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是披忍辱衣,入慈悲室,有了忍辱衣和慈悲的力量,再以法空为座,无所畏惧地去说法。怎么才能无所畏惧地说法呢?
1.宗通说通,教观并重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宗亦通,说亦通”这句话在《六祖坛经》里面也说过,“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说就是教理,就是理论体系完全清楚,宗就是宗门。佛法就是这两途:一个是教下,一个是宗门。
在中国的大乘八宗当中,教下是指天台、华严、唯识、中观这四个教派。这四个派的修行理论体系都非常完备,把从凡夫到成佛的道理都讲得非常深、非常透、非常全面。
禅宗一般被称作宗门,实际上宗门也包括了净土宗、律宗、密宗,都是在用心修行,重视实践,重视在内心中升华自己,改变自己。
从佛来说,“教为佛言,禅为佛心”,佛心里所证悟的境界,跟他说出来的一模一样,心口相应,表里如一。然而我们凡夫,一般学佛的人,都是表里不一。
每个人学佛的入手处不同,因缘不一样,大致有两种:一种人不想了解那么多道理,就想听了以后就能用,用了以后就有受用,感觉舒服就可以了;也有一些人一定要把道理搞清楚,起码要自己觉得清楚了,再开始去修,才觉得心里踏实。
天台宗跟禅宗,一个是教下,一个是宗门,一个是重视理,一个是重视心。但是天台宗称自己为教观并重,教就是教理,观就是观心,所以天台宗的传承,是理论和实践都要结合的。而禅宗虽然说是侧重于宗门,侧重以心印心,在实际上下功夫,但禅宗从初祖一直到六祖都是以经典作为印证的。五祖以前都是用四卷《楞伽经》作为印证;五祖给六祖是拿《金刚经》作为印证;六祖以后,慢慢地直接师师相承,就是求师父来印证这个法,实际上也是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作为印证。
有些后人以为,教理学多了好像不好,或者说以为禅宗只求开悟,不需要那么多教理,其实这样的言论在理解上是有错误的。永嘉大师也讲过:“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就是天天在那里看书学习,学了很多,就像跑到海里面去数沙,数了半天,自己很疲倦还是没有用。有些人看到这句话,就以为永嘉大师说不要学习天台宗教理了,其实是误会。
“宗亦通,说亦通”,“宗”也就是你的心,要“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所以永明寿禅师写了《宗镜录》。心就是我们的宗旨,宗旨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东西。就像一个公司明确了宗旨,一切努力都要围绕这个宗旨。那么佛法里面一切努力都要围绕我们这颗心,所以修行也叫修心。你的心要有改善,心的痛苦程度要减少,快乐程度要提高,你的心量要扩大,内心本具的力量要开发出来,这都叫修心。
宗门就是以心印心,这才是真正佛法以心传心的地方。“宗亦通”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心在什么地方。心不是假设的妄想,也不是一个假设的自我。我们会猜:“是不是佛性就是心啊?是不是真心啊?是不是真如啊?”如果你在这些概念上去猜,完全没有意义。你必须静下来,观察自己内心深处所有的起心动念,到底是谁指使你坐在这里?
参禅的人就一定要追究这些问题,比如说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或者说拖死尸的是谁?我们人就像一个尸体一样,你就问自己为什么会活的,不是死的?你身上的这些材料都是死的,吃的饭菜都不会动,但到你这里都变成动的东西了,为什么会这样?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就像这个电,为什么电灯会亮?只把电线接好它不会亮,但是电通过来就会亮了。自己这个尸体到底是谁在拖着?使你在这里能够打妄想,做事情,还能够高兴、痛苦,这种种功能到底是谁在那里?宗通的人,就明白这个道理了;宗不通、心不通达的人他不明白,很多人也不敢去问。禅宗参禅有点难度也是在这里,因为这是隐秘不可见的,叫三德密藏。我们平常的心都是随境转的,是妄想心,六根随六尘转。真心隐秘到要把你六根六尘一层一层全部剥完了以后,最后才显现出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蕴的世界,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层,把自己的内心全部覆盖住了。你要见到这个真心,需要把这五层的五蕴一层一层地剥开,把色法剥开,把物质世界从你内心中剥开,然后你的感受还要剥开,感受剥开以后,你的想法、妄想、思想还要剥开,思想剥开了,你那个想法会变化的动态也要把它剥开,最后剩下一个你明明了了的那个认知,再把那个认知剥开。这个时候你的真心就透露出光明了,你才知道能认知的那个功能在什么地方,所以《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宗亦通就是要通这个心,宗通了以后内心有悟了,有入处了,一旦看到生命的所有力量都来源于五蕴之外,不在五蕴之中,你自然就不会在五蕴上去做文章了。五蕴就像空花水月一样,你看到了水中确实有月亮,但它一定是水中的月亮,不是真实的月亮。你虽然看到了人世间的千姿百态,种种情景都看得很清楚,但是你看到这些清楚而产生的一系列反应是虚幻的。比如说某人叫什么名字,你感觉他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在他这个名字还没取之前,你就不觉得他是真实的存在。也许他今天告诉你的是个笔名,昨天晚上刚刚取的名字,你就觉得有这个人存在,而事实上,他只是告诉你一个代号。
每个人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又都不一样。在这个五蕴的世界里,你如果看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东西,内心就不会再追求,追逐五蕴当中的任何一蕴。比如说《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明白了五蕴空的人,就不会在色法上面着力了,不会觉得要做多少事情,也不会觉得“我今天感觉很快乐,我的人生就有成就感”。因为你今天觉得快乐,明天可能就不快乐了。你不会以感受作为自己的成就感,也不会因为自己获得很多知识就觉得有成就感,想法全是妄想,没有一个算你的成就。这叫宗通,真正心通的人不会在这些地方着力。
也不是说我不要色了,我就不要脸了,也不要感受了,不是这样,五蕴都还在。虽然水中没有真月,但是我说“我拒绝看水中的月亮”,那也是傻瓜。水中有月亮我照样可以看,一样可以看得很清楚,甚至水中的月亮还有光可以返照在我的脸上,都没有关系。宗通的人在他的生命世界当中,覆盖自己真心的那一切法不会再障碍自己,他是真正的通达。
那么“说亦通”,就是指教理通达,一方面要先掌握人世间的语言概念,另一方面就是能够了知不可思议的涅槃真如以及佛菩萨圣人的世界。我们所有的语言都局限在凡夫的世界里,怎么能表达圣人世界里面的种种境界呢?这需要有一种善巧方便,叫标月指。就是站在大家都能理解的角度,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令众生离开执着,这就是“说亦通”。我们在每个时间,每个地点,都有对语言文字不同的感受,比如佛经的翻译,要从印度翻译到中国来,还要把古文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都需要做语言通达的功夫。那么在教理通达以后,自然两方面都有了。
地图你也拿起来了,按照地图去走的这条路你也找到了,那么你走过这条路以后,说的话既不违背地图,也不违背那条真实的路。如果你自己随便走了一条路,走完了以后你一说,人家拿着地图一对,对不上号。外道也说自己开悟成佛了,说自己怎么样了,拿佛经一对照,全是胡说八道,没有说到点子上,他就没有按地图去走;也有一些人完全学习了教理以后,自己没有去修证,在修证路上发生的种种情景,他又说不出来。所以“宗通”、“说通”这两样,都是非常难得的。
2.定慧圆明,诸佛同体
永嘉大师告诉我们:“宗亦通,说亦通”的人,是“定慧圆明不滞空”。定就是做功夫,慧有两种:一种是闻思教理的智慧,我们先听课,听完了以后,在道理上自己明白了,这叫闻思的智慧;然后你通过自己打坐用功,修习禅定,让心静下来,静到无我的时候就有真正受用了,有受用之后,以这个状态开发出来的智慧,叫修证的智慧。
闻思修这三种智慧,闻思的智慧是基础,而闻思的智慧当中,闻的智慧尤其基础。你第一个阶段只是听话听懂了,有信心了,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也不能给别人讲;你听懂了以后自己在那里打妄想“师父说的这个是什么意思”,对照自己的生活,对照来对照去,觉得对上号了,这个时候自己想通了,觉得非常好,这叫思的智慧;闻思以后,你要自己选一个法门,无论是净土也好,禅宗也好,通过这个法门的修学,一步一步地落实自己的智慧。
定慧圆明的人不会停留在空当中,叫“不滞空”。就是怕有一些知识的人,一听说照见五蕴皆空,一法也不可得,他内心就很向往,很喜欢这种空的感觉,好像什么都没有了,感觉好像内心空空的很舒服,没有什么痛苦,但他实际上是滞空,停留在这个空当中。
也有一些小乘解脱道的人,证得涅槃无我以后,觉得世间一切法都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在涅槃寂静以后,就证入无相、无愿、无求,完全是一个空的状态,停留在那里。他不知道停留在那里只是定力具足,智慧也只是一个根本智,还没有展开后得的分别智。
永嘉大师说真正宗通和说通的人,不但内心完全空了,而且还能够起无尽的后得分别智。他能分别一切法,在分别的过程中,自己内心无所求、无所得;不是停留在空中,也不是在那里夸夸其谈,他内心这两方面是平等圆满的,这种境界就非常高。而且他非常肯定地说“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不但我现在已经明白了“宗亦通,说亦通”的定慧圆明,没有任何迷惑,一切诸佛也都是从这里走过来的。
凡夫修学禅定,往往定在那里,好像什么都不想,身心很安定,感觉自己很舒服。有些人得到了一些世间的定,也有一些人是世智辩聪,通过比较聪明的头脑,去看看书,觉得已经理解了道理,这两种是圆明不起来的。世间有我执的人都圆明不起来,只有证得了真如本体,然后以无我利他的慈悲心,去为众生解说的时候,利他的后得分别智跟内证的根本智圆融起来了,才是真正的定慧圆明,这就是天台宗讲的空、假、中三观具足。
永嘉大师认识到了这一点,说一切诸佛都是从这个地方走过来的,也就是宗通、说通两个方面都要通达。上一次我们举行永嘉大师舍利子瞻仰活动的时候,举行了一个永嘉禅文化论坛,王雷泉教授给我们做了一次讲座。他提到了通的道理:什么是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佛法在流传的过程中也需要通,就是实修和理论两个体系都要通达。理论体系如果不能指导实修的,那个理论体系也不叫理论体系;你的实修如果没有理论作依据,也是盲修瞎练,很危险。永嘉大师在这里把天台宗跟禅宗并举,在佛教史上最早把这两个通达起来,它的依据就在这里。
3.有修有证,无畏狮吼
“宗亦通,说亦通”这两者要完全圆满地融合在一起,只有这两者都融合了,才能够做到“师子吼,无畏说”。这是把佛讲法比喻作狮子吼,佛是法王,于法自在,他能够登法王座以后作狮子吼,狮子吼没有畏惧。
佛、菩萨、圣人,或者大乘开悟的一些祖师包括永嘉大师,知道一切诸佛都是这样证悟的,自己也在这条路上证悟了,所以没有任何畏惧,无论任何一种语言,都在他内心中已经证实了。“百兽闻之皆脑裂”就是如果狮子大吼一声,据说百兽都会趴在地上,吓坏了,狮子不会轻易叫,叫起来是威猛无比,用这来比喻永嘉大师说的法跟佛所说的法无二无别。不但“百兽闻之皆脑裂”,而且“香象奔波失却威”,香象就是象中之王,在大象当中很厉害。
在佛经里面往往用狮子和大象作比喻,狮子就比喻“说亦通”,大象就比喻“宗亦通”。文殊菩萨代表智慧,骑着狮子;普贤菩萨代表大行,骑着白象代表实修。实修就是象中之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实修的人一听“宗亦通、说亦通”的人讲法,他千辛万苦的修行已失去威了。因为他只在实修,没有理论,所以遇到有修有证的人,实修的人就五体投地,所以香象奔波也要失却威。
“天龙寂听生欣悦”,天龙就是天龙八部。所有护法善神都有神通,据说龙不长耳朵,是用长在头顶上的角来听,意思是无闻之闻。就是说当狮子吼即有修有证的人说法时,你只要全身心去感受他就非常殊胜,而不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分别来得到一些好处。
在自己得到佛法利益的时候,我们还要去利他,利他还要到位,就是教下和宗门这两样都要学习,都要实修。《大智度论》说“智目行足”,以至于彼岸。就是智慧教理像眼睛,实修像脚,有眼睛没有脚,光看见走不动没有用;有脚没有眼睛,看不见前面,万一摔下去就麻烦了。所以《大智度论》里面比喻说:有一个房子着火了,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在房间里,两个人都出不去,后来就想办法,叫瞎子把瘸子背在肩膀上,让他指导往左往右,就能出去了。这就是叫我们要知行合一,把学习教理和自己的修行完全结合起来,才可以解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