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一、乞食论道

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维摩诘菩萨一开口,就表达了和佛陀一样的乞食要求。他告诉须菩提尊者,修行佛法的人,要“次行乞食”,“次行乞食”就是“次第行乞”,挨家挨户地乞食,所以并不是只乞食穷人家叫平等,或者只乞食富人家叫平等,次行才恰恰说明了平等, “次行乞食”才表达了真正的平等之法,也就是佛法,你既然是修佛法的,怎么吃饭还要挑挑拣拣呢?还专挑富人家的饭吃?你做到平等行食了没有呢?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修行人乞食是为了修行不吃饭的那个,也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并不是为了滋养色身。为了色身才会专爱吃好吃的,挑挑拣拣,那是乞丐,不是乞士。乞士是为了自度度他,为了法身慧命的增长而乞食,法身是完全平等、常乐我净的,不需要食物的滋养。

因为地域和风俗的原因,中国的出家人是不用乞食的,但会化缘,化缘也要为法化缘,不能为钱化缘。

曾经有个人跟我讲,现在出家人也是要钱的,没钱寸步难行,连公交车都没办法坐,化点钱也没有错。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是我出家这么久了,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去化钱,也从来没有缺过钱,因为出家人,修行才是你的本分,你好好用功,把本分做好了,就不会没人供养,即便没有人供养,护法伽蓝也不会让你饿死。所以出家人绝对不能为了钱去化缘,只能是为了培植众生的福报,这就是“为不食故,应行乞食”。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揣食就是吃饭,印度人用手抓饭吃,叫揣食。和合相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色身,坏是破坏、毁灭。凡夫吃饭是为了滋养这个色身,所以总想吃好的;而修行人吃饭,是为了能够修行解脱道,最终灭除色身之相,成就法身威仪,所以只求饿不死就好,不会去为色身营养贪着美味,这叫做“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不受是指法身,法身是清净无为的,不受一切受。古人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用心全在道上,才能远离痛苦烦恼。那么修行人接受别人布施的食物和物品时,也是为了能够持续修行,坚固彼此的道心,成就诸佛之法身。所以我们出家人吃饭的地方叫做五观堂,吃饭时要做五种观想,最后一个是“为成道故,方受此食”,就是这个意思。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佛陀时代,一般修行人都会各自在寂静处打坐,到了中午时分,才会起身到聚落里去乞食,聚落就是人家聚集的地方、人多的地方。那么你要到这样热闹的地方去化缘,首先要有空聚想,就是想这个聚落是空的,心态和打坐时一样,保持一片空寂,即便走在闹市里也如入无人之境,不受一切相的束缚,这叫六根清净。

“所见色与盲等”,这是指眼根清净,就是看到了跟没有看到一样,视而不见;“所闻声与响等”,这是指耳根清净,听到所有的声音都是同样的响动,没有好听、难听的区别;“所嗅香与风等”,这是指鼻根清净,闻到任何香气、臭气,都和风一样淡然无味;“所食味不分别”,这是指舌根清净,吃到任何食物,也不分别味道的好坏;“受诸触如智证”,味觉和触觉不太好用色与盲等、声与响等、香与风等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清净之意,所以维摩诘居士用了“不分别”来表示舌根清净,用“如智证”来表示身根清净,就是对各种触觉,比如冷暖湿滑,都没有分别,就像证果的圣人一样,对各种境界都心无所动;“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这是意根清净。意根的作用就是知,知是了解、知道,是我们的颠倒之因,也是我们的解脱之因,就看你怎么知了。诸法就是指一切万事万物,佛教里把一切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自然的、宇宙的各种各样的现象,都称作“法”,凡夫因为着相,知诸法为真实,就会随诸法生死而生死,那么修行人。通过学习佛法,如理思维,知道“诸法如幻相”,一切万法如同梦幻一样不真实,就不会随物流转,才能证得解脱。

“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这就是诸法无生之理。无生就是梦幻、虚幻的意思,假的东西哪里有生,哪里有灭呢?这句话我们稍微细讲一下。无自性,就是一切法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是缘起的,所以佛法里有一句话叫做“诸法无我”,又叫“缘起性空”,就是指所有的东西都不能自己表达自己,而是借助于其他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比如桌子,是借助木头和钉子来表达的;家庭,是靠父母、孩子来表达的;房子,是靠砖瓦来表达的;思想,是靠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任何一法,它的本性就是空的,没有丝毫不属于自己,如果说我就是我,没有别的东西,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叫做诸法无自性。诸法也无他性,我们说万法是“因他起”的,他就是缘的意思,他性就是万法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他。其实自、他是相对的,没有自性,当然也就没有他性,不过他性更容易迷惑人,比如恋爱当中,痴情的人就感觉自己属于对方,漂泊的心灵终于找到了归宿,很幸福,结果后来发现都是假的,这就是没有智慧,连自己都很难掌控自己的心,寄托在他人那里就更不靠谱了,所以痴情的结局都是悲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然就是样子,不然就是没有样子,也就是没有生,生了就有样子了,连样子都没有,哪里会有生灭呢?所以万法本来无生无灭。可是我们看到的万法都有样子,车有车的样子,钱有钱的样子,甚至般若有般若的样子,解脱有解脱的样子......有样子就是缘起的,不是本来的,虽然你说般若你懂了,懂了也没用,因为你那个般若有样子;概念也是样子,是语言堆积起来的,所以还是在生死里的。

这一段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大家不是都没有时间打坐吗?尤其是在家居士,工作、家庭……天天在五欲六尘里打转,到处灯红酒绿的,比古代的聚落可热闹多了,很多女众一到商场里,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眼花缭乱地东摸西看,心早就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回到家累的要命,哪里有时间打坐啊?维摩诘居士就是在教我们如何把空性的智慧,运用在生活当中。

所以在《维摩诘经》里,打坐非常容易,你随时随地做到六根清净就是打坐。像维摩诘居士说的:“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不是让你做瞎子、聋子,而是不分别,你能做到这些就是最好的修行,无论工作时、休息时、吃饭时......随时随地保持六根如同镜子一样,对六尘了了分明,内心不起贪、嗔、痴诸念,有念就转入无生,就这样保持空寂的状态,没有动摇,久而久之就可以契入无生法忍,证见自性光明。

“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然后可食。”这里维摩诘居士所说的就是不二法门。他告诉须菩提,你要明白不二法门,达到两个标准,才可以吃我供养的饭,这样来导引须菩提从小乘般若进入大乘般若之门。

第一个标准:“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八邪和八解脱是对立的,如同浊流和清水的区别一样,八邪就是八正道(八解脱)的反面,叫做邪语、邪见、邪思惟、邪业、邪命、邪精进(又叫邪方便)、邪念、邪定。严格来说,心动就是邪,不动才是正,所以唯有解脱的圣人才没有八邪。比如须菩提,他就是通过修行小乘法,观世间一切皆苦,从而舍弃八邪,证入八解脱的,因此他对八邪非常厌恶,对解脱很执着。其实这还是心有挂碍,不是真解脱。于是维摩诘居士就给他开示大乘法门,叫做“不舍八邪入八解脱”,在大乘般若的空性智慧觉照下,不舍一切法而证入解脱。为什么能不舍?就是因为见到了万法无我的空性,打开了般若智慧,八邪如空聚,并没有真实可寻,有什么可舍的呢?这样不就是解脱吗?所以能“以邪相入正法”,邪相就是生死相,正法就是无生无死的涅槃,生死中无生死可寻,坦坦荡荡,了无牵挂,像维摩诘居士,天天在家生活,却能持戒清净,就是“以邪相入正法”。

第二个标准:“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就是心量要打开,我们平常吃饭时,这一碗饭只是施舍给自己了,觉得只是为了自己不饿才吃饭的,别人饿不饿不关我事。那维摩诘居士就告诉须菩提,你要像菩萨一样,发起深厚的菩提心,无时无刻不想着“下化众生,上求佛道”,包括吃一顿饭这样的小事,都要先布施给一切众生,供养给一切诸佛,然后你才可以吃。所以,如果大家想做菩萨,就要学习菩萨的心态,发起这样的大心,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要回向给十方法界,利益希望众生均沾,损失则希望众生皆免,这样去处理世间一切杂物,就是行菩萨道。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能够这个样子吃饭,达到这两个标准了,就是进入了不二法门,所谓“离是离非,行于中道”。“中道”是从凡夫到圣人,只要明白了般若,人人都可以修行的,维摩诘居士开示的“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就是不同层次的人修行中道的三个要点。

首先,凡夫行中道的要点:“非有烦恼,非离烦恼。”凡夫也可以打开般若智慧,这叫大心凡夫,也叫薄地凡夫。见地虽然打开了,知道自己本来是佛了,可是功夫还没有上去,和凡夫一样有烦恼,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人修行中道的要点,就是“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观一切烦恼如梦幻泡影,自己就像演电影的演员一样,你在电影里苦啊乐啊、哭啊笑啊,都伤害不了真实的你,这就是凡夫如何修行中道。

    其次,小乘人修中道的要点:“非入定意,非起定意。”小乘人虽然没有什么烦恼了,修行小乘的人都是想入定的,这叫“入定意”,就是觉得入定才能灭掉世间相,想要入定,然后根据法门的要求,把腿盘好,思想安定好,久而久之就会进入定境。如果定力不够,想要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起定”,从定里出来。到了灭尽定的时候,他就可以一直入定八万四千大劫不动。这样有出有入的定,就是小乘禅定。维摩诘居士所讲的不二法门,就是不用去通过有为的造作入定、出定,而是无为的大禅定,我们的真心是无为、无相的,所以无所谓定与不定,空性智慧都一直朗朗觉照不失,不被一切相所惑,这即是无出无入的大乘禅定,也叫楞严大定。

    再次,菩萨修行中道的要点:“非住世间非住涅槃。”菩萨都已经发了菩提心,会以救度众生为己任,不辞劳苦地去做事情。但菩萨还是有法执的,所以到了世间后有隔阴之迷,就是一投胎就又迷惑了,会学着众生去执着,去贪嗔痴,直到遇到因缘开悟前因,菩提心才能显发出来,这个时候怎么修行?《金刚经》所说的“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教给菩萨用功的方法——无住,也就是“非住世间非住涅槃”,行于中道,菩萨的智慧和慈悲就体现在这里。世间就是生死轮回。

涅槃有三种,在这里指不生不灭的本体。菩萨有大智慧不住生死,有大慈悲不住涅槃,不舍一法地救度众生,才能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乃至究竟成佛。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大福就是指解脱之福,出世间的福报;小福就是世间的福报。须菩提不是为了给富人积福报、度脱富人出轮回,才去富人家乞食的吗?维摩诘居士又把他的这个知见一扫而空,告诉他“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那个布施给你的人,既没有什么解脱大福报,也没有世间小福报,既不会增益什么,也不会减少什么,他本身就是佛嘛。我们无相的真心就如同虚空一样,你搬些家具进来,好像给虚空增加了什么东西,其实虚空还是虚空,不会因为家具而增加什么,也不会减少什么;或者说就像我们在梦中得到了什么东西,其实身体还是在床上,没有动过。众生好像是生生死死的,有得有失,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实际上,我们的佛性从来没有变化过,这个是从根本说的,所以维摩诘居士是位真正的大禅师。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你这样认识才是契入了真正的成佛之路,也就是空有不二、福慧双修、悲智双运的不二法门,不用再依靠小乘的路线了。正入就是从大门进来,不走旁门左道,声闻等小乘的修行路线就是旁门左道,虽然也能成佛,但是从小路上来的。

“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这是空与不空无二,如果你以无施、无受、无食这三轮体空的无相之心,去吃这碗饭,才是真正不空的。众生与你当下是佛,这就是不空,否则施有施相,受有受相,饭有饭相,施者与受者都不是佛,你吃饭还是为了去救度人家,那就全是空谈了,你也就白吃人家供养的饭了。

当然,须菩提是已经证果的大阿罗汉,分段生死已经拿他没办法了,所以白吃不白吃也都不打紧,可我们就要小心了。有句话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了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免费的早餐、晚餐,如果我们出了家,却不能证悟空性,究竟成佛,那每一粒米都是要连本带利去还的;要是平时再懈怠懈怠,不能时时刻刻、勤勤恳恳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没有积攒下世的什么福报,就只好变成牛去还了。所以印度人不吃牛肉,对牛很尊重,就是因为很多牛前世都是出家人,没好好修行,这辈子就会变牛。做牛辛苦不辛苦啊?吃的是草,干最重的活,有的死了还要剥皮吃肉,一点享受都没有,这就是为还债来的,所以出家这碗饭是最难吃的,勉强吃了,也不好消化。不过你要是会吃呢,就没有比出家这碗饭再香的了,那么怎么才算会吃呢?我们接着向下看。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