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一、无为真出家

我们知道,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前做王子时,和王妃耶输陀罗所生的儿子。后来佛陀出家,修行成佛后广度众生,而罗睺罗当时已经长大,就舍弃王位,跟随佛陀出家修行,在佛的十大弟子当中称为密行第一,是证果的大阿罗汉,非常了不起,况且他又是佛唯一的儿子,所以备受瞩目。因为从古至今,但凡集富贵荣华于一身的王子出家,总会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和猜测,是不是出家比当国王还要美妙呢?不然怎么不当王子,要去当四大皆空的和尚呢?所以佛陀专门讲过《出家功德经》,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就知道出家究竟有多少功德利益了。

作为佛子,罗睺罗也被屡次问到同样的问题。有一次,有三十二位长者子,也就是三十二个有地位、有德行人家的儿子,又来问他:“尊敬的罗睺罗尊者,出家究竟有什么好处啊?怎么你连王位都不要了?”那意思就是说,我们虽然也都有一点点地位,可跟你是没法比的,你都出家了,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出家啊?

罗睺罗于是就按照佛陀对于出家功德的叙述,如此这般地讲说了一番,比如“一人出家,九族升天”等等,讲得这些长者子们非常羡慕,也想赶紧“剃发披衣,辞亲出家”。可是父母不允许啊,这怎么办?心里既羡慕又痛苦,那个难受劲儿就别提了。这时正好被维摩诘看到了,对于深入不二法门的大居士来说,出家虽好,“着出家相”可就不好了,于是就引起了他对罗睺罗和三十二位长者子的这样一段“无为真出家”的开示。我们看经文:

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罗睺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维摩诘居士首先告诉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你不应该说出家有什么功德利益。“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内心没有任何利益、功德的想法,这才是真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有为法是可以说有功德利益的(没有功德利益谁去做呢?)但出家是无为法,既然无为,哪里会有什么功德利益?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面说:“剃除须发,辞亲出家,解无为法,识心达本,名曰沙门。”落发为僧了,还要明白无为法,认识到无相的心性本源,才能够叫做沙门——出家人。不然就算出了家,却说出一大堆功德利益来,不能理解无为法,那也不能叫做出家。所以维摩诘居士告诉罗睺罗,出家的根本是行无为法,如果为了功德利益而出家,并不是真出家。

那什么才是真出家呢?维摩诘居士接着向罗睺罗进行开示。:

“无彼无此,亦无中间”就是无对待,无论执着彼、执着此,或者执着中间都是有分别、对待的,所以执着出家或者在家,都不是真出家。唯有无论出家还是在家,都能够心无分别地行无为法,才是真出家。

“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六十二见是四种根本邪见滋生出来的,四种邪见为空见、有见、非空非有见、亦空亦有见。依靠这些见解都不能如实地证得生命的真相,所以佛陀统称之为“外道见”。真出家者就要离开这些外道见,才能见到真心,“处于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的常乐我净,毫无条件的快乐,是我们心性本具的东西,并不是做作出来的,也不是依靠各种条件造就的快乐。

比如我们常常以为有钱我就快乐了,那么有钱就成了你快乐的条件,但有多少钱算有钱呢?这个数额会不停地随着你的情况而变化,所以你根本没有办法常乐,只能偶尔快乐一下。比如你认为有十万就快乐了,那在没有十万之前你都是痛苦的,有了十万了你终于觉得快乐了,可没快乐几天,你就会觉得有一百万才是快乐的,于是有了十万的你又开始痛苦了……所以人生的痛苦总是比快乐多得多,而这些痛苦往往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总是要忍受自己制造的痛苦,傻不傻呢?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所以我们所居的娑婆世界就叫做“堪忍世界”。

有的人看清了这一点,就觉得想明白了,把所有的条件都拿掉,无论得失,我都只要快乐,不要痛苦,这就是做作的的快乐,是通过妄想升起的,也需要个人的定力去维持,所以也不是真正的,就算活着的时候能做到,面对死亡的时候,四大分散的痛苦一到,妄想的定力消失了,你就没办法快乐了。唯有摆脱一切外界的乃至身心的枷锁,“活在当下”,如实地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本质,“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离开一切妄想、见解,涅者不生,槃者不灭,不生不灭就是真出家(枷)。

“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有智慧的人所受的就是这种“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的真出家,并不只是受剃发披衣的出家相。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都是圣人之行,能够“降伏众魔”。众魔指五阴魔,包括色、受、想、行、识,因为智者不受一切受,完全无为,五阴魔找不到地方下手,只好一哄而散,或者心甘情愿地受你的差遣,这叫“降伏众魔”。

“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六道包括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其中修罗道比较有意思,散在其他五道,并没有单独的一道。比如天道里的阿修罗,虽然有天福,但是没有天德,常常和天庭抗争;人道里的修罗就是战争狂人,或者嗔恨心很重的人;畜生道的修罗就是一些猛兽、猛禽;饿鬼道里的修罗就是夜叉;地狱里的修罗就更多了。所以维摩诘居士为了和后面的五眼、五力、五根相匹配,就把六道称为五道了。度就是超越,度五道就是智者破除了五阴魔,就能够把六道都超越过去,不再轮回了。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眼的功能是“见”,见相着相就是被相污染了,如同眼睛得了白内障一样,看不见实相;见相无相就是“净”,真出家者不会被任何相所迷惑,就叫“净五眼”。这样逐步会成就五种清净的力量,就是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合称五力。五力增强到一定程度,就会建立起五种善法的根基,叫做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我们平常说某人善根深厚,就是指这五根。五根深厚、五力充沛的人,就是上上根基,也就是成佛的大根器,所以真出家者所要做的修行,就是“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染污就是恶,清净就是善,恶的根源是无明,无明生出贪嗔痴,所以只要无明不破,我们所有的行为都离不开贪嗔痴,就都是恶的,它的特点就是繁复重生,杂乱无章,不可胜数。既众且杂,叫做“众杂恶”。真出家的人,要能忍辱,自己持戒精严、清净无为,也不会因别人的行为不端而产生烦恼,这样才能远离一切染污之法,破除无明,成就清净无为的本来面目,这叫“离众杂恶”。

“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心外求法,就是外道,所以外道都很有追求,觉得通过修行可以变成什么什么更高级的生命,比如神仙啊等等,受世人膜拜。那么真出家的人呢,安住在真心上,没有任何追求,不会因世人的毁誉而动摇。

“出淤泥,无系着。”淤泥就是凡夫的五欲六尘,即便是和凡夫俗子生活在一起,真出家人也不被五欲六尘所烦恼,如同出水芙蓉一样,虽然扎根在淤泥里,却不会被淤泥所染污。

“无我所,无所受。”我所就是我及所,我也叫能,表示自我、主宰,所是我所拥有的东西,包括身体和世界,也就是色法;所受就是对身、心、世界的感受,包括受、想、行、识。那么真出家的人,于色、心二法都无所得。

“无扰乱,内怀喜。”内心不被身、心、世界的一切现象所扰动,但也并不是死水一潭的枯木寒禅,而是时时刻刻法喜充满,安详欢喜。

以上所讲的都是自己内心如何修证才叫做真出家。但是作为一个真出家的人,只能自己修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维摩诘居士又提出了一条和大众相处的总原则,叫做“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

“护彼意”,就是我们和众生在一起的时候,要能保护、摄受众生的想法,令其善念能够增长,恶念能够消除,直至善恶不生,这叫“护彼意”。比如你开始修行以后,周围肯定还有很多人不信佛的,甚至反对你的,你不要和他们去争辩。他们现在没有信只是因缘没到而已,既然本来是佛,早晚都会走上修行之路的,所以你不但不能过多说教,使他们烦恼,还要尽量去帮助他们,成人之美,助人为乐,用佛法解决他们内心或者生活中的烦恼,帮助他们因缘成熟,早日进入修行正路。

    如果你只顾自己修行,没有照顾到周围其他人的想法,使他们产生烦恼了,这就是没有做到“护彼意”。比如很多在家的居士,自己一开始修行,全家都要围着他转,早上起来做早课,录音机开的声音很大,还又敲钟又打磬的,自己殊胜得不得了,却搞得别人都休息不好,时间长了,他们对佛教就会产生疑惑,觉得信佛的人怎么都这样啊!那你就无意之中阻碍了别人信佛修行的善缘,这就不能算真出家。

“随禅定”。“护彼意”的时候,我们尽量去照顾别人的善念、善缘,所以自己首先要能善恶分明,不能乱来,内心要有足够的定力,安住在禅定之中,才能真正地“护彼意”。如果你总怕得罪别人,总怕使别人生烦恼,搞得自己很委屈,甚至修行不下去了,戒律持也行,不持也行,完全没有定力,没有“随禅定”,也不可能真正的“护彼意”。

比如你信佛了,受了三皈五戒,五戒里“不杀生”这一条,在家居士就觉得很难持,尤其是女居士,在家里要做饭、打扫房间,家里其他人还没有信佛,还要吃个海鲜什么的,这条戒还持不持呢?如果你为了家里人暂时的口腹之欲,不持戒了,那就是没有“随禅定”。佛教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嘛,戒都持不好,哪里来的定力呢?你杀来杀去,家里人吃来吃去,虽然表面上一团和气,却都是在增长彼此的恶业,增加修行路上的障碍而已,那你也就没有做到真正的“护彼意”。所以戒是一定要持的,持戒能让我们拥有正定,进入正定才能打破无明,解脱烦恼,还归生命的本来面目,清净无为,丝毫没有烦恼执着,这才称得上是“离众过”。离开一切大大小小的过失,唯有打破无明的人才能完全做到。

    “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这三者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关系,其中禅定功夫是关键,功夫越深,护众生就越广,也越不会生烦恼。如果完全没有禅定,即使熟知经典、头头是道,也是“狂慧”,既不能做到“护彼意”,也不可能“离众过”,当然就不能得善果了,那怎么可能是真出家呢?所以修行人要“以戒为师”,因为唯有戒律清净才是升起无漏正定的根本,也是“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的根本。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如果真能做到这样,才算是真出家。所以维摩诘居士所说的真出家,是不着出家相的,并非剃发披衣就是出家,也不一定在家修行就不是出家。是否真出家,主要看你内心还有没有烦恼执着,是有为还是无为。哪怕是执着善法,执着功德,都不是真正的出家,唯有无为才是真出家。

 虽然如此,维摩诘居士还是会鼓励大家剃发出家,随佛修行,我们看经文。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维摩诘居士说,你们生逢正法时代,还遇到佛陀在世弘法,真是太难得了,因缘这么好,所以你们还是一起出家的好。“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这些长者子说,居士啊,我们也确实想出家,可是父母不允许啊,我们曾经听佛说过,父母如果不允许,是不能出家的。是不是这样啊?当然是这样了,不然怎么“护彼意”呢?

 所以“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维摩诘居士说:没错,是这样的,如果父母不答应,就不能出家。不过只要你们发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就是真出家了,也具足了出家的所有功德利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认识到众生与佛不二,升起了十法界都平等的这颗心,也希望众生都升起这颗心,众生与我同成佛道,这就是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维摩诘居士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因缘许可,剃发披衣是修行最好的选择,如果缘分不够呢,只要能够发起菩提心,在家修行也是和出家一样的。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听了维摩诘菩萨的开示,这三十二位长者子,都抛弃了对相的执着,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圆满了“出家”的愿望。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