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证得了无生以后,第二步就更厉害了,叫历尽行禅超荣辱。“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这是非常有气势的话,很多人都能背下来。

1.行住坐卧都是禅

行住坐卧这一切现象都在生死的根尘世界里面,但如果你的心已经契入到涅槃无我了,你发现你做事好像没有做一样。就是没有人讲话,也没人在那里听;你吃饭穿衣,好像也没有人在吃饭穿衣。所以有句话叫“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就是每天在吃饭,每天在做事,没有人在做,也没有人在吃。吃饭、穿衣、做事都是缘起法,都是世间法,既然你内心已经没有这些生灭现象了,那世间的一切缘起法对你都不会造成任何障碍,所以能够“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行住坐卧,真如本体本自安然,没有任何躁动,就像虚空一样。用火烧它,它是那样,你不烧它,它也那样;房子盖好,虚空那样,没有房子,虚空还是那样。这是用虚空来比喻我们的真心,当然虚空还有虚空的相,真心连虚空的这个相也没有。如果看不到真心,我们的生命就没有根,一直在飘。但是生命很奇怪,不管怎么飘,我们都有见闻觉知,会有快乐和痛苦,这个生命的根本本来无生,我们在上执着妄想以为有生。

对用功的人来说,证得真如本体以后,才会发现“语默动静体安然”,就是说与不说一样,说多说少也是一样。济公和尚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就是他的真心已经跟佛等同,证得真心以后才能生起作用。除了这个真心,我们凡夫的所有业力,都是生灭法,凡夫著在虚妄的相上,而佛菩萨已经证到了真如的本体。证得真如本体以后需要起用,就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2.锋刀毒药修忍辱

“纵遇锋刀常坦坦。”锋刀是锋利的刀,要把你脑袋砍下来了,如果你不执着这个身体,你知道本来没有生灭,那这个刀砍下来也没有什么,它是个缘起法。即便外面的钢刀没有砍下来,无常的世间总有一天会把我们砍下来,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走向死亡,如果现在对死亡非常恐惧,在临终的时候,也不可能坦然。能够坦然面对锋刀的原因就是背后并没有被砍的人,如果有被砍的人,他是难以自在的。所以站在我们凡夫的角度是纵遇锋刀,实际上他没有什么锋刀可遇,因为无能、无所、无彼、无此,所以锋刀在他来说也是空性而已,好像如风吹风,如水入水,坦然自在。

“假饶毒药也闲闲”,就是对这一期的生命来说,毒药是会毒死我们,但即便是毒死我们了,也是悠闲自在。外在的现象一定是根据它的因缘果报来呈现的,而在因缘果报背后,它的空性始终没有变化,没有好也没有坏。证得了真如本体的人,对外在一切因缘果报的现象看得很清楚,对内在的无我也证得很清楚。这是站在缘起法上给我们讲,纵遇锋刀,假饶毒药,让我们看到:凡夫受不了的这些事情,证得真心的人没有什么受不了的。要契入这个常坦坦、也闲闲的无我状态,就要证得本体。

 “我师得见然灯佛”,“我师”就是指释迦佛。佛经里面有这样一个记载,释迦佛见到燃灯佛时,地有点潮湿,释迦佛把自己头发铺在地上,让燃灯佛从上面走过去。然后燃灯佛就给他授记说:“你未来当成佛,号释迦牟尼。”这个故事很长,这是授记的缘。你现在看佛走路过来,地上潮湿,你能把头发放到地上吗?我们一般的人做不到,把衣服脱下来放地上就不错了。

“多劫曾为忍辱仙”,就是释迦佛多劫以前做过忍辱仙人,修过各种各样的忍辱,见燃灯佛这样的事,对他来说是小事一桩,已经习惯了。

《金刚经》里面讲,在歌利王时代,有一天歌利王带了一帮宫娥彩女出去游玩,释迦佛做忍辱仙人坐在那里,歌利王玩累了,就睡着了,那些彩女宫娥跑到旁边去游戏。有些人看到了忍辱仙人,觉得好奇,就问他“你是干什么的?”他说“我是修忍辱的”。然后就给那些宫女讲修忍辱的好处,讲着讲着,那帮宫女全部围到了忍辱仙人这里。歌利王醒过来一看,怎么身边一个人都没有,当他发现这帮人都围着一个人,就非常生气,宫女怎么能围着别人呢!就问仙人:“你是干什么的?”仙人说:“我是修忍辱的。”歌利王就把仙人的手砍下来,又问:“你是干什么的?”“我是修忍辱的。”仙人的两个手、两个脚都被砍掉了,还问:“你是干什么的?”回答:“我是修忍辱的。”仙人说的修忍辱就是不生气。歌利王说:“我不相信,你的手脚都被砍掉了,还不生气?”仙人说:“我不但不生气,还发愿,我成佛以后,第一个先来度你。”歌利王更不相信了,忍辱仙人就说:“如果我的愿是真实的,我的手脚就会重新再长回来。”讲完这个话以后,连忉利天的天王都哭了,太感动了,觉得佛太伟大了,忍辱仙人的手脚就都重新长好了。释迦佛这样的故事,包括割肉喂鹰、舍身喂虎都很多。

永嘉大师说:证得了真如本体的人,能够“行亦禅,坐亦禅”;明白了真心的人,纵遇锋刀、假饶毒药都能自在。过去历劫佛菩萨在修行过程中,都必须要修这一关。你现在觉得“哎呦,我真受不了”,你以后在修行路上也会遇到这些障缘,就是有一天也有人把你脑袋砍下来,把你手脚砍下来,你也在那里“常坦坦”。这些关都要一个一个地过,如果没有过的话,你的忍辱不能得满分,还是成不了佛,哪怕是藏教佛的六度都要期满。

3.生死荣辱何忧喜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这真是非常坦然。“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古人描述禅的意境。

“几回生,几回死”,我们经历过无数次生死,“生死悠悠无定止”,无数次的轮回到今天,一直都没有找到无生的道理。自从“顿悟了无生”,永嘉大师是读《维摩诘经》印心开悟的。当然所有的顿悟都有渐修,都有前面的积累,不可能一下就悟到,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想悟也悟不到。明白了无我的道理,在事相上还要一步一步地按照次第去修。

大家要想学习禅法,一定要学习《楞严经》,经里面告诉我们“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就是说在理上是当下悟到,就像我们爬山的时候,在山脚下,头一抬就能看到山顶,不是你一点一点地去看到的;看到以后,想要爬到山顶,还得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但如果你还没有看到山顶,就比较危险,也可能在半山腰转来转去,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可能会走下坡路,走得拐弯抹角。你只要看到了方向,目标确定了以后,你走的道路基本上就不会错。

理属顿悟的这个理,就是无生之理,只有先顿悟了无生,然后在你原来的基础上往前走。每个人的习气、德行,原来的人生境界,过去所修的一切努力都不一样。如果你原来的基础德行很好,你的进步就会很快,悟后起修就非常快;如果你原来的习气、毛病、烦恼一大堆,开悟了以后,或者说明白无生的道理之后,如果想起用,就发现自己还是习气、毛病一大堆。

如果不明白无生的道理,修行起来就很艰难,习气翻腾出来的时候,心里很痛苦。因为我们在轮回路上,接受了很多世俗的价值观念,你一直都很认同这些观念,但是修行的道理往往跟世俗的价值观念相违背。世间人肯定是要荣华富贵,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甚至最好不要死,家庭、子女样样都要比别人好。但是你都比别人好,别人怎么办呢,别人也要比你好啊,所以世间是在矛盾的互相摄持当中。

佛法让我们要看到生命的本质,世间这些价值标准都有强烈的时效性,非常局限,在这个地方是这个价值,在那个地方可能就不是这个价值了。世俗认为满足欲望是人生的快乐,而佛法常常告诉我们:要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佛法看得很清楚,生活在六根六尘的欲望当中,对欲望的满足肯定是未来痛苦的开始。

如果你没有悟到无生的道理,常常会退步,有时候进步快一点,有时候又退步快一点。有时候你被世间法搞得很痛苦了,觉得佛法讲得很好,真的不能贪太多;但当你觉得越贪越有味道的时候,又会觉得佛法讲的是不是缺乏人性。人性就是要贪,你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

不明白的人修行起来,盲修瞎练非常艰苦,而且到最后也不能解脱,前面修的那些功夫就像把几粒盐撒到一大缸水里面,根本尝不出盐的味道,即使你修行了很久,会发现自己跟没修差不多。

明白了无生的道理之后,对于世间的荣辱就没有忧也没有喜。从此以后你的生命不管修还是不修,你就在生活当中,自然一切法都会趋向于解脱之道。所以见道之后的人叫圣人,就是他的生命任运也能够了生死。任运是什么意思?就是随其自然,只要去面对生活,在生活当中的是非好坏,都会成为你观察世间因果的智慧,成为你度众生的资粮。

你没有契入无我时,往往是前面有诱惑,你才会有动力,说“哎呀,念这部经会开悟,念这部经功德很大,这个大师是开悟的大师,加持力很大”,你就会赶紧先用功。它是先以欲钩牵,牵着我们往前走,但是事实上还都是在轮回生死的世界。所以知识修养稍微好一点的人,看见了就说:“在庙里面拜佛,求佛菩萨保佑是迷信,信得不纯。”但是佛法是广度一切众生,对机施教,当他们在烦恼、痛苦的时候,知道要去求菩萨保佑也是正信。恶念少了,才能追求善法,有了善法以后,才能超越善恶,因为明白无生的道理极为不易。

永嘉大师说“自从顿悟了无生”,无生的道理是一见永见,不会说昨天明白了,今天又糊涂了,那说明昨天还没有明白。明白有两种:一种是解悟,一种是见悟。见悟之后的人才是真正在修道,见道之前的修都叫资粮、加行,还不能叫修道。

见悟跟解悟有本质的差别。解悟的人觉得师父一说我全明白了,但一到生活当中全糊涂了,有人讲法的时候,你觉得很能理解,这就是知识,知识的理解是妄想分别的理解,它所理解的就是相似的东西,不是真正见道。就像你看到了父母亲的相片,你叫他也叫不应,只是觉得很像,如此而已。但是我们要不要看相片,相似的理解要不要?当然要理解。因为只有理解了地图,根据地图一步一步去找,才能找到自己修行的道路;如果不懂地图,就更是抓瞎了。

有些人没有理解,仅凭自己的一腔热血去修行。我有一个同学跟三个人一起跑到深山里面去用功,觉得修行越苦越好,跑到深山越没有人烟的地方越是修行。三个人都是这样的观念,结果跑着跑着,有一个人从悬崖摔下去,就摔死了。我们如果不听法,有些人也会以为只要受的苦越多,修行就越好,其实未必!三恶道众生受苦很多,天天在油锅里面榨,铜床、铁柱、刀枪,它算修行吗?它受尽苦以后,还继续从苦入苦。所以真正解脱是要靠智慧,就是你听闻经教,明白了道理,然后以智慧来观察自己,只有智慧才能了生死。

顿悟有两种:有些人修行很好,四禅八定的功夫都做得非常稳定,在道理上一下透过去以后,事修和理悟就同时具足了。这种人很厉害,见悟之后,马上就证悟了,他见到的都已经证明了。大部分人过去生有些善根,有闻思的基础,这一生的人品、做事,也没有特别好,没有特别的定力,遇到事情跟普通凡夫一样。如果他确实也见到了无我的道理,他的力量就很不足,见道了以后,还要真正地抓紧修行。

只有证悟了,才能“于诸荣辱何忧喜”。见悟的人还会有短暂的昏迷,遇到境的时候会随境转,但是转的时候他心里面不会有什么动摇了。就是别人再说他什么,他也不会觉得有个“我”在那里受到欺负或者受到痛苦了。只有功夫成片了,遇到事情才不会有变化的可能,才能真正“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没有功夫的人对境生心是正常的,这是历境修行。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