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看永嘉大师的开示,第一是寻师访道悟无生,《证道歌》里说:“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1.寻师访道参禅路
“游江海,涉山川”,是说过去古人要参学时,一方面是外在的旅途艰难,祖师大德讲“百城烟水参高德,万里香花结胜因”,到处去参学,就是为了得一决定,决定自己如何用功,不惜一切代价,到处去参学游方。云游僧,像云一样居无定处,哪里有禅师,哪里有善知识就往哪个地方去,这是不害怕外在的艰难困苦。
另一方面虽然山高水深,不能阻挡我们的求道之心。江海是指水,山川是指山,比喻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软的障碍,还有硬的障碍。软的障碍就是别人对你很好、很关心你,让你的心沉浸在世间的感情、财色、名利、地位当中,可能就不想修行了;硬的障碍就是别人逼迫你,叫你必须要这样,必须要那样,你可能也害怕,怕得罪别人,觉得不好意思了。很多人在修行的过程中,过去没有结好善缘,身边的人总是不停地障碍他。还有各种业海烦恼,我见高山重重无尽地把自己挡在心性之外,我们的烦恼像洪涛巨海一样。
为什么要“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是为了参禅。宋朝以后的参禅是提起一句话,你就不停地去参究。参就是参考,究是追究,参究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说,拖死尸的是谁?我们的身体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合起来的,这个地、水、火、风到我们这里就变成活的东西了,维持你的举手投足,感情和感受。可是菜、米这些东西还没有吃到你身上的时候,它就不能成为你的感受。那些衣服在店里面卖的时候,你对它没感受,把它买过来放在你家里,你就对它有感受了:“这是我的东西。”汽车在车行里面,别人把它撞成什么样,你都没感觉,把它买回来被撞了,你就有感觉了。身心执着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什么使我们会有这么多的感受?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父母生我,只生了这个肉体,没有把我们的思想生出来,我们出生的时候还没有想法,但是生下来就会哭,会闹,会叫,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要非常清楚地看到自己,这就是参究。
在唐朝,永嘉大师告诉我们,“寻师访道为参禅”。这个参叫参学,学禅法。从达摩祖师来到中国直到六祖,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称之为禅。宇宙万有、整个身心运行的功能到底在哪里?如果你找到了这个功能,你就算是明白这个禅了。我们会有快乐,会有痛苦。眼睛会看,耳朵会听,这个能看能听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你会听、会看、会起心动念、会高兴也会难过的这个东西非常重要。如果你找到了这个性能,这就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找到了一切生命、宇宙、世界的根源,找到了他,一切烦恼、枝末问题就全部解决了。永嘉大师的参禅是要参究这个东西,如果已经明白了,需要找师父来印证自己明白的是对还是错;如果不明白,要请教师父,怎么去认识宇宙生命最根本的东西。
五蕴本身是空,这个空到底是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对自己内在的观察,也叫内观。观察自己的身、心、感受,这个也叫参。要全神贯注,提起来看自己。如果你看到了真心,就参禅成功了;如果你看不到真心,见不到一切法的本性,你这个参还不够。所以需要明眼人、善知识指导,在我们身边没有善知识的时候,就要不惜艰难困苦,要游江海、涉山川地去努力。
2.明心见性悟无生
永嘉大师说:“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他非常肯定地叙述了自己曾经在参禅的路上,游江海,涉山川,最后才认得曹溪路。“曹溪路”是指六祖大师在曹溪南华寺弘法,永嘉大师从六祖大师那里真正得到了印证和传承,成为禅宗第三十四代真觉大师。
禅宗祖师从西土到东土排下来,达摩祖师是二十八祖,到了六祖大师是三十三代,永嘉大师就是三十四代,他得到了佛的心印传承。曹溪路不只是说他在六祖大师那里得到印证,印证是为我们后人所开示的一个方便,事实上他读《维摩诘经》就已经开悟了。简单地说,曹溪路就是明心见性、见到自己佛性的这条道路。
我们因为有我见的高山,有烦恼的巨海,所以还没有认得。那么大家从通途开始修行,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忏悔、诵经、打坐、听课,都是要先把自己的烦恼一点一点地变少。烦恼少了,人也变得谦虚起来了,我见的高山慢慢地减少。当你那个我见彻底摧垮的时候,你就回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因为真心就是无我。如果你认识到无我了,就回归到了自己生命的本质。
认得曹溪路以后,“了知生死不相关”。了知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能够了了分明,见闻觉知很清楚。然而真心却没有见闻觉知,涅槃也没有觉知,觉性不离开觉知,但是觉性本身并不是觉知。比如说我知道自己手痛,知道大家穿什么衣服,这个觉知的心其实是带有强烈的分别。觉知的功能才是我们的觉性,而觉知本身只是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身体是感觉,在思想是知道。见闻觉知是六根跟六尘相对以后的现象,它有生灭,见闻觉知的功能没有生灭。
我睁开眼睛能看见,看见任何东西都无常变化;我闭上眼睛看到黑暗,等下睁开眼睛黑暗又没有了。我醒的时候看得清清楚楚,我也知道;但是如果我睡着了,没有做梦,你叫我,我也不知道了,说明这个觉知是有生有灭的。虽然我睡觉的时候没有做梦,什么都不知道,但是知道的性能还在那里,你大声叫我,我还是会知道,那个性能始终在。如果你说我这个身体死了,你叫我,我能不能知道?我也一样会知道,所以给中阴身念佛、超度,那个中阴身都知道。
见闻觉知本身是无常变化的,而觉知的性能没有变化。我们的一念心是通过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分别心来了解世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就是六根、六尘、六识的世界,甚至连六根的意根我们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并不了解内在的自我。
认得曹溪路之后,就是把我执彻底摧垮了,你会看到涅槃的无我世界,无我的世界跟我们生死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我们在生死当中一切起心动念都在生灭,你看见的光、佛,你的感应全部都是生灭法,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那我们怎么去见到这个无为、无造作、不生灭的法呢?佛经里面说,需要一念相应。这一念就是了知,了知生灭法都是无常变化的,都是做不了主的,在做不了主的法上面一定要做主,这就是自己的问题。一定想要长生不老,一定想要健康,想要什么,你背后围绕的那个“我”是有问题的。有一天你会看到,想要也好,想健康也好,也只是一个条件而已,你为什么想要健康?因为觉得不健康很痛苦,所以觉得健康是件好事情。
我们所有觉知的心都在生灭法当中,你这一念跟生灭相应的时候,就是生灭的凡夫。当我们放不下对自己的执着时,你所了知的世界就只能在生死中。当你观察到一切法都做不了主,都是缘起的,你的念头是缘起的,是未来生命的一个显相,在念头的背后,你看到不能做主的时候,就没有了“我”。
有一个人出家很久,很多戒都破了。有一天,他快死之前,有一个人带他到一个很漂亮的地方去,到了以后,那个人就给他拿一件皮袄穿。因为出家人穿袈裟的时候都要念一句:“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其他戒律他都破了,这条戒一直是持着的,所以人家给他拿这个皮的时候,他一拿过来马上就说:“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他一披,马上就醒过来了。一醒过来,隔壁家刚生下来的小猪就死了,人家给他拿的是个猪的皮,他马上要投胎做猪去了。
我们看到身体,觉得身体就是我;看到汽车,好像我就是汽车;看到荣耀,我就是荣耀;看到自己的念头,我就是念头。这是我们很大的缺陷,到最后,你根本就没有见过那个“我”,只是假设、虚伪的一个自我。如果你看到了背后的那个无我,你发现,原来知道的这部分还是站在妄想分别上,而那个无我的世界已经展开了。
如果你还保持这个见闻觉知,那叫有余涅槃。如果你觉得见闻觉知都是生灭法,也没有什么好奔头的,就契入到无余涅槃,这是解脱道。大乘佛法还有一个菩提道,就是认识到见闻觉知本身是无我的,所以也不需要舍弃,以无尽的大悲愿力,继续在我们这个世界以无我的心来生活。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见闻觉知都有它的性能,你如果被它所困,就是生灭法。
要看到这种性能就是我们的觉性,这个觉性立一切处,朗然独照,没有生灭,没有局限,也没有狭隘。
永嘉大师通过参禅访道,完全证得了真如本体,这就是无生。“了知生死不相关”就是生死与涅槃不相关,生死与无我不相关,生死与真心不相关。明心见性的人知道生死不相关,证得涅槃的人知道生死不相关,认识到无我的人也知道生死不相关,这是整个佛法的一个重要下手处。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一点,就掌握了佛法的真如本体;如果不明白,就做一些基础准备工作,你可以积累善因,修习善果。到最后如果还不明白这一点,就没有机会解脱生死。
解脱了生死,才能够“了知生死不相关”,站在涅槃里面可以明白这句话,因为涅槃跟生死不相关。“了知”两个字还是针对我们说的,因为涅槃的世界是没话说,无我的世界没有语言,没有文字,没有形象,也无法形容,但是要告诉我们涅槃的无我境界时,他讲了“了知生死不相关”。这是修行的第一步,所有参禅的人都必须要经过这一步,如果没有这一步,其他的充其量也就是结结善缘,种种善根,等以后要想解脱,要想成佛,还必须要经过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