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什么是四枯四荣?四是指四念处,念处就是观法的意思,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其实就是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身、受、心、法。“身”是身体、肉身,“受”是各种生理感受,“心”是指各种心理活动,“法”是指一切自然现象。这四处其实就是我们作为人的全部内容,也是每个宗教必须解释的问题,非常关键。

凡夫对身、受、心、法也是有认识的,但因为智慧未开,只能眼见耳闻,所以认为肉体就是身命所在,身体的各种感受就是受,各种心理活动、思想活动就是心,物质世界就是法,所以这四者也构成了凡夫的四种执着的层面。我们以前也做过讲解,在凡夫眼里,肉身是宝贵的、干净的、美丽的、可爱的,是生命的根本;活着就要追求各种美妙的感受,通过吃喝玩乐,让肉身感觉很舒服;还要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个合理的解释,被大家认同,让自己感觉得很高尚,于是各种思想、思潮就出来了;然后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捕捉自然界的规律,改造世界,实现所谓自我价值,这些就是凡夫四念处的主要内容。因为无明未破,这些认识都是颠倒的、错误的,不符合真相,也叫做“四倒”,其他宗教对身、受、心、法也各有各的解释,但都不究竟,唯有释迦牟尼佛才见到万法究竟之实相,所以经典里也屡屡说:“如来是真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唯有佛教才是最真实、圆满的教育,才能向我们揭示生命的真相。

在佛教中,四念处是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起点。也就是说,首先你要具备对这四种生命现象的正确认识,把“四倒”纠正过来,才能算是一个佛门弟子,所以“四念处”就是修行人最重要的安心处。那么如何纠正“四倒”,小乘、大乘因为根性不同,也有不同的修行方法,分别叫做“四枯”和“四荣”。在开始讲解经文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

(一)四枯。

对于小乘来讲,身、受、心、法就是凡夫的状态,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涅槃境界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地方,完全寂灭,并没有身、受、心、法可言。所以在他们看来,观身不净的这个身就是父母给的这个肉身,血肉充满,屎尿涕唾,到处没有一点干净的地方,无论你怎样打扮,每天都必须不停地洗来洗去,不洗就污秽不堪,没办法忍受,这个观法是破除凡夫对身体的执着的。观受是苦,受指各种生理感受,比如舒服,我们都喜欢舒服,但你能感受舒服,就一定能感受难受,难受的时候不必说了,即使舒服也是不长久的,为了维持它我们也会非常舒服,那没有什么感受的时候呢,时间又在飞速地逝去,所以舒服、难受、没感觉,这三种基本的感受,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苦的。观心无常,心是指我们的各种心理活动,因为没有身体的局限,心理活动基本没有什么障碍,可以随便想,哪怕你是一个乞丐,你也可以想自己已经当了国王,想的时候内心也很满足,是不是这样?所以心理的活动其实是没有限制的,甚至睡觉时还要做梦,做梦也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如果不修行,就没有一个人能够轻易地把心理活动停下来,它的特点就是“无常”,也就是不恒、不定,有了东就想西,有了西又会想东,从来不会满足,佛教称这个心为妄想心。观法无我,法是所有外界的物质现象,无我就是因缘和合的本来空寂,凡夫却误以为物质为实有,产生了所谓的“唯物主义”,所以会不择手段地去占有物质、改造世界,称王称霸,并以此为尊荣,这叫做“无明”,也叫颠倒,佛教就以“万法无我”观破除凡夫对物质的执着。

因为有了这四种观法,小乘人对凡夫的生活很厌恶,对涅槃很向往,于是四枯就成为小乘的修行方法。枯是干枯,对于小乘人来说,身、受、心、法这四种人生经历都是修行的障碍,必须全部枯萎掉、毁灭掉,否则就不能证得涅槃本体,所以小乘最高的境界叫做“灭尽定”,就是把所有的身、受、心、法都灭尽了,全部干枯了,这叫四枯。

(二)四荣。

四荣是和四枯相反的大乘修行方法,叫做常乐我净涅槃四德。《金刚经》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大乘的观法,身、受、心、法都如梦幻泡影。比如身体,对于大乘人来说,悟到了佛性,内心不再颠倒了,生命的动力就完全转变过来了,以前都为了这个色身,现在全都安住在法身上了,色身不但不可厌,不能灭,而且越多越好,没有色身怎么利益众生呢?所谓“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佛菩萨的眷属从来都数不胜数,自己也能分身无数,“千处祈求千处应”,不舍一法地广行施化,所有色身都是法身之用,本来清净,所以大乘观身观的是法身,不是色身,叫做“观身清净”。那么对于各种感受,大乘人安处于真心,“随缘知所受,不受一切受”,虽然知道舒服、难过等等的生理感受,却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就像演电影一样,被敌人拷打时,那个痛苦我们要表现出来,可是自己却没有痛苦的感受,电影也演得很逼真,很过瘾,电影里的其他人都很佩服你,才会听你的教化,不再入戏,所以不知道是不行的,连众生的感受都不知道,怎么度众生呢?知道而不受其扰,感受什么都是度众生用的,不是自己用的,并没有苦乐可言,这就是极乐,也叫“观受无受”。那么对于心理活动,大乘人也是“了了知,无所知”,面对各种境界,心里起各种各样的想法,都一清二楚,但不会为之所动,只是通过觉察内心,了解和众生的缘分,随缘应对,想办法去度化他,自己了了分明,永远也不会再迷失,这叫“常”,也叫“观心不动”。那么对于一切万法呢,大乘人认为那都是佛性随缘的幻相,无相的佛性就是真我,离我之外并无一法可得,亦无一法可失,这叫“观法唯我”。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众生是佛、万法如幻”的观法,大乘人才会竭尽全力地利益一切众生,把自己的身、受、心、法全部发扬起来,从早忙到晚,完整地布施出去,没有丝毫保留,所谓“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对于打开般若的大乘人来说,常乐我净这四种德行越发扬光大、越欣欣向荣越好,这样的修行,叫做四荣。

《维摩诘经》是开示不二法门的,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维摩诘居士所认识到的四念处也是不二的究竟实相,把凡夫行和解脱道完全兼容到了一起,也无菩提道可得,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完全是禅宗风格。我们看经文:

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

这一段是针对佛陀另外一个大弟子迦旃延讲的。迦旃延和富楼那一样,也很会讲法,经常帮助佛陀弘法利生。有一次,他给大家开示“四念处”,因为他是小乘圣人,讲出来的自然也就是小乘的认识,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教育大家要把凡夫的有生有死的“四倒”身心灭掉,无生无死的涅槃本体才能出生,这就是“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的小乘修行路线。结果维摩诘居士听到了,马上批评他说:“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实相就是真相,实相法就是万法唯有一相,这个相叫做实相,也叫一真法界,小乘的“生灭灭,寂灭生”,似乎没有什么毛病,可一灭一生已经不是一,而是二”了,那也是生死啊(这叫变异生死,本来是一,却分作二,以求解脱,叫做变异),所以维摩诘居士说,迦旃延,你用生灭之心来开示这本来不生不灭的万法,是错误的。那么万法的实相是什么呢?怎么讲这个四念处才符合实相法呢?我们接着看。

“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诸法就是一切万法,在佛教经典里,所有的身、心、境界都是法,这一切现象沧海桑田、起起落落,似乎是有生灭的,但只是相的变化,涅槃本体却从来没有变化过,就像波浪和水的关系一样,你能执着水一直没有变化吗?或者一直有变化吗?都不能。静时为水,动时为波水和波是不能分离的,所以从究竟实相上来说,既不能说万法一定不生灭,也不能说万法一定生灭。不生灭就是小乘见,有生灭就是凡夫见,有见就还不是究竟,所以维摩诘说“诸法毕竟不生不灭”,就是一切万法法尔如是,既没有生,也没有灭,生灭、不生灭都是戏论。这就是无常义,常是固定不变的,义就是公理、道理,万法本来如此,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或者生灭或者不生灭的道理在,常与无常不二,这才是无常真正的含义。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五受阴洞达指的是凡夫。五受阴就是被色、受、想、行、识五蕴所覆盖,阴就是覆盖的意思。洞达是了解、通达。《楞严经》里说:“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四缠就是地水火风四大,五叠浑浊就是五受阴,地水火风和觉性相互搅合,成为五阴,觉性也转化成了视、听、觉、察四种洞达的功能,这就是所有众生的来源。因为真心佛性被五阴覆盖,轮回颠倒,无法出离,所以是苦的,这是凡夫的苦。空无所起说的是小乘之苦,空是指证到了涅槃本体,无所起是指没有启用。小乘人通过修行,证得了本体,却因为对圣境的执着,不敢启用,利益众生,唯恐失去涅槃的境界,这还是心有挂碍,不得自在,还是苦的。所以无论凡夫还是小乘,都是苦的,都没有到达凡圣不二的极乐彼岸,是苦义,这是苦真正的含义。凡夫之苦不用说了,虽然小乘已经是圣人了,但还有个圣境可保,没有达到受空不二的境界,这叫“圣堕”,堕在圣境里出不来,因此也是苦的。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凡夫认为万法是有的,东西没有了,物质消失了,叫做“空”,空和有是相对的。迦旃延们则认为万法是空的,本体是有的,把虚幻的万法灭掉就证得了真空的本体。维摩诘居士告诉他们,本体与万法是不二的,万法是本体之用,就像吃饭是嘴巴的用,走路是腿的用一样,吃饭、走路到底有还是没有呢?走的时候似乎是有的,可是不走的时候,走在哪里呢?所以我们不能说这个用是有还是没有,这就是“诸法究竟无所有”。虽然万法历历在目,但不能执着它是空的,也不能执着它是有的,说空说有都是戏论,它的本质是空有不二。“是空义”,空有不二才是空的真正含义。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这句话就更直接了。凡夫是认为有“我”的,才会为了这个“我”去奋斗,这就是轮回的根本。小乘人是认为“无我”的,才会把“我”完全放下,除了天天打坐去实证“无我”,不会再做任何事情,把“无我”当成真我了。其实执着我,或者执着无我都不是真的无我,真无我就根本没有这两种概念,就像佛陀在《金刚经》里所说的:“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如来和凡夫都是假名安立,丝毫没有区别,我与无我又如何呢?所以维摩诘居士说,“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我与无我丝毫没有分别对待,这才是真正的无我。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然是出生、样子,不然是不生的意思,小乘不是执着“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吗?生灭就是凡夫,把生灭灭掉就是小乘所追求的寂灭,这就是以生灭心求实相法,哪里可能求得到呢?所以修小乘是成不了佛的,维摩诘居士说的实相法才能够成佛,所谓“生未曾生,灭何曾灭”,万法从来没有出生过,现在也从来没有灭过,生灭不二,诸佛本来如此,这才是寂灭的真正含义。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维摩诘居士这样开示了四念处后,那些跟迦旃延尊者一起听法的出家比丘们,都进入了不二法门,得到了实相解脱。

现在我们也听完了,不知大家都解脱了没有?其实也并无解脱可言,我们从来也没有迷失过,何须再立个解脱名相。那个了了常明的觉性,就是我们的身、受、心、法,无论四倒、四枯,还是四荣,无非都是自家的无限风光!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