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次第的第二点是圆顿极谈觉方知。“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1.圆顿禅法
先看“顿觉了,如来禅”。一般研究佛教史的人,把直接由佛传下来、后人代代传承的禅法,就是达摩祖师传到中国的禅宗,叫祖师禅,由祖师代代传承,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禅宗传来之前,从两汉一直到南北朝,四百多年期间,修习止观、坐禅、冥想,包括后来的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的这些修行方法都叫做如来禅。
永嘉大师写《证道歌》,是经过了六祖大师的印证之后才写的,他实际上已经把禅宗的法脉接下来了。可是他说这是如来禅,并不说是祖师禅,祖师禅是后来人提的。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一般来说,依照经典的指导,明白心性,也就是藉教悟宗的叫做如来禅;那么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直指人心,把你的我执、法执打破,这个叫祖师禅。“顿觉了”是禅宗顿悟的禅法。这句话把永嘉大师的思想展现得非常明确,他既修学天台宗,通过止观、佛的教理来悟道,同时也跟禅宗所谓的直指见性的机锋对答一起接轨了。心跟境、心跟法、宗门跟教下在永嘉大师那里是圆融一致的,并没有任何区别。
这里面关键是告诉我们要顿觉,圆顿的禅法,一步就到位了。顿跟渐是对称的,顿就是一刀下去就到底了。真正的大乘禅法,一见就永见,一见就见到底。而渐像拉锯一样,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来。你不要说“我现在见到自性了,但是有时候还会迷失”,那就不是见,只是解悟,有时候理解起来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懂了,但事实上,当你真正开始修的时候,你发现还是不懂。解悟的过程,不算真正的见。六祖大师说:“真见性者,抡刀上阵也能见性。”就是你拿刀去战场,去打仗了,你也能见道。这才是真正的一见永见,一见就见到位,见到底。
2.六度万行
“顿觉了,如来禅”之后,就会“六度万行体中圆”。在自体当中,本来就圆满具足。对于我们平常学习教下的人,如果通过教理思维,有时候会想不通:一觉了怎么就会圆满了?
只要有人我、是非的观念在,你即使布施也布施得不圆满,总是有所求,并不是真正的布施。我们供佛也要菩萨保佑,布施给别人了也要想“为了培养我的福德资粮,你要接受我的供养”,所以一定是有所求的。持戒也是为了怕自己下三恶道,怕自己继续再轮回才持戒,或者觉得戒持好了,福德大起来了,会有利于修行,他的持戒一定也是有所求;包括忍辱、精进,禅定都是如此。
真正明白了如来禅之后,在无所求、无人无我的状态当中,随时都具足六度万行。在起心动念上,无论对别人好与不好,表现如何,他内心因为无我,证得了如来禅的受用,所有的言行举止、吃饭穿衣都在六度当中。
当然这里面讲起来道理非常多。比如说,他没有自我,自己所有的语言行为都是以利他为出发点,全身心地布施;他的持戒也是本质上就已经清净,做出来只是为了引导众生,给众生做榜样;修忍辱也是同样,我们平常忍辱只是忍受自己、别人的逆境,而真正忍辱,是生忍、法忍、无生法忍。证得了无生之法,对无生法认可,对世间有为造作的法也同样认可,认可了以后,给予改善。打和骂也是一种忍,平常人说:别人打我,我要忍气吞声,这是忍。但是慧思大师说了:打骂是大忍,比一般的忍还要更严重。他打你是瞋恨,而你打他是教育他,把他教育好了,这个结果就好了。你是一个修行人,你要忍受打他时这种难受的心态,就像父母亲打孩子,首先疼在自己心里,那这个忍就更加厉害了。
3.梦里六趣
证得如来禅,证得真心之后,在自体当中,六度万行就已经圆满了,最后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我们凡夫执着自我,就像做梦一样,种种梦境都执以为是,所以梦里明明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善、恶都是梦境,是一个我执的梦境。当你见道觉醒以后就是空,人法二空,没有一点相可得,所以没有大千。大千是指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无尽的时间和空间。
《金刚经》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禅宗所讲的修行,事实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打破时空观念。时间观念使我们生生世世在轮回,空间观念使我们有是非人我,有烦恼。轮回就是生生世世在痛苦,人我是非在那里纠缠。一个真正对禅法有受用的人,首先在时间和空间上要有所突破。科学家都说“时空是我们的错觉”,这一定是没有错。我们现在对时间和空间的执着还非常严重,所以要通过修行,特别是在你打坐用功的时候,把时间和空间的感觉打破了,透过去,那你对这个法就真正有受用了,也能体会到“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六趣就是六道,有六个去处。我们在轮回中,不是趋向于恶,就是趋向于善,每天都有趋向。如果我执没有破掉,你肯定去这六个地方,就像在梦中。如果你醒过来了,就不再有趋向六道轮回的动力,所以觉悟以后就是“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4.寂灭无为
证得空性之后的人,他第一步已经透过去了,就是“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
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可你总是在寻寻觅觅,总想要找一个东西来。包括我们听经闻法,很想找到自己的自性。结果找来找去,就像骑着驴子去找驴,找了半天,你就在驴上面,你自己就是。但是这个“自己”不是自我,我们有时候叫做自性。
“无罪福”,罪就是恶道,福就是善道,也就是苦和乐,就是对立的世界。“无损益”,损就是损害,益就是利益。我们总是在逃避损害,追求利益,逃避罪恶,追求福报,总是在取一个,舍一个。无论你怎么取舍,都是在相对、对立的世界里面活着。凡夫都活在对立的世界里,但自性是没有损益、无须取舍的,如果有损害的话,无量劫来,我们的自性早就损没了。摩尼宝珠只是在你的垃圾场里面,没有让它发出应有的光芒。它的光芒依然还在,只是你自己给覆盖住了。
整部《证道歌》贯穿到底,都是“君不见”三个字。你找到那个内在的自我,以及自我感觉,把它全部否定掉,就是“绝学无为闲道人”。修行的步骤就是先证体,再起用。如果不能证体的话,你的修行都是盲修瞎炼,都在做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一旦做好了,你契入了真正的修行,就是脚跟落地,随时能回归到无我的本质上。如果你不懂得随时回归无我的本质,总是计划来计划去,算来算去,还是把自己算进去了。那些全是轮回的法,哪怕你修禅定得一些受用,也一样是轮回的法。
前段时间有一个人说自己学佛好多年了,出家也好多年了,学大乘佛法学得不受用。有一天去修内观禅,感觉身心非常愉悦、很舒服。他跑过来说要舍戒还俗,到南传的地方去重新出家,还说以前出家都没有得到什么利益,现在终于得到利益了,身心感觉非常舒服。
他实际上对大乘佛法的心性真是一点都不了解。如果觉得身心舒服一点就是得到利益了,那这种四禅八定、人天快乐很容易得到,但即使得到这种快乐,实际上还是在对立的那种情绪当中。反过来,他会觉得学大乘佛法好像是被欺骗了,觉得太谈玄说妙,自己没有受用。
现在这种情况也很多,因为很多人都是以利益为前提,觉得我学了以后,内心有感觉,舒服了,才觉得这是利益,是真实的,恰恰不知道自己是在梦当中。如果在梦中你得了很多金银珠宝,很开心,等你醒过来发现还是假的,那就是空欢喜一场。
所以,要看到本质上到底是怎么回事。永嘉大师告诉我们“寂灭性中莫问觅”。寂灭性就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是我们本自无我的空性,这是寻找不来的。
5.剖析分明
你有一个自我观念和错觉在,如果把那个错觉的根源找到,把它分析清楚了,它就没有了,所以说“比来尘境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尘镜”比喻灰尘把镜子全部盖住了,镜子的作用就显示不出来了,就看不见它的光明。“比来”就是之前,“比”就是指过去。从过去到今天,我们的见思、尘沙、烦恼、无明、贪、瞋、痴,把自己全部盖住了。但是你要好好地去分析一下,剖析一下自己的内心,看看你所执着的那个东西,到底是不是有一个根源,有一个缘起。看看缘起的一切事物,条件组合的背后有没有一个自我。如果你认识到那个背后其实没有自我,那你就能够明白“寂灭性中莫问觅”。就像一杯水放在那里,你给它搅和搅和,感觉它很混浊;如果你放在那里不动,让它慢慢沉淀,清净、透明的状态就显现出来了。
我们自己在轮回中也是这样,如果人我是非没有放下来,就总是混浊地在这里颠倒流浪;如果你现在慢慢让它停息下来,从理论到功夫,一步一步地,当它完全停息下来以后,你发现那个是本来就有的,并不是我们后天感召而来的。
所以修行只是去妄而不是求真,到最后你发现“不除妄想不求真”。那个妄想的本质没有错,我们错误地执着那个东西,就像做梦一样。我们有时候讲这是一种错觉,是一种幻觉,其实我们对自我认识得不到位、不准确,然后就给自己下一个结论,那个结论也是无根据的。这个结论就是感觉有一个“自我”在,把这种感觉当做“自我”存在的根据。好像很真实,生生世世就为了这个“自我”去努力。但那个自我从哪里来?从一念无明来,就从最初的一刹那一直错到今天,所以我们要“今日分明须剖析”,要用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