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二、佛身金刚体

《维摩诘经》的思想就是“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所以无论佛陀的弟子们执着什么,维摩诘居士都用中道了义给他破斥掉,让他的心更加广大、圆满。比如对于身体的认识,凡夫就执着色身,随肉体而生死;小乘人呢,觉得这个色身是生死烦恼的温床,所以非常厌弃它,而执着无生无死的清净法身,一旦证得法身,就住在里面不出来了,所以小乘的涅槃也叫“有住涅槃”;大乘心量广大,要度众生成佛,必须和众生能沟通才行,所以色身就是大乘菩萨生命最圆满的妙用了,哪里舍得扔掉呢?不但不会扔,反而正好可以借助这个身体度众生,做好事,所以大乘菩萨有大智慧不住生死,有大慈悲不住涅槃,他们证得的是无为无住的涅槃,也就是时时处处在涅槃之中,却无涅槃之相,扶习润生,这叫“无住涅槃”。

    那么对于佛身来说,是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常乐我净,早已远离生死烦恼,所以佛经里常用金刚来比喻它,表示佛身像金刚一样永远不会变灭,不会烦恼,更不会伤病。可是很多初学佛的人,在这一点上常常会感觉疑惑,释迦佛不是也有生老病死的吗?也是由父母生下他,也娶过妻生过子,虽然后来通过出家修道成了佛,度化众生四十九年,其间也病过好几次,到八十一岁的时候,佛陀不是也和凡夫一样离开人世了吗?怎么说佛身是远离生老病死的呢……其实这样的疑问,在佛陀在世的年代,也同样有很多。

比如有一次,可能是劳累所致吧,佛陀身体有些不舒服,让作为侍者的阿难非常着急,于是他就起了个大早,匆匆赶往城镇,想去给佛陀化些牛奶来,保养一下。正好碰上维摩诘,居士就问他:你怎么大早上就开始化斋饭了,佛陀不是规定日中一餐吗?阿难赶紧给维摩诘解释说:佛陀身体不太好,我想化些牛奶回去给佛陀喝。

    没想到维摩诘居士听了阿难的话,竟大不以为然。他让阿难赶紧闭嘴,千万别嚷嚷得大家都知道了,然后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看经文:

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

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做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仁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当有何恼!

 维摩诘居士首先质问阿难尊者:“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如来是具备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大成就者,不是凡夫俗子,早就已经断除了所有的恶,圆满了所有的善,他的身体就是清净了所有恶业、汇集了一切善德的金刚不坏之体,心理和生理都是绝对健康的,怎么可能有病痛和烦恼呢?

 金刚之体是指我们的真身,不是现在这个四大假合的肉身,肉身是个幻相,不是真实不虚的本体,而从究竟真实上来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佛身才是我们的真身,肉身是生老病死的,而佛身则是常乐我净、远离一切烦恼痛苦的,因此也叫金刚体。不过呢,虽然一切众生都有佛身,可是在未开悟之前,我们是见不到真身的,只能看到色身。十法界之内,唯有佛是证得法、报、化三身圆满的,所谓千百亿化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比如释迦牟尼就是化身佛,清净法身叫做“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叫做“卢舍那佛”,。我们如果六根不净,就只能看到佛的化身,看不见法身和报身,于是就会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以为佛和我们完全一样,也是以四大为身,也有生老病死,也需要穿衣吃饭。其实这只是佛随众生的缘化现的而已,就像小时候母亲教导我们的时候,也要用孩童的词汇和语气一样,不然的话,如果母亲总对我们说大人们之间讲的事情,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听得懂呢?同样的道理,如果佛不慈悲化现,我们连见都见不着,那不就没有办法解脱生死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恩难报。

“默往阿难,勿谤如来。”默往就是悄悄地回去,维摩诘居士让阿难趁天还没亮赶紧回去,别再给佛陀化什么牛奶了,因为佛陀生命真正的核心已经是清净法身,并不是这个有生有死的肉体,根本不会受肉体的影响,你却在这里大呼小叫地说“佛陀病了,需要喝牛奶”,这不是和诽谤佛陀一样吗?

这个怎么理解呢?比如拿凡夫来说,我们生命的真正力量并不是来自肉体的强壮,而是内心的道德水平,或者叫做“心理素质”。现在有句话叫做“内心要足够强大”,就是说你的修养要能跟得上,这样才会在面对任何境遇的时候,都能够安之若素,最终取得成功。比如很多残疾人,虽然身体有障碍,内心却更加积极向上,能够做到我们正常人做不到的事情,甚至取得比正常人更大的成就。所以色身如何,并不重要,内心的修养才是你真正生命的所在。

那么作为释迦牟尼佛来说?他已经圆证了三身四智,所谓“报化非真佛”。佛是以法身为体、为真身的,报身为相,化身为用,相用不二,归于本体,只有这个法身本体是真的。打个比方说,真身就像水源,水源是遍布一切的,到处都是,就看我们能不能找到;报身就像我们把找到的水装进一个容器里了;而化身呢,就如同我们把装在容器里的水用起来了,用它煮饭、洗菜、烹茶等等,所以法、报、化三身是不一不异的,找不到水源,你的容器就是空的,也用不起来。找到水源了,你还要能把水装到容器里,才能够好好用,不然也用不好。但是只要你找到了水源,把水接出来,那无论你怎么用,都影响不了水源。释迦佛既然已经成佛了,已经证得了体、相、用三身,又怎么还会受色身的影响呢?所以维摩诘居士让阿难尊者赶紧走,千万别再说“佛陀很不舒服,想喝牛奶”这样的话了,这和诽谤佛陀没有什么两样。

“莫使异人,闻此粗言。”异人就是不信佛的人、还不了解佛陀的人,粗言就是粗率的、有偏颇的、不圆满的话。那些没有接触过佛教的人,根本不了解这些,而且他们认为佛的色身就是佛身,并不知道佛是以法身为身的金刚体,如果你阿难只是很粗略地说“佛陀病了”,到底是哪个身体病了?还是三身都病了?这样粗率不确定的话,让还没有信佛的人听起来,就会产生错解,误认为佛和凡夫也是一样有生老病死的,并不值得信奉和追随,甚至会抓住阿难的话为把柄来毁谤佛陀。

因为有了这四种观法,小乘人对凡夫的生活很厌恶,对涅槃很向往,于是四枯就成为小乘的修行方法。枯是干枯,对于小乘人来说,身、受、心、法这四种人生经历都是修行的障碍,必须全部枯萎掉、毁灭掉,否则就不能证得涅槃本体,所以小乘最高的境界叫做“灭尽定”,就是把所有的身、受、心、法都灭尽了,全部干枯了,这叫四枯。

(二)四荣。

四荣是和四枯相反的大乘修行方法,叫做常乐我净涅槃四德。《金刚经》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大乘的观法,身、受、心、法都如梦幻泡影。比如身体,对于大乘人来说,悟到了佛性,内心不再颠倒了,生命的动力就完全转变过来了,以前都为了这个色身,现在全都安住在法身上了,色身不但不可厌,不能灭,而且越多越好,没有色身怎么利益众生呢?所谓“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佛菩萨的眷属从来都数不胜数,自己也能分身无数,“千处祈求千处应”,不舍一法地广行施化,所有色身都是法身之用,本来清净,所以大乘观身观的是法身,不是色身,叫做“观身清净”。那么对于各种感受,大乘人安处于真心,“随缘知所受,不受一切受”,虽然知道舒服、难过等等的生理感受,却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就像演电影一样,被敌人拷打时,那个痛苦我们要表现出来,可是自己却没有痛苦的感受,电影也演得很逼真,很过瘾,电影里的其他人都很佩服你,才会听你的教化,不再入戏,所以不知道是不行的,连众生的感受都不知道,怎么度众生呢?知道而不受其扰,感受什么都是度众生用的,不是自己用的,并没有苦乐可言,这就是极乐,也叫“观受无受”。那么对于心理活动,大乘人也是“了了知,无所知”,面对各种境界,心里起各种各样的想法,都一清二楚,但不会为之所动,只是通过觉察内心,了解和众生的缘分,随缘应对,想办法去度化他,自己了了分明,永远也不会再迷失,这叫“常”,也叫“观心不动”。那么对于一切万法呢,大乘人认为那都是佛性随缘的幻相,无相的佛性就是真我,离我之外并无一法可得,亦无一法可失,这叫“观法唯我”。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众生是佛、万法如幻”的观法,大乘人才会竭尽全力地利益一切众生,把自己的身、受、心、法全部发扬起来,从早忙到晚,完整地布施出去,没有丝毫保留,所谓“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对于打开般若的大乘人来说,常乐我净这四种德行越发扬光大、越欣欣向荣越好,这样的修行,叫做四荣。

《维摩诘经》是开示不二法门的,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维摩诘居士所认识到的四念处也是不二的究竟实相,把凡夫行和解脱道完全兼容到了一起,也无菩提道可得,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完全是禅宗风格。我们看经文:

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

这一段是针对佛陀另外一个大弟子迦旃延讲的。迦旃延和富楼那一样,也很会讲法,经常帮助佛陀弘法利生。有一次,他给大家开示“四念处”,因为他是小乘圣人,讲出来的自然也就是小乘的认识,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教育大家要把凡夫的有生有死的“四倒”身心灭掉,无生无死的涅槃本体才能出生,这就是“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的小乘修行路线。结果维摩诘居士听到了,马上批评他说:“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实相就是真相,实相法就是万法唯有一相,这个相叫做实相,也叫一真法界,小乘的“生灭灭,寂灭生”,似乎没有什么毛病,可一灭一生已经不是一,而是二”了,那也是生死啊(这叫变异生死,本来是一,却分作二,以求解脱,叫做变异),所以维摩诘居士说,迦旃延,你用生灭之心来开示这本来不生不灭的万法,是错误的。那么万法的实相是什么呢?怎么讲这个四念处才符合实相法呢?我们接着看。

“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诸法就是一切万法,在佛教经典里,所有的身、心、境界都是法,这一切现象沧海桑田、起起落落,似乎是有生灭的,但只是相的变化,涅槃本体却从来没有变化过,就像波浪和水的关系一样,你能执着水一直没有变化吗?或者一直有变化吗?都不能。静时为水,动时为波水和波是不能分离的,所以从究竟实相上来说,既不能说万法一定不生灭,也不能说万法一定生灭。不生灭就是小乘见,有生灭就是凡夫见,有见就还不是究竟,所以维摩诘说“诸法毕竟不生不灭”,就是一切万法法尔如是,既没有生,也没有灭,生灭、不生灭都是戏论。这就是无常义,常是固定不变的,义就是公理、道理,万法本来如此,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或者生灭或者不生灭的道理在,常与无常不二,这才是无常真正的含义。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五受阴洞达指的是凡夫。五受阴就是被色、受、想、行、识五蕴所覆盖,阴就是覆盖的意思。洞达是了解、通达。《楞严经》里说:“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四缠就是地水火风四大,五叠浑浊就是五受阴,地水火风和觉性相互搅合,成为五阴,觉性也转化成了视、听、觉、察四种洞达的功能,这就是所有众生的来源。因为真心佛性被五阴覆盖,轮回颠倒,无法出离,所以是苦的,这是凡夫的苦。空无所起说的是小乘之苦,空是指证到了涅槃本体,无所起是指没有启用。小乘人通过修行,证得了本体,却因为对圣境的执着,不敢启用,利益众生,唯恐失去涅槃的境界,这还是心有挂碍,不得自在,还是苦的。所以无论凡夫还是小乘,都是苦的,都没有到达凡圣不二的极乐彼岸,是苦义,这是苦真正的含义。凡夫之苦不用说了,虽然小乘已经是圣人了,但还有个圣境可保,没有达到受空不二的境界,这叫“圣堕”,堕在圣境里出不来,因此也是苦的。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凡夫认为万法是有的,东西没有了,物质消失了,叫做“空”,空和有是相对的。迦旃延们则认为万法是空的,本体是有的,把虚幻的万法灭掉就证得了真空的本体。维摩诘居士告诉他们,本体与万法是不二的,万法是本体之用,就像吃饭是嘴巴的用,走路是腿的用一样,吃饭、走路到底有还是没有呢?走的时候似乎是有的,可是不走的时候,走在哪里呢?所以我们不能说这个用是有还是没有,这就是“诸法究竟无所有”。虽然万法历历在目,但不能执着它是空的,也不能执着它是有的,说空说有都是戏论,它的本质是空有不二。“是空义”,空有不二才是空的真正含义。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这句话就更直接了。凡夫是认为有“我”的,才会为了这个“我”去奋斗,这就是轮回的根本。小乘人是认为“无我”的,才会把“我”完全放下,除了天天打坐去实证“无我”,不会再做任何事情,把“无我”当成真我了。其实执着我,或者执着无我都不是真的无我,真无我就根本没有这两种概念,就像佛陀在《金刚经》里所说的:“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如来和凡夫都是假名安立,丝毫没有区别,我与无我又如何呢?所以维摩诘居士说,“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我与无我丝毫没有分别对待,这才是真正的无我。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然是出生、样子,不然是不生的意思,小乘不是执着“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吗?生灭就是凡夫,把生灭灭掉就是小乘所追求的寂灭,这就是以生灭心求实相法,哪里可能求得到呢?所以修小乘是成不了佛的,维摩诘居士说的实相法才能够成佛,所谓“生未曾生,灭何曾灭”,万法从来没有出生过,现在也从来没有灭过,生灭不二,诸佛本来如此,这才是寂灭的真正含义。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维摩诘居士这样开示了四念处后,那些跟迦旃延尊者一起听法的出家比丘们,都进入了不二法门,得到了实相解脱。

现在我们也听完了,不知大家都解脱了没有?其实也并无解脱可言,我们从来也没有迷失过,何须再立个解脱名相。那个了了常明的觉性,就是我们的身、受、心、法,无论四倒、四枯,还是四荣,无非都是自家的无限风光!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