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相互融摄的六妙门
障除理显的原理与六妙门除障方法已如上述。修六妙门者应针对自己目前最明显的障惑进行对治,不可无的放矢,否则就发生不了对治的作用。并且,对治之法一定要坚持到障除理显为止,如障惑未除,中途又改换他法,则会前功尽弃,也起不了对治的作用。
接下来是讲解相摄六妙门。
智者大师提示习禅者到了相当纯熟时,应了解契会法法相摄融通的道理,以便於从差别互不相融的法上解放出来,因而使法不再有负担感。由此,行者只要善巧安心於六妙门法中的任何一门,都可以赅括其余五门的功用。透过此意,也就可以融摄整个佛法。所以相摄六妙门是从博返约,从一显多的特别妙修之法。
次释第五相摄六妙门。
智者大师在阐释了对治六妙门之後,在法门的运用上,就自然而然地要进一层 论述其中最微妙最圆活的相摄之法了。
相摄就是法与法之间具有相互融摄的内在联系。因此,行者只要熟悉了六妙门 的各种功用特徵,便可以在修一法时,体现了其余诸法的功用。这样六妙门就形成了三十六妙门之法了。
夫六妙门相摄,近论则有二种,远寻则有多途。何等为二?一者六门自体相摄;二者巧修六门出生胜进相摄。
有关六妙门的相摄之义,从浅近的方法论上来讲,就有自体与胜进的二种。如依佛法深广无量来寻其妙用之义,则有许多途径。现仅就浅近的方法论来阐释。第一从单纯法义上是自体相摄义;第二从行者巧修出生的体验来讲,则是胜进相摄义。_
云何名自体相摄?行者修六门时,於一数息中,任运自摄随、止、观、还、净等五法。
怎样叫做法自体相摄呢?行者在修六妙门时,从一个数息法中,就可以任其功行的推进而赅摄以下五门的功能。
所以者何?如行者善调心数息之时,即体是数门。心依随息而数故,即摄随门。息诸攀缘制心在数故,即摄止门。分别知心数法及息了了分明故,即摄观门。若心动散、攀缘五欲,悉是虚诳,心不受著,录心还归数息故,即摄还门。摄数息时,无有五盖及诸粗烦垢,身心寂然,即摄净门。当知於数息中即有六门,随、止、观、还、净等,一心皆摄六门,此则六六三十六妙门。
为甚么说一门中具五门功能呢?譬如习禅者在用功时,因善於调心而进行数息的时候,此所修之法的本质,就是数息法门。正在数息之时,心念能随顺出入的呼吸,而从一至十地数,就是赅摄了随息法门的功能。如果把心念制止在数息上,停息了所有的攀缘的念头,就赅摄了止门的功能。如果以能观之心,去分别了知心念在数字的循序过程,及息道的出入之相,都能二了了分明,观照不谬,那么就赅摄了观心门的功能。假如正在数息时,心念散乱不止,攀缘於五欲的妄境时,觉知都是虚诳之法,心中不受其尘,不著其味,并把心念收摄起来,反归於数息法中,如此便赅摄了还门的功能。摄心在数息时,心净如虚,不再有五盖(贪、嗔、睡眠、掉悔、疑)以及诸多的粗烦的垢染,身心是湛然寂然,平等无住,那么此时就已摄人了净门的妙德了。由此可知,在数息一法中就具有六门的功能。其余的随、止、观、还、净等,也同样具备另外的五门的功用,这样就形成了六六三十六门的妙用之法。
上来虽复种种运用不同,悉有今意。若不分别,行人不知。此则略说六妙门自体相摄,一中具六相也。
以上各章虽然在运用上各个不同,但每三早中也都有现在所说的相摄之义。由於各人的体验不同,所以如果不把此义特别指陈,恐怕行道者不明白,那就不能灵活运用妙门了。这裹是略说六妙门自体相摄法义内一中具备六种功能的意义。
复次二石何名巧修六妙门,出生胜进相摄相?行者於初调心数息,从一至十,心不分散,是名数门。
那么怎样叫做巧修六妙门出生胜进相摄的功能呢?行道者在初步调适心意安稳地从一至十地数息时,达到了心不分散的地步,造就是数门的起修。
当数息时,静心善巧,既知息初入,中间经游至处,乃至入已还出,亦如是。心悉觉知,依随不乱。亦成就数法,从一至十,是则数中成就随门。
当进入安稳的数息时,因为心既明静而又善巧,那么就能了知息相鼻端初入,中间经历呼吸道直入脐下,然後再呼出。心裏在数息的同时,对於呼吸的出入能够觉知明照,依随著出入而不生乱心。这样就在数息法中成就了随息法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细心善巧,制心缘数法及息,不令细微觉观得起,刹那异念分别不生,是则於数中成就止门。
其次,当行者在数息时,因为运用细心中的善巧之故,能把心念制止在数字循序及息相上,不使之生起细微的觉观妄念,并连刹那的短暂异念(漂离数舆息的任何念头)的分别也不让出现,这样巧修,就在数息法中成就了止门功能。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成就息念巧慧方便,用静鉴之心,照息生灭,兼知身分刹那思想,阴入界法,如云如影,空无自性,不得人法。是时於数息中成就息念巧慧观门。
再进一步,行者正当在数息之时,成就了妄念停息的禅境,巧妙的观慧方便自然地流露了出来,此时应用静止如明镜般的心地去照了息相的生生灭灭,同时也应觉知身体内刹那思想的变化,以及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法,都如同天上飘浮的云与物体的影子一般,空无自性,由此证知人与法都不可得。观照到证知不可得时,就在数息中成就了观心门的功能。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非但成就观智,识前法虚假,亦复善巧觉了观照之心,无有自性,虚诳不实,离知觉想。是则於数息中成就还门。
观心成就之後,正当数息这时,不但观智历历在前,明照心眼前的诸法虚假不真,同时更进一层善巧觉了观照之心,也没有自性,同样的虚诳不实,於是离知觉的妄想,契入心的源头。这样就在数息中成就了还门的功能。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非但不得所观能观,以慧方便,亦不得无能观所观,以本净法性,如虚空不可分别故。尔时,行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动。是则於数息中成就净门。
到了最後一步时,行者正在数息境中,不但能所相对之观心不可得,因为用本具妙慧的方便起用故,也不执著於无能观所观的空无一边。所以证知本来清净的法性,犹如虚空之寂然无为,而不可分别。修到此时,行者之心完全契证於法性,寂寂然而不可动摇。这就是在数息中成就了净门的功能。
以五门庄严数息,随、止、观、还、净,皆亦如是,今不别说。此则六六三十六,亦名三十六妙门。行者若能如是善巧修习六妙门者,当知必得种种诸深禅定智慧,入三乘涅槃也。
如果行者能领悟胜进相摄的法义,去进行善巧地修习六妙门,如实去体验契证,不限次第,不执一法,灵活运用,久久必能证得种种深禅定与智慧功能,最後究竟时,则证入三乘的涅槃之果位。
相摄六妙门是融通法用上的极点,所以只有到了纯熟之後方可运用。初心由於对法门的不熟悉,修此法反而易分心。其次,依此法证得禅定与智慧,如果未得真正解脱与大成就,仍不可停滞在此法上而以为究竟,故还须开启正慧,明解圣道妙法,方有助於迅速成就道业,圆满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