责任感,正经的人也会变得不正经起来,所以酒戒属于五戒之一,佛弟子最好不 要饮酒。除非你和维摩诘一样,暍酒跟暍水差不多的时候,你才可以去酒吧里度酒

鬼,把这些酒鬼都暍服了,乖乖地听你的话,把酒戒掉,好好修行。

当然,古代还没有香烟,也没有毒品,唯一能上瘾的只有酒,所以佛陀制定了 酒戒。那现在呢,除了酒能成瘾,还有烟瘾、毒瘾、网瘾。作为佛弟子,我们要知 道,凡是能成瘾的,都会使人丧失正念,因此都属于五戒之一。

以上就是佛陀讲述的维摩诘居士如何以直心、深心、菩提心,通过四摄法——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修行六度的事情,不但度化了一切有缘众生,而且维 摩诘也取得了非常圆满的功德,因此身份非常尊贵。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