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一开头就讲:“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不除妄想不求真”就是不需要次第。禅宗的顿悟法门都没有次第,因为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是圆满的,只是我们自以为是硬要把它割裂开来,甚至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
如果不跟自己过不去,你的心随时随处所对的一切都是圆满境。比如坐在这里和坐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里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没有妄想颠倒,坐在这里,旁边的房子是钢筋水泥还是七宝合成,有什么区别?你的身体是肉做的还是黄金铸造起来的,有什么区别?生命的本质不是这些相,表现成男女老少都可以,但是你的心如果有了执着,就会有取有舍。想舍舍不掉,你就痛苦,想取取不到,还是痛苦,其实是自己和自己瞎折腾。
追求真理、舍去妄想的过程就是权巧方便的过程。我们要追求皈依,追求受五戒,然后再追求出家,每天还要听经闻法、打坐……有很多的追求,但是你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能追求的心和所追求的法是一个不是两个。自己和自己生烦恼时,就像《射雕英雄传》里面的周伯通,自己两手互搏,表面上好像是在和别人相互伤害,其实你说别人不好就是在说自己不好,因为所对的一切都是你生命的呈现。
那么永嘉大师就直接告诉我们,绝学无为闲道人,不用除妄想,也不要求真。这更像是般若时的教法。阿含时要了生死;方等时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般若时一无所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般若体系的经典以《金刚经》为代表,它所用的全部都是否定词。大家读到否定词就都是般若时所讲的法,完全以否定的心态来修行。大般若境界很高,但是它不是最圆满的,因为它还有个否定的东西在。
像《心经》里面讲“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全是否定。“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就无到底了,全是否定的。当你把快乐、烦恼否定了,把轮回和生死也否定了,再把涅槃和菩提都否定了,你就大自在了。但是你否定了这些,要不要拿回来?这些是不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你不拿回来,就是般若时,还不是法华涅槃时。
《法华经》是最圆满的,当你全部否定完以后,再把它全部收回来。所以后面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你之所以能够生烦恼、打妄想,谁在起作用?你无明的本性就是佛性。如果你在开车时执着绿灯,害怕红灯,就会不停地在那里起心动念,最后你会发现,亮红灯的电就是亮绿灯的电,是同一个电而不是两个,不论亮红灯还是亮绿灯本质相通。
大家的无明实性就是能听法,甚至会拍着桌子生气的性能。我们能开心、烦恼,能拜佛,会思考,甚至睡着了什么都不知道时,肠胃还能消化,呼吸还能运作,这些全部都是我们的无明实性——佛性。要是没有佛性,我们生气都生不了;就是石头、树木、山河大地,一切无情也都是我们佛性的显现,所以无明实性就是佛性。
幻化空身就是我们今生虚幻的几十年人生,我们的身体中地、水、火、风这四大的本质都是空。虽然看上去是有,实际上就像穿件衣服一样,实质是空的。因此我们吃多少东西,吸收多少营养,脸上就表现多少,身体就表现什么样子。安排得好就健康,安排得不好就不健康,很公平合理。所以幻化空身的本质就是清净法身,没有区别。
因此佛讲的开权显实,就是从我们凡夫开始发心、皈依、受戒、修禅定、开智慧、断烦恼、证解脱、发慈悲、得菩提,这一路走下去,到最后回过头来一看,我们走过的一切都是在自己家里面,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家。换句话说,我们没有离开过自己,自己的本质和佛的本质没有差别。
“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五阴浮云和三毒水泡在颠倒妄想上来来去去,虽然不是在生命的本质上,但是颠倒妄想的无明的本质就是佛性。所以法华思想确实也是永嘉禅当中最高的思想,如果我们没有经过初级班、中级班的学习,估计现在听起来真是太难懂了。我们废除了自己原来狭隘局限的妄想颠倒心,众生、世界一片圆满,就能够显示出真实相来。
“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明白了最真实的实相以后,三乘五性全部都消融了,三乘的正法、五性的善根,都融入了包罗万象的一乘法当中。比如说大家要到妙果寺来,开始要知道先进山门,再到大殿,再到后面,如同三乘,一门一门地进来了。到了里面你转一圈之后,对整个寺院就都清楚了,然后你随便在哪个角落,都告诉别人说“我在妙果寺”,就不再说哪里是第一重门、第二重门、第三重门,你的心胸已经包含了整个寺院。
对于实相的认知也要经过一个过程。你开始没有能力,什么都不了解,就需要把一个一个的位次给你标出来。声闻、缘觉还有菩萨的五十二个位次,四果罗汉还有四个位次。把这些位次标出来是为了让你对自己的生命越来越了解,当你了解到极致了,你的内在和外在都开发好了,这就是个整体,在这里面无有一法可得,也无有一法可除,无论哪里都是无边的实相。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就是佛的五时教法和五味相生次第相对应,开权显实就是会三归一,只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就是“纯出醍醐我常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