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君不见”是唐时长歌的一种歌唱形式,就像李白写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在世俗的歌里面实际是个发语词,引起你的注意:“你们注意到了没有,你们看到了没有?”

1.《金刚经》的三段表述方法

但是实际上,在这里君、不、见这三个字透露了《金刚经》里面三段表述方法的禅机。

金刚经的三段表述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谓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所谓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所谓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些语句都是三段表法:先肯定你,再否定你,否定之后还要肯定你。

不修行的人执着于世间的相;修行的人又想离开世间的一切相,另外找一个没有相的地方,找来找去最后又不知道找到哪里去了。在这里面我们可以按三段表述方法来理解君、不、见这三个字。“君”是指曹洞宗讲的五位君臣。我们修行有主有伴,在轮回中,有我执的人以我执为主,随业受报,但是这个我执靠不牢,那背后的主人公是谁?你要找到主人公,那个才是你的主人。“不”是在找到那个主人以后,你要把现在这个虚妄颠倒、随业轮回受报的主人扔掉。“见”就是大小乘佛法完全不同的地方——小乘佛法要解脱,把一切轮回的业全部抛弃得干干净净,而大乘佛法是当你抛弃了一切我执烦恼以后,还要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在现实生活当中见道,不落在原来的五欲和六尘当中。

这里面有三个层次的不同:凡夫执着于现实的世界;解脱道的人执着于出世间,执着于涅槃的境界;大乘菩萨不执着世间五欲的世界,从这个五欲的世界解脱出去,再从涅槃的世界里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回来后表面看起来跟我们一样,但他生命背后的内涵、内在的境界,跟我们凡夫完全不同,简单用一句话说就是“有智慧不住生死,有慈悲不住涅槃”,是无住涅槃。

2.永嘉大师的顿悟直指之法

禅宗修法到了宋朝以后分开两条支线:一条就是参禅悟道,另外一条还保持直指。实际上在大慧宗皋禅师之前,所有禅宗祖师都是直指的。

当你不敢承认你就是佛的时候,要通过很多的教理跟你讲;讲到最后,你必须相信你就是佛,你必须相信你内在的灵明觉知,就是没有生灭、没有轮回、没有形相、没有任何污染的,它原本自然、原本如此,这是你跟佛平等不二的地方。

我们看禅宗从初祖到六祖,包括初祖达摩的《破相论》、《悟性论》、《血脉论》,三祖僧璨的《信心铭》,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六祖的《坛经》等,都讲的是非常高妙的境界,把我们那些是非、人我、情见全部一点点破掉;破掉以后,你再去观察自己内心,如果你在内心中能找到心和物不再对立、人和我不再对立、生死和涅槃也不再对立的地方,就直接告诉你:这个就是了。所以他没有参禅的内容,只有听法,你如果听不懂,就继续听。

直指法并不是一个文字都没有,一句话也不说,而是告诉你:那个就是。有些凡夫还是做不到。六祖大师已经有所悟入了,最后五祖弘忍大师用袈裟围着窗户,悄悄给他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六祖才发出强烈的感叹:“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就是观察自己的心,看到心里面什么都没有,但是一切法都是从这里生出来的,所以才发出感叹。

从达摩祖师来中国,一直到五祖,祖师传的都是四卷《楞伽经》。《楞伽经》也是讲心性的,把色心二法全部破掉后,你看自己的内心,它的本来面目并不具备任何思想、妄想和颠倒,就像直接看到摩尼宝珠一样。

到了五祖之后,就把《金刚经》作为传法的要点。六祖给弟子讲法,也以《金刚经》来印证。虽然禅宗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并不是说禅宗不立文字,如果开始就抓住不立文字这句话,就又立了文字。不立文字并不是可以不诵经,不闻思佛法,在那里盲修瞎练,那样肯定修不出什么名堂。

宋朝大慧宗皋禅师发现很多人听教理好像是听懂了,感觉也像明白了一样,但做起来总是不够,就是脚跟不落地,做起来不踏实,心里面没谱。有时候得来得太容易,功夫做不到,就不当一回事了!对这些人怎么办?

祖师大德经常警告我们:“莫将容易得,当做等闲看。”很多人在修学过程中就是这样,这一念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心里什么都没有了,就是得到得太容易了,然后就想着求点禅定,求点神通,搞点与众不同的名堂,觉得自己修行很好,跟别人不一样。其实只有找到跟众生完全一样的地方,才是真正的见性;如果找到跟众生不一样的,就可能是妖魔鬼怪变化出来的。众生跟佛平等的那个才是我们的心性,老想标榜自己,一定要怎么样,那肯定是背后的思想出问题了。

所以善根不够、根机浅陋的人,如果太容易得到了,要么就傲慢得跳起来,变得不可一世,要么就不敢承担,还在那里苦苦地追求,一不小心又开始去追逐世间的五欲六尘了。有些人学佛一段时间,用功打坐一段时间以后,对于佛法的修学感觉味道越来越淡,对世间的味道也感觉越来越没意思了,味同嚼蜡,到最后觉得还不如有点欲望,去刺激一下,好像活得还蛮开心的,于是又把自己埋葬在五欲六尘当中去了。

修道路上出现这些境况之后,大慧宗皋禅师和宋朝不少的祖师大德发现,众生真是太难调服了,于是创造发明了这套参禅的方法。你已经到家门口了,参话头就是要你守住这个家门口,不要再去流浪,你要想办法把这个门打开。有些人才看到家门,就以为自己已经进家了,一高兴又开始流浪;有些人在家门口等了半天,没有发现家里的宝藏,又开始怀疑了。

过去在人们善根深厚的年代,就是唐宋之前,正法、像法的年代,人性敦厚,大家对于祖师大德也好,对于师父、长辈也好,信心都非常足,而且心非常娴静,很静的时候容易契入法的本意。还有一方面就是他们心胸开阔,能承担下来,慢慢地去消化,在日常生活中,他会越磨越光亮,悟后还可以起修。

《证道歌》是直指法门,跟后来的参话头不一样,所以我们把它当做高级班的教材。如果大家认真学习过初级班、中级班的课程,也受用了,现在你的心量已经大到一定程度了。上根利智的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心胸宽阔。你的心量真有九法界那么大,这时候指点你一下,马上就受用,从此以后你的生命就交给众生了。但是如果你不敢承担,老是要众生替你承担,那你是被度的人,而不是度别人的人。你需要别人来帮你,这是基础不够,资质不够。如果现在要你去当国王,你说“没问题,我去”,你敢吗?让你当市长都可能不敢,说:“哎呀,不行!”有些人心量那么小,负责一个家都承担不起来,负责一个单位都不行,何况要负责佛的法界,为九法界的众生做三界导师、四生慈父,都需要承担。

“君不见”这三个字是直指之法。

“君”就是叫你的名字。叫任何一个人都是这个君,就是君王,就是你生命的导航。你会讲话、会走路、会思想、会吃喝拉撒、会生气、会学佛的那个,就是君。五位君臣,先要明白你的主人公,但是这个“君”到底在哪里呢?

“不”就是要否定自己这一生的五欲和六尘。你现在如果说“君就是这个”,那肯定不对!君不在这里,如果你要指方立向,就肯定已经失去了它的本意。没有方向,没有时间和空间,甚至要把内心中所有学习来的概念统统扫除。所以“君不见”是先叫你“君”,然后是“不见”的,你不见了,那才是真正的见道。

可是,“见”又是明明白白地摆在你面前——人事往来,阴晴圆缺,人间百态,一览无余,没有一点不在你的见之下。我们就能体会到,整个内在身心、外在世界,无一不是大光明宝藏所显露。所以“君不见”三个字,事实上就把《证道歌》全部说完了。

但是很多人还是不能接受直指,一直指你就接受不了,心量没那么宽。大家在座的差不多有一百多人,如果每个人都承担了,这世界一下涌出一百多尊佛,但是你敢不敢,有没有承担的能力?很多人接受不了。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