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我们先看第一点。《证道歌》里面说: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学习佛法要准确无误地把握佛法的要义,如果没有理论,什么都不懂,像瞎子走路是非常危险的;只学了理论,却不能去实践,又是入海数沙,辛苦了半天,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知见要正,行为要扎实,才是解行相应的佛法修证之道。特别是学习禅宗,绝对不能落入口头禅,就是开口都能知道佛法道理,但是在自己的内心,却不懂得与所学的理相应。

很多人在修道过程中,感觉到自己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这是不知道眼睛跟脚怎么配合。眼睛看到地了,看清楚哪里是平地,脚踩出去,当然会踩在平地上,但如果眼睛不看就瞎走,或者你眼睛看了,脚不迈出去,就说明你的眼睛还没有看到真正需要的地方,理还是没有真正通达。如果我们知道人生有痛苦,知道自己要解决痛苦,你就会把痛苦放下。

1.发心因果,毫厘千里
“非不非,是不是”,是从禅的角度来观察。我们世间、出世间的各种真理,都站在不同的角度,是非标准也都不一样。我们世间的人天善法、五戒十善,是以行善积德的行为为标准;如果你要解脱生死,契入无生,要证得空性,就不能停留在世间有为的善法上;如果你想成就菩提,就不能停留在无我的空性中。

我们有时候读佛经,觉得语言上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一会儿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会儿又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来万德庄严”。为什么一会儿相是庄严的,一会儿又没有相呢?就是因为站的角度不同。

对于一个恶人来说,行善积德、改恶向善就是修行;但是对于一个已经很善良的人来说,放下善良、清净自心才是真正的修行;对一个心已经很清净,不再有染污的人来说,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才是修行,不能待在清净心当中,什么都不做了。当你已经在利益众生的时候,如果心里面执着“下有众生可度,上有佛道可成”,那要告诉你:“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放下一切,这才是修行。”针对什么病,要给什么药,从对症下药来说,不能执着在一句话、一个观念当中判别它的是非。
三藏教典里,所有的“是”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判它为“非”,所有的“非”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判它为“是”。比如说打人、骂人,我们觉得这是脾气暴躁,但是很多脾气暴躁的人,他身边的人就老老实实的,因为大家都怕他,把旁边人的脾气反而调好了。从对旁边人的影响来说,他还是有功德。如果我们想解脱,想出世间,放下一切,好像也是挺不错的,可是拿世间的标准一看,你不参加社会建设,好像也是错的。所以“是”和“非”都是无有定法,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你要清楚自己所站的角度,明白因果发展的轨迹,佛经讲的也是如此,不能糊涂。

如果你觉得打人、骂人是为了别人好,自己就可以随意了,问题就很严重,因为世间有为法的因果非常分明,因和果就是你的起心动念和行为的结果。比如说有人骂我,他是起嗔恨心骂我、打我的,我觉得自己修忍辱,甚至借此机会对他生起无尽的慈悲心,这样就没有什么坏结果,我没有受伤。但是如果他有嗔恨心,他就可能下地狱了,他内心的业力会驱使他到痛苦的地方去。
从起心动念和行为结果的角度,起心动念是内因,行为结果是外缘。如果他打了我,骂了我,我生气难受,还恨他,我下地狱,他的果报就更加痛苦,更加不可思议。这背后的因缘非常错综复杂。如果你打骂圣人,比如佛菩萨,他很了不起,你打他,佛菩萨不会生气,可是在你心中,连圣人都可以骂,那么你的生命就彻底毁了,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救你了。所以诽谤三宝、诽谤圣贤、诽谤长辈的恶报要更加可怕,所以要从内因外缘来看结果。

“差之毫厘失千里。”毫厘之差,虽然看去只差一点点,结果会有千里之别。有一个师父,弟子问他:“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他想大修行人解脱了,证得空性了,就说:“不落因果。”然后他心里又怀疑了,实际上他自己还不是大修行人,他想:“佛法不是讲有因果吗?我讲不落因果,这罪过可大了。”越想越怀疑,觉得自己可能答错了,结果一转世就堕落狐狸身,做了五百世狐狸。直到百丈和尚来开堂说法,天天有个老头来听法,最后一天听完以后,他就问百丈禅师:“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百丈禅师说:“不昧因果。”他立即开悟了,说:“感谢你,我堕了五百世做狐狸,就在后山,现在听你讲法,我已经解脱了。”百丈和尚就敲钟集众,到后山山洞里面,把一只死狐狸按老和尚的待遇给埋了。

这是历史上野狐禅的故事,一个不落因果,一个不昧因果,“差之毫厘失千里”。如果真正明白了空性,就是菩萨戒里面说的,佛性非因果法,佛性于一切处都不背离,我们的觉性没有形象,不落在有为造作的法上面。关键那个师父是站在世间法的角度讲不落因果,就有点诽谤因果了;如果他真是大修行人,明白出世间的一切法都不可思议,然后方便对待,帮别人解决问题,随机施教,对病下药,这就没有错。有时候自己内心的一点点怀疑,就会招致无量的痛苦。
历史上的野狐禅、蛤蟆禅,就是机锋对答,听了禅宗几句很洒脱的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像有些人看了济公,就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酒肉穿肠过”,什么是“佛祖心中留”。好像他表面上也跟圣人讲的一样,但是他的生命方向完全不同,差之毫厘就失之千里。像上了高速一样,有两个路口,稍微转一下方向盘,就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了,那就越走越远。如果我们有正知正见,在正见的路上会趋向成佛;如果没有正知正见,就只能在外道的路上走,我们一定要小心这一点。

“是则龙女顿成佛”,“是”就是明白了心性能具足一切法;“龙女”就是龙王的女儿,在《法华经》上,八岁就成佛,而且速度非常之快。当时佛的很多弟子问文殊菩萨,你教化这么多弟子,有多少人成就?他说成就的人很多。然后龙女从龙宫出来,到了释迦佛面前说:成佛是很方便、很快的。佛的很多声闻弟子不相信,说女人生有五漏,不能当国王,不能当魔王,也不能当法王,有很多不可以做的,怎么能成佛呢?龙女对他们说:“我现在把龙王的宝珠献给佛,佛接过去,这个时间快不快?我成佛比这个还要快。”她当时把珠献给佛以后,马上往东方无垢世界成就佛道,佛弟子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所以真正成佛不在男女相上,而是在我们心的觉性当中。这个觉性本来就是平等的,我感觉到痛苦和你感觉到痛苦,在觉性上有什么区别呢?它没有颜色,没有长短方圆,明白了这个觉性,其实就已经找到了成佛的根源。“是则龙女顿成佛”,就是说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让我们回光返照,当下看到这个觉性,把是非、人我、男女、生死一切相当下了断。
《心经》里面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所有二元对立全部消失。我们生活在这个有相的世界里就有对待:我在讲,你在听;我能讲,你们能听;我讲话是所讲,讲的法就是你们的所听,能所一直对立,人我也是对立。但是觉性却没有任何空间和时间的对立,明白了这个,当下就成佛。

“非则善星生陷坠。”善星比丘是佛的侍者,佛讲法,善星比丘都跟在身边,但是他很调皮,总是要故意捣乱,就是不明白心性的妙用,完全是随凡夫的习气烦恼。佛讲四谛法,讲完走了,他做侍者在旁边要打理,他说“有五谛法,佛只给你们讲四谛”,大家听了就怀疑了;佛讲三十七道品,讲完以后,他说,“有三十九道品,你们没听懂”;有时候佛在讲法的时候,他说:“喔,鬼来了,害怕。”就像我们现在讲法的时候,有些人手机在那里响,不小心还接一下,就很干扰别人。内心跟法不相应,表现的行为就非常坏。

如果你内心没有法的受用,用世间的情感来学佛,好像拉人际关系一样。有些人到寺庙里拜佛,求世间的财利、五欲;有些人亲近善知识,到一个僧团里面,也是为了认识更多人,好像要拉好人脉关系。这些发心其实都是像善星比丘一样,他只是在这样的关系网当中,并没有真正的发心。善星比丘的后果是很坏,他活着的时候就陷到地狱里面去了,叫“生陷坠”,而且是堕入无间地狱。
人家就问佛:你这么了不起,身边怎么还有个善星比丘,没有善根的人,你给他讲法干什么?佛说:为他种未来因。虽然他在我们可以思维的时间内,生不起正念,也不会相信佛,但是等他地狱恶报结束了,无数劫以后,会因为这一生给释迦佛当侍者,得到成佛的机会,他是为了种很久远未来的因。我们有时候看身边的人,初学佛法,什么都不懂,不要小看他,这一生中给他种点善根,也是他的机会。

“是”和“非”相差很大。龙属于畜生道,比人道还要低一点,畜生道的女子都可以八岁就成佛,何况是我们人道呢?如果“是”的话,直下承担,明白心性,超越一切人我是非、烦恼无明;如果“非”的话,即便天天抱着佛,天天在佛身边,也同样要堕落。

2.正知正见,知解宗徒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永嘉大师四岁出家修道,积累了很多学问,早年学天台教理,学得很精通,读《维摩诘经》开悟。

他也曾经“讨疏”。疏就是对佛经的解释,像《阿弥陀经》就有《阿弥陀经疏》来解释、疏通整个经的教理思想体系。我们有时候读不懂佛经,读不懂《金刚经》,就有人写个《金刚经疏》,我们一读他的疏,整个经文的内容就连贯起来,就疏通了。所以“讨疏”就是在解释佛经的这些著作当中,去探讨佛法的要义。“寻经论”,论就是祖师大德写的著作。永嘉大师早年曾经修学和研究过经论和祖师大德对佛经的解释,在那里寻求真理。
“分别名相不知休”,就是不停地用分别心去思维佛法名相,我们现在听法,都是靠第六意识去闻思佛法名相。“名”就是名言概念,学了很多名言概念。“相”就是每个词的背后都表达一个现象,比如说杯子和磬是圆的,这个房子是四方的,这在我们脑子里面都会构成一个图像。我们在概念当中构造了很多图像,哲学体系都是在概念当中构造起来的。

用概念构造起来的图像,这种名言安立跟实际情况完全不同。就像我们脑子里面想到妙果寺和教室的大小,你现在坐在这里看,你想的是事实,这个相在这里;但是你回去以后,你想这个教室有多大,脑子里面出现的图景,跟事实就不太符合。

我们用第六意识妄想:“这样做能成佛,这样做能断烦恼,那样做可能是修行,那样做可能是正法。”脑子里面想出来的全是妄想,只相当于地图,这个地图跟实际的道路相差很大。分别名相就相当于读地图,读地图的意义就在于实践,实践了才有实际的意义。

“分别名相不知休”,相当于现在很多研究佛经的学者,都公开地说自己不信佛,其实他根本就研究不透。在语言概念里面是不能落实的,因为语言概念就像稀饭,从这个碗倒到另外一碗,它肯定会变少,就是说,讲法人在上面讲法,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总会有一些偏差。所以那些做学问的人,根据表面种种的文字去判断,以为自己做了学问,其实这样判断一定会失误。
所以如果分别名相而不知道修行,不知道停止分别心,不知道回光返照看自己内心的活动,就会“入海算沙徒自困”,就算你生生世世都在海里面数沙,也数不完。佛经里面讲,佛已说的法像爪上土,未说的法像大地土。你去研究已说的法,只是在研究指甲里面的那一点泥土而已,但如果你去实践,就会知道广阔的大地有多少土。这也是说如果只是不停地听闻教理,好像懂了很多,但是如果不能实践,还是徒自困。

大家如果相信佛陀的教导,每天有一定的功课,让自己的心能够静下来,或者掌握一种让心静下来的方法,比如说念佛、持咒、打坐,每天都在这些功课上面多做一些,你狂乱的心就慢慢停止下来。持戒清净以后,你的定力就在慢慢地增强,有了定力以后,对人生、事物看得越来越清楚。首先看外面,看身体,然后观察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起心动念,前因后果,自己的人际关系,你这样慢慢看得越来越清晰,智慧就开发出来了。当然没有地图也不行,没有地图你就是盲修瞎练,所以也要闻思教理,但不能执着在地图上。

“入海算沙徒自困”的后果是什么呢?“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佛在很多经文里面,呵斥一些弟子,只闻思不实修,行为上做不到,内心就不相应,只是学了一些皮毛的东西。佛所讲的正法都是不可思议法,你脑子里面一动就错了,因为你整个泡在我执当中,在你所有的言行举止中都表现出来。你处在被我执所困的生命状态中,站在自我的角度去分析东西,都很局限狭隘。如果只知道在名相上观察自己,一定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金刚经》里面也说,如果有人说佛有所说法,是为谤佛。意思是佛法不可思议,如果可以说,那就等于可思议,可以思议的就是世间法,所以如果说佛有所说法,就等于说佛法是世间法,那就是诽谤佛了。
佛经讲:照见五蕴皆空,不生不灭。不生不灭这个词,在我们这个世间找不到与之相应的表相,因为世间的一切都有生有灭。如果只是去研究什么是不生不灭,你永远都不知道不生不灭是什么,就相当于你没有吃过苹果,只是每天在那里研究,这苹果是什么味道。现在大家没吃过的水果很多,如果只是去研究,研究完了还是吃不到。“数他珍宝有何益”,就是说佛陀、祖师大德、师父们从自心中流露出来的告诫,都是他们的珍宝,如果只是用他们的语言来装点自己的门面,好像自己知识很渊博,其实跟自己毫无关系。

“从来蹭蹬觉虚行。”永嘉大师很谦虚,站在明心见性的角度,说自己以前闻思佛法,研究教理,都不是真实的,还不懂得怎么用功。

“多年枉作风尘客。”风尘就是被业风所吹,像尘埃一样。世俗的文人都有文人的习气毛病,做学问一定要高雅。用世俗的标准衡量,比如你要会喝茶,要会写字,要吟诗作句,要跟知识分子在一起,感觉比较清高,这叫“风尘客”。实际上他的生命还是像一粒灰尘一样,随着别人的观念、社会价值而摇摆不定,这样的生命,实际上脚跟不落地,身心不得自在。如果我们不能明白自己心的根源在哪里,也会磨磨蹭蹭地做很多事情,回过头来一看,人生几十年,什么都没有。因为两手空空,什么都捞不走,你所做的一切都带不走,自己的内心还依然迷茫,这都是“虚行”,不真实的表现。

我们学习教理要准确,知见一定要正。有些人把修法当成练功夫,当成求长生不老,一定要身体健康,这就是当做世间的法来看;有些人信佛跟信鬼神差不多,搞一点迷信,看看有没有神通。这样做将来就是指向轮回,这就是没有正知正见。
但你学习教理以后,有了正知正见,又不去修,那你这个正知正见也是虚的,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两方面,要知解宗徒,“知解”就是知道了,理解了。参禅或者用功的人,我们要警醒自己:脑子里面对佛法只是理解了,还是能看到生命的意义就在这里?如果你只是理解,那是经书上的,是别人的;如果你看到了,有了正知正见,你依据你看到的状态继续去做,你的生命就趋向于圆满,这就是知解宗徒。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