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我们看永嘉大师告诉我们说: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这段话讲出了一个禅者的心声,在直接下手的地方,我们要抓住根本。

1.修行路上的根本与枝末

“但得本,莫愁末。”有些人修行总在枝末、细节上讲究,在根本、大是大非上反而糊涂了,有一句俗话说:虱子跳过去看得很清楚,水牛拉过去都看不见。在自己生命中最根本的这个心性,天天跟你在一起,喜、怒、哀、乐都依靠它,你看不见,然后别人讲了一句话,也许是莫名其妙的一句话,你就在那里恨几天,甚至几个月。别人一辈子对你都很好,你都忘记了,有一次对你不好,你就把那次记住,有些人就喜欢记别人的仇。这些人都是看到枝末,却忘记了根本,得了芝麻失了绿豆。

在修行路上,着相修行叫枝末,一切相上的行为都叫枝末。从相见到体,这个体是根本,是一切法内在的本质,由内在的实质而生发出来的外在影像都是枝末。比如说你要认识这个人,你不要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不要在意他的名片上写了多少头衔,也不要在乎他的地位,你要看他的本质。这个人如果非常有内涵的话,那么外界给他的那些影像,只是外在的光环而已,不是内在的本质。

所以在我们的生命中,能看到的色、声、香、味、触、法,乃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六尘的世界,甚至我们所有的思想变化,全部都是枝末。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从哪里来,我们的痛苦、快乐种种的情绪从哪里来,念头生起来之前的地方才是你生命的根。假如说我们的生命是一棵树,那我们现在的待人接物、容貌、思想、语言、表达,这种种表象都是树枝、树干,真正的树根就在你的心地宝藏里面。

禅宗为什么要接引上等根基的人?它直接要你看到生命的根在哪里,一切是非、好坏分别的心从哪里生出来。假如你找不到那个根,在表面上再怎么改头换面,换来换去都不是办法,即使你把自己打扮得像天仙一样,如果你内心是毒蛇,你还是个毒蛇的天仙,也不是真正的天仙。所以外在的形式根据外在的因缘而展现,只要你找到了它的根本,就不用担心外在的枝末了。

2.佛法修行的四依四不依

从佛法上说就是“四依四不依”。

“依法不依人”:法是根本,人是枝末。你不要因为这个人跟自己感情好,看他舒服,就要向他学法。只有他的法是正法,那才是根本,法是根本,叫依法不依人。

“依智不依识”:识就是分别、知识,这是枝末。不要因为他讲得很好听,听起来很舒服、很顺畅,或者说知识很丰富,你就觉得很好。他语言知识的背后是否贯穿着生命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我们需要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就是说你想以自己有限的人生去学那么多的知识,很危险,是学不到头的。通过知识的背后,你能不能找到生命的根本智慧,你要抓住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我们的根本,所以说“依智不依识”。

“依意不依语”:散文、诗词都很美妙,无论语言多么美妙,你能否看到美妙语言的背后,能不能以语会意,叫“依意不依语”。语言的内涵比言词更重要,这个意才是根本,要依这个意,不能依外在的语言。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说白了就是能够了生死的义。能够了断缘起幻相,外在万相种种枝末法,而达到法的根本,穷源彻本,能够穷到法的本源,生命的本源,能够到达这个地方的,叫了义。这个事情已经就这么定了,谁都不可能改了,这是了义。不了义就是暂时先给你缓解一下,是止痛药,不是治病的药,这个药叫不了义,虽然在特殊情况下它也能用。

比如说我们肚子饿了要吃饭,身体冷了要穿衣服,但吃饭穿衣这些事情,对我们生命来说,其实并不是最根本的意义。很多人有饭吃,有衣穿,他的痛苦照样在,烦恼起来了,照样跳楼。只为衣食去努力的,就像很多畜生,也能够在那里活着,能活多久就算多久,但是它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有些人衣食具足,但是内心没有人样,叫衣冠禽兽,如果没有人的德行,那他的内在也就没有本质了。

依了义就是学习或者听经闻法的时候,你要知道那个法义到底有没有讲到佛法的根本上。

3.佛法以智慧为根本

很多人刚开始学佛几天,就觉得这个地方有神通、有加持力,那个地方可以算命,打一个卦很准,就赶紧跑过去。就这样跑来跑去,再跑多少遍,对生命的本质都没有任何帮助。

就像有些人,事情办不下来了,去走后门,行贿一下,事情就办好了,这对你的生命没有任何好处。这种行为成了习惯以后,社会、生活、世界就被这些行为全破坏了,以后你对任何人都不会有信心。那个人位置很高,本来是很艰难地升上去,需要智慧和能力,但你觉得:“哎,没什么大不了,这些人都是这个德性。”你内心里对崇高的职业或者崇高的人品,对那些外在的荣誉,都会产生一种逆反心里,原因就是你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破坏了。

所以在佛法的修学上,一切生灭现象都是枝末。比如说,五眼六通当中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这五种通都是枝末,唯独漏尽通是根本。漏尽是什么?漏就是烦恼,我们的智慧都被这些烦恼给漏没了,有漏皆苦!你要先把烦恼漏掉,把智慧的海洋积蓄起来,这是根本。

学佛法的核心标准就是:学对了,你的烦恼会越来越少,心量会越来越大,心越来越柔软,越来越坚强。如果学佛以后,你的心量越来越小,越来越挑剔,越来越看不惯社会,看不惯别人,那就不知道你学到哪里去了。所以,学佛法的根本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下生活,烦恼都越来越少。

大乘佛法讲的本就是我们的佛性,禅宗直接讲明心见性,你明白真心见到了本性,就抓住了这个本。如果你没有见到心性,没有体会到觉性,其他的一切境界,一切德行都只能算是枝末。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你只在做修行的准备工作,并不是真正走上修行的道路,还在盲修瞎练,你的努力都还是在跑冤枉路。

那你说“我现在的着相修行都是冤枉路,我就不走了”,那你就停在那里,进步不了。基础准备工作也还是要做,比如说这个世间的四禅八定、五戒十善,能让自己整个身心处在禅定境界当中,这些枝末准备好了,有一天明白了心性,你就本末全收。

有些人对神通很感兴趣,如果有人算得很准,他就觉得不得了。那些五通仙人,修到神仙境界的,都有五种神通,天人也有五种神通,但更可怕的是有些妖魔鬼怪、狐狸精,这些都有五种神通。如果以神通衡量一个人境界高低的话,你遇到一个仙人还好一点,好歹是个修行人,要是遇到一个狐狸精、妖怪的话,你的命就完了,你的整个思想观念就被他控制住了。你看很多邪教,实际上都沾了一些邪气在里面,你跟它学了以后,家庭、事业各方面,整个身心都受摧残,整个社会都受它干扰。

佛法很在意正知见,正知见是以智慧为根本。大乘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六度的前五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佛法讲“五度如盲,般若为导”,盲就是盲修瞎练的盲,只有第六度的智慧才是真正的主导。所以佛教是重智慧的宗教,梁启超说:“佛法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不是独善。”就是从这个地方说的,它不是迷失的信仰,不是全盘依靠别人,不信赖那些怪力乱神。

如果开发出内心的智慧了,神通枝末自然就会增长起来。不是说佛菩萨没有这些神通,佛菩萨最重视智慧的引导。有些人说:“我现在如果有神通了,就先用神通让别人害怕我,让别人相信了以后,把他引导过来,然后慢慢告诉他智慧。”大部分被这样引导来的人,是追寻你的神通而来,他也不重视智慧,所以到最后你还是很难成功,很容易失败,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所以用智慧、品德作为接引众生的方便,就万无一失。

4.真心呈现一切

佛法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在的本质就是我们的心性。心性是什么样的呢?“如净琉璃含宝月。” 这句话听起来很美,净琉璃就是一个琉璃宝珠,一个透明、没有杂质的宝珠。月亮照在圆珠上面,珠里面就映出一个月亮。你说月亮到底是在珠子里还是在珠子外?这个珠子很圆满,它会放出种种的光,映出的月亮也很明亮,但实际上是天上的月亮映现在宝珠中。这比喻我们自己的真心完全透明,映现万物却又一尘不染。

禅宗有三句话:第一句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我们凡夫都执着山,执着水,执着种种外相。第二句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当你看一切法都无自性,都空了,这时候见山不是山,见人也不是人,都只是四大假合,见钱财也只是一些福德具足的代号,人名也只是一些代号。只有看到万法缘起以后,知道了内在的无自性,原来的执着没有了,所以见山不是山,见水也不是水。第三句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又回到你原来的生命当中,跟现实世界的一切众生都非常容易沟通,能站在一切众生的角度来理解生命。

“净琉璃含宝月”就是指我们这颗心本具的无我空性,像净琉璃一样明澈,但是又可以随圆则圆,随方则方。随着人在人间,就反映出人间种种千差万别的景象;如果到畜生道去,就反映出畜生的千变万化;如果在天上,就能看到天人的种种庄严,禅定功德;在饿鬼道、地狱里面,就能看到地狱、饿鬼、畜生所造的恶业,承受的种种果报,非常痛苦,但也符合法界的因果规则。真心就能够呈现一切境界。

    事实上我们如果观察这一期生命,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心。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心的相状,但是常常会看到一些喜欢的人、一些讨厌的人;通过修学以后,讨厌的人会变成你喜欢的人,喜欢的也会变成你讨厌的人。如果你不加情绪的话,就能更清楚地看见人世间的千差万别,种种影像。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像镜子一样,能够照天照地,一切世间万法都在我们的心当中影现出来,真心自然就没有障碍。

    你见到了再完美的人,见到的只是影像;见到最坏的,你看到的也只是一个影像:他们在你心中只是映现出来的影像。真心有映现一切法、分别一切相的功能,这才是根本的东西。

不要在意你的琉璃里面,今天是放绿光、红光,还是白光,人家说绿光好,你就去追求绿光,人家说红光好,你就追求红光,没有必要。因为你的心可以呈现一切光,所有的色彩都可以映现。就是说这颗心其实能承担一切,你的世界当中的所有情景,生、老、病、死,乃至天堂地狱,一切情景都可以在你的心性当中呈现出来。

你执着了某一个角度,就会开始痛苦、逃避或者追逐,一定要得到那个,一定要舍弃这个。事实上,永嘉大师后面也说:“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想取舍就已经离开你的根本了,根本就是不取不舍,恰到好处。

我们生命中唯一不会背叛的就是这个觉性,其他的都会背叛你。你不要以为自己长得很漂亮,等过不了多久就是一堆骨头,谁看见都害怕。世间的一切都有这种欺骗性,唯独你的觉性,不管你生也好,死也罢,不会有任何的欺骗和背叛。这就是我们的“如净琉璃含宝月”,这是根本,如果你明白了这个根本,那其他的枝末自然会一点一点地收拢起来。

5.解悟与见悟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永嘉大师讲得非常直接,也是他自己的经验。这个“解”有两种:一种是理解,一种是解脱,也就是修行路上的两种境界:一种是解悟,一种是见悟。

解悟就是你理解了,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一切法的根源,你就知道学佛是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从此以后,在看书、拜佛、恭敬供养三宝时,你的心都不会向外去求。拜佛的时候,你心很虔诚,就把内在的虔诚心开发出来了;如果你通过诵经,打坐,心寂静了,安静的心又开发出来了;如果你有慈悲的心,你就去实践,去做慈善,参加义工活动,去放生,你的善心就会实践成一种行为,生命内在的德行又得以开发出来了。表面上好像都是向外去做的,事实上放生、拜佛、礼忏、诵经、听课,这一切外在的行为,都是为了开发自己内心的内容。所以解悟就是通过听法以后,懂得向内去求,这就是理解了如意宝珠。

前面我们讲过,佛经里面有一个如意宝珠的故事。有一个人的如意宝珠被缝在衣服口袋里,他找不到也就忘记了,到处去要饭、打工,后来把如意宝珠拿出来,从此以后就不用再去流浪受苦了。这是比喻我们的心性,从无始劫以来,这个心性一直伴随着我们,它一直是我们最好的依靠,我们所有的善、恶、苦、乐都从这里分辨出来。但我们为了找到依靠,还是到处去流浪,去追求名、利、财、色,追求到最后你还是找不到依靠。

所以“解此如意珠”的“解”就是要你把口袋解开,要见悟,而不是解悟。见悟就是你能回光返照看到自己的心,看到里面没有人我、是非、对立,看到这个明觉之心,看到觉性随时随处在起用。我讲话就在这里显现出讲话的功能,你们在听就显现出听话的功能,你在开车就显现开车的功能,你吃饭、走路,哪怕你去跳舞、唱卡拉OK,都显现那样的功能。这些背后都是如意宝珠在起作用,你要自己从生命中把它解开。

见道,禅宗说就是开悟,也不太容易。《证道歌》就是要让我们开悟。如意宝珠事实上就是无我的空性,就是大乘佛法所讲的佛性,佛性具足一切妙用,却是无形无相,所以叫如意宝珠。随时随处能显现一切功能,能具足万德庄严。

你现在如果不从根本上去回光返照,还是在着相修行,就像前面说的:“着相布施升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如果你所有的修行都靠自己的毅力去坚持,坚持到很高,有一天坚持不住了,就要掉下来。定力是这样,着相也是这样,一切有相的修行都是一样,要靠坚持,坚持不住了,就开始懈怠放逸了。

唯独找到了这个,你懈怠,它没有离开你;你精进,它也没有离开你;你对它好,它也不给你多一点好处;你对它坏,它也不给你少一点好处。这就是生命的本质,就是我们每个众生都有的内在心性。我们的六根追逐六尘,背后假设了一个自我,为了这个假设的自我,我们受尽痛苦。只有你在自己生命中解开重重迷雾,其实就是解开我执,把这个假设的自我粉碎了,你内在的如意宝珠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把它解开以后,首先是自利,自己不再被世间五欲六尘的风沙所侵扰,不再受世间轮回之苦,然后生生不息地去度一切有缘众生,叫“自利利他终不竭”。我觉得只有学佛法才是利益最大化,你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起心动念对自己有好处,对别人也有好处,大乘佛法确实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6.妙用恒沙本天然

后面是非常潇洒的两句话,是说妙用恒沙能到什么程度:“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大家可以在松台山上感受一下这句话。“江月照”就是我们瓯江的月照过来,永嘉大师就住在松台山,他在松台山写的“松风吹”。我有一句话讲“妙果钟声明历历,松台月色静悄悄”。我们在妙果寺听到钟声很清楚。人民路上车水马龙,人声嘈杂,但是跑到松台山的山顶,你静静地坐在那里,就觉得月亮非常清澈,静悄悄地让你的身心都静下来。“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就是在黑暗当中能够感受到夜色这么清爽,很清静。“何所为”就是无为无造作。换句话说,江月和松风,不是你能把握的,自然环境本来具足,要自然地去感受,不是你造作得来的,我们心性本具的功能,也不需要我们努力得来。

很多人修行很辛苦,每天要磕多少大头,资粮、加行,在努力,其实你心性就本具这一切万法,你却不知道,把家抛弃了,然后到处去寻找自己的家,那是颠倒。在有为的相上面拼命去努力,却不知道在自己的心地当中认识回家之门。

夜是黑暗的,在黑暗当中却能够清净庄严。在我们现实的六道轮回中,大家都处在冥冥长夜当中,有一本讲三宝的经书里面说:“冥冥三界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行;炎炎火宅中,三宝为甘露。”内心本来具足这种自然而然的觉性,无论在多少的黑暗里面,它都是无为无造作,所以说“永夜清宵何所为”。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生活压力很大、很疲惫。你如果发现了自己的心性,肉体再累、再辛苦,你的内心其实一点也不累,一点也不辛苦。它没有辛苦这个概念,因为它本来就是无为的法。如果契入了这个无为法,就是“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就不会觉得这是一种疲惫,是一种累,反而觉得这是一种价值。只有在奉献给众生的时候,才体现出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为一切众生在内在本质上都是完全平等的。

7.心行相印自圆满

“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佛性戒珠是说内在的佛性本体跟外在的持戒行为,内在的本质跟外在的表现,都是相互印证。我们凡夫都是表里不如一,口头说一套,心里想一套。佛是心口相应的,他的心是真心,不是虚妄颠倒的心,他的行为是由真心流露出来的。戒珠,戒就是行为,行为就像摩尼宝珠一样,他内在的思想和外在的行为都已经圆满了,这叫“佛性戒珠心地印”。

“雾露云霞体上衣”,禅宗有一句话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说整个身心一尘不染、一丝不挂,没有任何世间的烦恼缠绕着自己的身心,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一切因果缘起都很清楚地呈现在身心中。“雾露云霞”也是外在自然现象,就是自然现象给我什么样,我就呈现什么样。别人对你恭敬的时候,你就呈现被恭敬的样子,别人对你侮辱的时候,你就呈现被侮辱的样子,没有任何挑剔、选择。

“雾露云霞”也是非常美妙的自然景观,意指你外在的表现不需要自己去造作。我们穿的衣服可以到五马街去买,可以去买流行款式,但是你买不到“雾露云霞”,它是自然的,只有自然的东西才是最美的。有为造作的衣服,今年漂亮了,明年就过时不漂亮了,“雾露云霞”是长期如此。

悟道的人之所以能够妙用恒沙,就是回归到了自然而然的境界上面。所有的言行举止,都非常自然,不需要有任何的人为造作。说你有福报,你就呈现出福报的样子;福报不够,也完全没有关系。就像合影照相一样,你站在边上就站在边上,站在中间就站在中间,站在前排就前排,站在后排就后排,一点关系都没有。不像世俗上的人就要讲究,哪个位子高就站在哪个位子,要站错了他就跟你急,世间凡夫就是这种种的妄想颠倒。

所以如果抓住了生命的本质,把内在的无价宝珠抓住了,外在的一切自然环境,都是我们生命中最完美的体现。

8.降贪化嗔时时觉

“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十八罗汉里面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这实际上是表法,龙是代表柔软,虎是代表强硬。老虎会吃人,龙是变色龙,随时会变,在我们内心中,龙代表贪欲,虎代表嗔恨。

我们要降龙,就是要把贪欲的心降住了,不能随着自己贪欲的心追逐世间。嗔恨心也会伤害人,就像老虎会吃人一样,嗔恨心很重的人,他的身体一般都好不了,因为“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只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你内心的嗔心一起来,把菩提种子全烧光了。有些人发起火来,连佛像都给砸了,砸掉以后又跑到这里来忏悔:“哎呦,师父啊,我怎么把佛像都砸了。”“谁叫你砸的?”“我火起来就不行了。”你说跟谁火不行,跟佛还火起来了,信佛信到这个程度也够呛。

如果你见到了心性,已经在根本上找到了归宿,自我内在痛苦的根源已经被挖掉了。从此以后在生活当中,哪怕是发火,如果看到发火的人是谁,嗔心已经开始慢慢地变化了。特别是当你的慈悲心生起来以后,也许你可以借助发火的这一点习气去度人。有些人不听话,你发一通火,他就听话了,迫使他学佛,他即使不得不学,也是有好处的。

“降龙钵,解虎锡”的钵和锡杖是出家人常带的,出家人拿钵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应供。钵也叫应量器,就是应你的食量,贪心不能重,所谓“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在吃饭的时候,好东西不能贪吃,坏的也不能讨厌。过堂吃饭,别人给你打什么,你就吃什么,不够再加一点,你不能因此而生贪心,所以这个钵是降服我们贪欲的。

锡杖是降服嗔恨的。锡杖是什么?过去出家人要出去游方参学,把金属锡杖带在身边,在深山老林或者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有老虎和野兽出没的地方,它们要来攻击人了,锡杖摇一下,它们听到金属的声音就会跑得很远。这代表你不要生起嗔恨心,也不要让众生来伤害你,所以锡杖是代表降服嗔心。

“两钴金环鸣历历”,就是一直在那里鸣叫,历历在耳不能稍加忘记,在根本上得到了受用,见到真如本性之后,要时时刻刻在生活中用功。

有些人的人品、道德本来就好,贪、嗔、痴也少,通过修加行、资粮以后,一旦明心见性了,就俨然是一尊佛,各方面都非常好,不会有太多的烦恼。但是也有一些上根利智的人,偏偏是大恶之人,一转过来就成了大善之人;有些做坏事都不敢做的人,做好事也不敢做,也是拘束迈不开。坏事做绝的人转过来做好事,有些人也是力大无穷、勇猛无比,非常快。两种上根利智的人都极易成就,也极易堕落,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中间这部分,太坏的事情不敢做,太好的事情也没有,说难听点就是没有出息的人。这部分人,在修行的路上抓住了根本以后,要时时用功,悟后要起修。

不明白根本道理的时候,总是抓住一些枝末的东西,但是抓住了根本以后,在哪里修呢?这个心性的根本又不用你修,所以抓住了根本以后,脚跟落地了,然后你要在这条道上往前走。事实上修行就是跟自己做斗争,不是跟别人做斗争,是跟自己的贪欲和嗔恨做斗争。发现自己的贪欲起来了,要鸣历历,历历在耳,马上把“降龙钵”拿出来,对自己的贪欲要包容但不能纵容;嗔恨起来了,要化解自己的嗔恨心,远离自己的嗔恨心。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两钴金环鸣历历”,金环也有非常宝贵的意思,就是在我们的人生中,能够降服住自己的贪欲和嗔恨,这是非常宝贵的。所有的佛法都开示,要以戒、定、慧三学,熄灭贪、嗔、痴三毒。

9.威仪不虚,圆满三业

“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标形就是在外面的标签、形式。我们到了寺庙,佛教礼仪非常多,就是过堂吃饭,吃一餐饭也有二十四种要求。如果没有到过寺庙,没有学过,其实都会犯很多错误。你放筷子、放碗的位置,手怎么放,指头怎么放,这个筷子怎么拿,吃饭之前怎么放,饭吃完后怎么放,哪个碗吃菜,吃汤怎么放,都是有规定的。我们进去以后要怎么合掌,合掌的位置,还有斋堂里面要长者先坐,次者后坐,规矩非常多。

佛教的形式也非常多,因为它的内涵确实很丰富,包括丛林大寺庙的建筑,还有一些佛像的摆设,佛像摆在那里到底表什么法。大家去拜佛的仪轨也非常多,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拜佛是什么意思。

所以从事相上看,佛教比谁都着相。有些人说“哎呀,你们搞偶像崇拜,我们是不搞偶像崇拜的”,特别是那些洋教都这么认为。但是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如此,还摆佛像在那里拜干什么?这就是教育,佛法是通过这个形象来教育我们。“不是标形虚事持”,不是没有意义地放在那里,不是打个广告给别人看的,当你内在的贪欲和嗔恨被降服了,或者你要降服这些贪欲和嗔恨,要融入大众,就要在外相表现出一定的礼节。

比如说合掌,十个指头合起来放在胸口,就是十全,全心全意放在这里。左手代表施、戒、忍、进、禅,右手代表慧、方、愿、力、智;左手代表凡夫,右手代表佛菩萨、圣人。这两个手心合在一起就变成一个手心,凡夫和圣人要合在一个心上,我心、佛心是同心。这个表法就非常好,就是让我们在动作当中改变自己。而且合掌这个手印,是十方诸佛的共印,所有的佛成佛以后都要用这个手印。这个手印加持力最大,如果大家嗔心生起来,想骂人了,你就赶紧合掌,你一合掌就发现骂不出去了。因为我们的嗔恨或者贪欲,都是心气不顺,心气干渴的时候就会生起贪欲心;心气燥热的时候就会生起嗔恨心,就是火太多了。干渴的时候需要水来滋润,所以贪欲心就会生起来。十指是连心的,气不顺的时候,十指就自己各管各了,你一合掌气就容易顺起来。

所以说佛法里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我在大藏经里面还看到专门有一个《三千威仪经》。三千威仪不是一个虚数,确实有三千条,太多了。晚上睡觉躺在床上都有十条规矩,早上起来穿鞋也有十条规矩。这么多规矩,我们受不了,但是佛菩萨、圣人,都是符合规矩的。这些其实也是枝末,你的根本得到了,枝末会自然而然随着就来了;如果你没有根本,装模作样也装不好。所以永嘉大师跟我们说,形式不是虚的,“如来宝杖亲踪迹”,是佛亲自在这条路上走过来的。

佛证悟了心性之后,看到自己的内在根本没有自我,从此生死轮回的一切烦恼、痛苦消失了。我们把自己想象得特别坏,或者把自己想象得特别好,这两样都是错的,都没有真正地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佛的本来面目,他看生命是非常圆满的,在这个圆满的生命中,他表里如一,身、口、意三业圆满清净,具足法、报、化三身。当他具足这三身以后,剩下来的责任,就是要使一切众生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永嘉大师也悟到了这个道理,所以告诉我们说,这是如来的宝藏,宝藏就是我们的依靠。佛亲自从这条路上走过来,佛是先觉者,我们是后觉者,后觉将来也要觉。先觉觉后觉,佛开悟了就指导我们,我们也要开悟,也要觉醒。

当我们觉醒以后,就与佛一样,佛所走过的一切道路,都是妙用恒沙,就像恒河的沙数一样无穷无尽的生命,一切都不再有贪嗔痴的烦恼,那我们的生命就是清净的妙莲华,就像《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千叶宝莲,每一个莲花瓣上又有无数的宝莲,重重无尽。

这是大乘佛法告诉我们的实相,宇宙人生的实相境界,我们可以通过觉知和了解自己内在的觉性,证悟自己的自性以后再起用,就能够明白。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