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菩萨行处就是菩萨所修行的处所。我们先介绍一下戒定慧三学和四种安乐住处。按照整个佛法来说,戒定慧三学是我们学佛的学处。
1.戒定慧三学处
第一个叫做戒学处。我们要学会遵守规矩,无论是日常居家、上班,还是出家修学,我们都要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上的公共道德规范。皈依三宝之后,有五戒、八关斋戒,还有十戒,有在家菩萨戒,有出家菩萨戒。这些法律规范、戒律规矩都是我们应该学习遵守的。
第二个叫做定学处。我们的身心不稳定,情绪嚣张,烦恼不堪,那么就要学会让这颗心如法地安住在正念上,安住在佛经所告诉我们的世间、出世间禅定中。在这些定当中要不停地训练自己,让自己的身心情绪变得稳定,只有情绪稳定了,才能够使家庭稳定、工作稳定、社会稳定,才能天下太平。我们今生稳定了,来生也可以稳定。定力的业也是一种定业,当然其他的业也有定业,而定力的业会使我们趋向于稳定的状态。
世间的禅定是暂时的,只是把业风压服在内心中。我们只有通过智慧的觉照,才能把自己的心结全部打开,这时用智慧来观察人生,观察世界,就能看到万事万物的本质在什么地方,那么我们的心自然就会如如不动,不会随境而转。这才是佛法正定的学处。
第三个就是慧学处。智慧是一切佛法的目标所在,如果我们学习佛法,越学越不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了,那我们的智慧就没有开发出来,还不明白怎样真正去学佛。所以我们通过戒律和修习禅定,目的是要开发我们内在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一种眼光,这种眼光可以看到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能看到世间一切万法的生住坏灭,乃至宇宙法界万物万事的变化规律,能够明了诸法实相。
2.四种安乐行
安乐行有四种安乐住处,就是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改善我们的身、口、意这三业,我们的行为、语言和思想活动这三种业都被我们的主观愿望所驱使。如果我们对宇宙人生的主观愿望没有改善,我们的三业就无法改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主观愿望是痛苦的,无论得到了什么,我们永远都会是痛苦的;如果我们的愿望向往着安乐,就会慢慢地驱使着我们的身、口、意这三业走在快乐修行的道路上。所以在身、口、意这三种安乐之外,又加了一个誓愿安乐行,就是发誓立愿能够安乐。
要想在四安乐行当中实现菩萨的各种行为,就要远离身、口、意三业的过失。在我们的语言和身体行为乃至内在的思维观念、起心动念处有很多失误。如果把自己的愿望和身、口、意三业安置在快乐的状态里,发愿教导一切众生,就能够真正地实践自利利他,这是真正的安乐行。
《法华经·安乐行品里面,就直接指导我们应该如何安住誓愿以及身口意三业。大家看经文:
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3.住忍辱地
菩萨行处首先要住忍辱地,这个地是心地,内心犹如大地能做一切众生依怙,能承载、生长一切万物。我们的内心要能够承载快乐和痛苦,就像大地要接受一切垃圾。但是别人骂我了,我本来也不想生气,结果却还是会生气,因为我们会生气烦恼,所以才要想办法解决烦恼,最后一切都成为我们的般若智慧,就像大地的污泥当中能够生长出莲花一样。
住在忍辱地当中,首先是要认可,无论面对任何境界,要认识到世间万物就是如此,认可它。比如说,别人蛮不讲理,你就会看见他的蛮不讲理自有其前因后果,他的整个人生经历,所受的教育,乃至他过去生的行为,这些业感召到了今生,现在正好你碰到他的枪口上了。当你看清了这些因缘果报之后,自己内心自然就不生气了。先认可,然后就要忍耐。
辱就是忍辱负重的辱,对于外界的一切是非好坏都要能够承受得住。住在忍辱地当中,并不是皱着眉头,心里觉得非常委屈,憋在那里难受,而是要柔和善顺,内心像虚空一样柔软。我们平常人的心,差不多都像花岗岩一样硬,一碰就碎,所以心会痛会难受。如果通过修行把它转化得像泥土一样柔软,就能够生长万物。
如果我们很固执,学什么都学不进去,首先需要把心转化得像泥土一样能够承载万物;再转化成水一样能载舟覆舟,虽然水最柔软,但是滴水能穿石,所以水的力量比石头的力量还要大;水的柔软还不够,要像虚空一样包含一切万物,我们在虚空中都自由自在,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虚空一样长远、广阔。所以心要像虚空一样才是真正的柔和善顺,能够顺从一切而不卒暴,不会暴跳如雷;心亦不惊,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外境都不惊恐。
4.于法无所行
大家要解悟一切法本空的道理。明白了空性,你就知道世间一切万法,虽然在表面上有生有灭,本质上其实都没有它真实的自我。因为一切万物都是从因缘聚合而产生,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就是此和彼的关系。比如说,桌子的此和彼就是有木头所以才有桌子,就是此有故彼有;如果没有木头自然就没有桌子,就是此无故彼无。
所以由材料组合而产生的一切万物,虽然在表象上有千差万别,本质上都是空性。明白了缘起性空的道理以后,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对照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比如说我们是靠吃饭、喝水、穿衣保暖这些因缘和合维持身体的正常状态;我们的语言是靠学习来的,小时候一句句地学普通话,不学习也听不懂,所以语言行为也是学习来的知识的组合;我们的思想更是接受各种观念组合而来。我们学过许多佛法,现在还在听课,学了以后都会组合到我们的思想中去,佛法思想就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我们也会了解身口意三业行为的本质就是空性。
5.观诸法实相
诸法如实相就是方便品告诉我们的诸法实相,永嘉大师的《证道歌》所表达的也是诸法实相,就是如实之相。如实之相就是没有任何外在的造作,不要给宇宙世界强加任何理论观念,就用生命去体会生命的本身,用身体去体会身体的本身,用语言去体会语言的本身。让一切都回归到它的本来面目上,我们不用执任何一面。
比如说我在这里看到了大家每个人的脸,在座诸位看到的都是人家的脑勺。你们就不要执自己看到的脑勺,我也不必要执自己看到的脸,去分辨大家的脸长得如何,我们都只是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你要执这一部分就是全部,那你就全错了。
我们对生命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现在体会到自己是这样,那么二十年以后或者十年之前绝对不是如此。所以你体会到了其中一点,就不能如此执。比如有些人前十年对你都很好,突然有一天骂你,你就把他以前对你的好处全否定了,甚至认为他真是坏透了,事实上你错了。我们所有的执都是片面的执,不能观诸法如实相。当然诸法实相还有更多的道理,比如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都要观察清楚了,才是观诸法如实相。
6.不行不分别
不行就是我们没有行动,心不动摇;不分别就是没有去分别。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按照并列关系来理解不行、不分别这两个词,不行就是不去做,就是身、口这两业不动摇,不分别就是心不动摇,放在一起就是身、口、意这三业都不动摇,恰到好处,如如不动;另一种理解是把不分别作为名词,不是不分别。一般人认为观察诸法如实相就要停在那里,不打妄想了,其实不是,我们还是要分别一切法而不一切相,这就是真正的行处。
所以菩萨行处从外在的事相上说,就是心要柔和善顺,不着急、不暴躁、不惊慌、不恐惧;在理上要能够于法无所行,观诸法如实相,把一切事物的因缘果报都看得很清楚,你的心还是照样分别,在分别的每个概念里面都能看到诸法实相。
前面给大家讲过,任何一个妄想、动作的生起,都没有离开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你如果见到一个人觉得很生气,或者无理由地认为他很讨厌,其实是你过去生做了让他讨厌的事情,然后他也曾经让你讨厌过;如果你一见到有些人就感觉特别可爱,很想跟他接近,其实是过去生就结了善缘。一定有过去的因,才能反应出你现在的这些情绪,那么你现在反应的情绪,又会成为未来的因。未来的因就是再过若干年,或者若干生死以后,当你再见到他时,你现在的情绪又会重现。所以我们最好对所有的人都友好,你如果看谁都不顺眼,你生生世世都会生活在不好的环境里,看到谁都很讨厌,因为你内心种下的都是这些种子。
我们在内心明了的同时,又能够把诸法实相的十个范畴都看清楚,活得清净自在,这就是菩萨的行处,是菩萨真正应该修行的处所。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