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坐禅”?古人讲:久坐成禅。似乎只要肯坐就能得禅定、开智慧,其实这只是一半的意思。打坐的方法对了,就会久坐成禅,自身受用无尽;如果方法不对呢,就会久坐成病,这个麻烦就太大了,虽然只是一字之差,结果却大相径庭。
所以我们在永嘉禅初级班的时候,首先就教大家打坐的正确方法,比如通过数息观、五停心、别相念,或者修止观、念佛、参话头,把身、心调整好。身就是这个凡夫身,要讲究七支坐法;心不是指真心,而是第六意识、妄想心,也就是大脑的分别能力。因为凡夫体会不到真心,所以常常以意为“心”,这就是颠倒,颠倒了肯定不舒服的,所以意识心平时总像个野马一样跑来跑去地不服管教,定不下来。那么坐禅的第一步,就是不要让身、心乱动,身体坐正,心系一缘,久而久之就能入定,得到禅定受用,这才算初步会坐禅了。
如果这样坐久了,但还没有打掉意根,这种建立在色身觉受之上的禅就叫做“凡夫禅”,有四禅八定共八个层次,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查一下初级班的教材。如果通过四禅八定的功夫把意根灭除了,那就进入了小乘圣人最高的禅定境界——灭尽定,也叫第九定,和凡夫的禅定合称九次第定。比如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佛说他“久灭意根”,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佛在《楞严经》讲五十种阴魔时,仍然是把小乘禅定归结为“外道”,就是因为小乘修行人虽然证圣人之果了,但还没有证悟真心,所以不能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修了半天还是不能成佛,不是外道是什么呢?
那么维摩诘居士所讲的“坐禅”有什么不同吗?我们看经文,维摩诘居士说: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这就是成佛的大乘禅定,不二法门,也叫做“定慧等持”。因为内心拥有了“决定慧”,也就是大乘最核心的般若智慧,我们自然能视一切如梦幻泡影,从此就会“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广度天下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能够如此修禅定的行人,将来必定成佛无疑,这样的“佛禅”,怎么坐呢?我们分别讲解一下。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宴是指在山林树下寂静的地方,坐就是打坐。所以一般意义上来讲,宴坐就是在寂静的地方安静地坐着,修行禅定。可是维摩诘居士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有生灭去来的;身是色身,意是意识、妄想,也就是物质和精神这两方面。这句话是说,在任何看得见、看不见的生灭现象上,都无身心可寻,都表现不出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坐禅,并不是一定要坐着不动才叫坐禅。相反,如果你坐在那里,好像很如法,脑子却停不下来,不停地回忆过去,计划未来,围绕着身意攀援来、攀援去,那就不是坐禅,而是“坐缠”了。
达摩祖师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对外在的景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内在的觉受毫不动摇,这就是不现身意。喘就是像喘气一样上上下下地活动,腿疼了、腰疼了、心疼了,都会让我们七上八下地喘动不安,这样打坐不但没有什么效果,反而会越坐越乱,那怎么办?六祖大师也说:“不思善,不思恶,那个就是本来面目。” 不思善、不思恶,对外界不起任何判断和执着,还有什么妄想?什么想法都没有了,内心清清楚楚,一样吃饭、说话、做事,时时处处以本来面目示人,这就是不现身意,也就是真正的坐禅。
这个要求确实非常高啊。我们这个身体平时就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脑子里想法也很多,要是别人惹我们一下,马上就能跳起来,不表现自己根本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在现身意啊!怎么能不现身意呢?其实这是个很普通的事情,谁都可以做到,你要是感觉奇怪,肯定就还没开窍,所以要先练习打坐。对于大乘佛法来讲,打坐就是为了“打除妄想,坐见本性”,把妄想打掉,我们本来具足的心性就现前了,那样你就会无往而不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以前你对眼前形形色色的景象总会起心动念,或者喜欢或者讨厌,分别执着得很厉害。那么打开之后呢,你只是会直接感受它是什么样子,看到它的自性在那里起作用,但这些都不会再给你带来任何烦恼和痛苦,这就是进入了真正的禅定——不现身意的大禅定。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灭定就是灭尽定。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第八定继续往下修,就可以修成出世间禅定——灭尽定,也就是第九定,是小乘禅定的全部修行过程,合称九次第定,能把三界的生灭全部灭掉,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三界灭掉了,就无事可做了,所以阿罗汉连众生都不度,修行上就偏空了,维摩诘居士的这句话就是为纠正他们的。不起就是不离开,不离开灭尽定,仍能现诸威仪。威仪就是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威就是有威可畏,仪就是有仪可敬,所以这句话也是启发不二法门,就是虽然和大家一样生活、工作,心却安住在灭尽定里,没有动摇,这才叫做宴坐。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道就是菩提道,法就是我们修行菩提道的法门,不舍道法就是安住在菩提道上,一直修行,不停止修行,但是凡夫要做的事情呢,也一样去做,菩提道和世间事业完全兼容,这样的不二法门,才叫宴坐。这句话我们要悟透了,会对修行有很大帮助。
你看我们现在,虽然都觉得修行好,可一提修行就摇头,没有时间啊!那么多事情要做,单位忙完忙家里,还要忙自己的吃喝拉撒,修行就只好等退休了。所以很多人都向我抱怨,自己福薄、业障重,老婆、孩子、父母、亲戚、朋友一堆账,躲也躲不掉,天天干扰自己,没办法修行;好不容易出了家吧,还是要干活,吃饭、刷碗、扫地、盖庙……事务性的工作一样也不少,天天忙个不停,真不知道怎么修行。
那维摩诘居士就告诉我们了,首先你要发菩提心,发救度一切众生成佛的心,这个心升起之后,所有的众生就全是你成佛的助力,而不是阻力了。然后找一个合适的法门,比如止观,就在日常生活中修,“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无论做什么都很安详、宁静,合乎不即不离的中道。做丈夫的不要推卸家庭责任,做个好丈夫,妻子很信赖你,就会跟你学,你就把她度了;做母亲的,也要做个好母亲,孩子就会受到你的教化。那你就和维摩诘居士一样,无论在哪里,都能现“尊贵身”,度化一切有缘众生,这才叫做宴坐。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宴坐和心是很相关的,明白心在哪里,就知道如何宴坐了。心在哪里呢?《楞严经》里有个著名的“七处征心”,就是要解决心在哪里的问题,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仔细地读一读,读懂了就会宴坐了。或者看看维摩诘居士的说法:“心不住内,亦不在外。”住和在都是“住着”的意思。真心也叫“心王”,遍一切处,没有内外的分别,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完全不需要选择。就像水分子H2O没有液态和固态的区别一样,只是随温度的变化而显现不同的表象,H2O存在于任何表象里,但任何表象都不是H2O的样子,这叫无住生心,所以六祖慧能大师听到别人读诵《金刚经》里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马上就开悟了。因为真心是无住的,既不住内,也不住外,坦坦荡荡,是为宴坐。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见就是境界,三十七品是解脱道的三十七种次第修行的方法,包括四正勤、四念处、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每个次第都有不同的境界。“于诸见不动”,就是法眼清净,对于修行的任何境界都不动心,这才是宴坐。不像我们,打坐稍微有点境界,马上觉得自己是不是证果了?真是莫名其妙。《金刚经》上明明说:“实无有法名斯陀含。” 连斯陀含都没有,你证的什么果呢?但也并不是什么都不修了,斯陀含虽然没有,佛却是真有的,不修还就成不了。
现在很多知识分子就喜欢犯这个毛病,口若悬河,脚下无功,以为本来是佛嘛,还修什么呢?但这个见未必是真见,怎么鉴定呢?《楞严经》上有句非常著名的话:“理属顿悟,乘悟并销;事则渐除,因次第尽。”理是理体、本体,本体是顿悟的,一旦明白,你就看到了山的最高点,所以“乘悟并销”,中间的那些地方就不是你的目的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已经站在那里了,你还要从台阶一步一步走上去,不停留在任何一层,才能达到最高点,这叫“事则渐除,因次第尽”。具体来讲,就是要修行三十七品解脱道。你能次第修下来,还能“于诸见不动”,理事不二,才是真解脱,“是为宴坐”,才是真正的禅定。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维摩诘居士的这段话,是针对小乘人讲的。小乘修行人讲求“断妄求真”,妄就是妄想、烦恼,其实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既然是妄,假的,断妄不也是假的了?这里的关键是要看你会不会“认假为真”。如果你认为一切都是真实的,那烦恼也是真实不虚的,你就需要断一断了;如果能观一切如梦幻泡影,那还有什么可断的呢?所以永嘉大师说:“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真是本真,涅槃本真,本来是真的还要去求一个真吗?妄是虚妄,烦恼如幻,还需要断吗?不需要,因为已经“了知二法空无相”,般若智慧打开了,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宴坐,不然你不是坐在真上,就是坐在妄上,总是有所执着,这就不是真禅定。这个不太容易哦,没有般若智慧的人,心眼没有打开的人,不可能做到。其实烦恼如冰,涅槃如水,两者都是水分子成就的幻相,明白了这个妙处,就知道冰即是水,水即是冰,烦恼与菩提不二,一转即空,这就是“不断烦恼,而入涅槃。”
看到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维摩诘居士讲的“禅定”,其实就是“不二法门”,和坐不坐没有什么关系。开这个门的钥匙就是大乘般若智慧,如果不明白般若,那禅就是坐出来的;如果会用般若了,那行住坐卧就全都是禅,内心不会有丝毫动摇。
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讲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语默动静,就是日常行事,都是真如本体的启用,不需要妄想造作,只是如如而已,这是真正的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佛性是人人本具的,不需要造作,所以没有生死,远离诸漏,认识到它就是般若。有了般若,才能进入不二法门,安行于中道,那将来必定成佛无疑,所以说“佛所印可”,能够得到佛陀的授记和认可,般若就这么重要。
那如何能够认识到佛性呢?其实一点儿也不难,它就在言语举止的当下,和我们形影不离,亲切得大家都把它忘记了,就像忘记了空气一样。我们怎么体验到空气呢?就是把鼻孔捏住,你马上就知道,哦,原来我是靠空气活着的,以后再也不敢污染它了;那同样,我们怎么体验到空性呢?就是把大脑“捏住”,像六祖大师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把意识完全停下来,不去分别。现在我们就体验一下,大家什么都不想,你看,就这个没有任何状态的状态,清清楚楚啊,就在我们眼前,却说不出来,这就是万法的本来面目,你只要一认识到,般若就打开了。
但这里面呢,有一个问题,就是“般若”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见地,思想是靠头脑思考出来的,外来的;而见地是发自内心的认识,是本具的。打个比方说,见地就如同眼睛好的人,看什么都一清二楚;思想就是近视眼的人,必须戴上一副叫做 “般若”的眼镜,才能看到一切皆空,不然就还是糊涂。更有甚者呢,不但糊涂,还会走上险路,就好比某些人,把般若讲的头头是道,可是行为上呢,还是业习不改,争名逐利不停地忙活,别人一说他呢,他就拿般若做挡箭牌,一切都是空的嘛,该吃就吃,该喝就喝啊!这就如同把药方都背过了,却不服药,内心的贪嗔痴三毒不但还会发作,而且因为自以为有了药方,发作的还更厉害,以前不敢干的全都干做了,甚至戒律也可以不守,这就是“醍醐反成毒”,这样的所谓“般若”,是我们一定要摒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