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涅槃 有人问涅槃是什么?涅槃,佛经里面讲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什么?是寂静。寂静是什么?很多人就不知道了。有人问:“师父,求解脱得涅槃,你能把涅槃讲给我听听吗?”其实涅槃不能用语言去说,因为通过语言说出来的就会有所表达,可表达的东西就不是涅槃。有个人作了一个比喻,他说涅槃是什么呢,就像一个人生病了,很痛苦,然后医生帮他把病治好了,这就是涅槃。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增加什么,只是把我们原来的病治好了。 你好好观察一下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的妄想,止住妄想再往里看,看看还有没有东西?如果你一下子发现没有东西了,没有东西就没有自我;你一旦确定没有“自我”,这就是“无我”!认识到“无我”,你就认识到了涅槃;如果没有认识“无我”,就认识不到涅槃。 也有人这样比喻涅槃,是什么呢?有一条鱼在水里游,一只乌龟也在水里游,游了一段时间以后,乌龟就爬到沙滩上晒太阳,晒得很舒服。然后乌龟又回到水里跟鱼说:“我刚才去晒太阳了,那里很暖和、很舒服。”鱼就问:“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你告诉我吧。”乌龟就形容:“沙滩上没有水,可以爬。”这条鱼就问:“水是什么呢?”因为鱼一直在水里,它看不见水,也不知道上面有太阳,所以乌龟不管怎么形容,鱼都无法理解,因为鱼没有到过沙滩。 我们凡夫就像这条鱼,习惯有我,对于这个我就好像鱼跟水一样离不开,每个人都觉得离不开自我,不能没有我,怕没有我了,是不是就傻掉了,是不是就不知道吃饭了,是不是回不了家了。其实大家不用担心,如果你体会到了“无我”,丢下的只是这个世界的痛苦,绝对不会丢下你的妻子儿女,也不会丢下你的肉身。佛陀是“无我”的,他这一生说法度了无量众生,怎么能丢下这个肉身呢?而且因为“无我”,你的肉身会更加庄严!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种种庄严都是因为“无我”而产生的。如果佛有我,那就是凡夫;而我们都是未来佛,都是有我的佛。
我们最大的知见病有两个:一个是认为这个世界是永恒的,不知道世界是无常的;另一个是认为有一个我,有痛苦和快乐,在那里轮回,不知道万物万法都是“无我”的。 二、认清轮回的主体——神识 中国人讲灵魂转世投胎,佛教不讲灵魂,而讲神识。为什么不讲灵魂呢?因为一讲灵魂,我们就会想到灵魂是不会消灭的,是永恒的;如果转世轮回的主体永恒不灭,我们就没有解脱的希望了,就会一直轮回下去。因此佛教讲,没有永恒不灭的灵魂,只有神识。神识就是我们平常的种种习气、一切行为积累起来的集中点。我们所有的经验都会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我们的习气。 大乘佛法讲的阿赖耶识,在轮回中“去后来先作主公”,死亡的时候是最后走的,投胎的时候它最先来的。阿赖耶识里面蕴含着生灭法的部分引导我们去轮回,这就是神识。阿赖耶识包含的清净分是真如,是没有生灭的真相。这个没有生灭的真相,一直跟随着神识,与有生灭的现象混同一起,所以我们需要慢慢地净化,把神识、我执全部净化干净了,生命的真相——真如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神识没有被净化,你的种子就一直在起现行——生起轮回的现行。《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现在生起念佛的心,或者诵经、修行的心都是业,只是念佛是修净业,做好事是造善业,做坏事是造恶业,无不是业;只要没有解脱,所有世间善恶的业最终都会造成痛苦,所以无不是罪。 我们这个神识一直在轮回变化,神识存在的力量是靠我们平常积累起来的,包括情绪的积累。为什么修行很重要呢?因为如果你的内心世界多一些痛苦,多一些贪嗔痴,这个神识就会像滚雪球一样继续积累恶业。雪球的中心实际上是真如,是无我,是不生灭,它的四周滚的全都是这些业。你哪方面的行为多一点,哪方面的习惯就多一点。一个人如果杀盗淫妄无恶不作,在死亡面前他会变得极为痛苦、恐惧无助;如果平常就能生起慈悲心,观照佛菩萨的智慧,念佛、诵经,心变得慈悲、善良,到了临终的时候,慈悲、善良的力量会促使他朝着光明的地方继续往前走。所以,我们平常对人,对事,对物都应该有一颗慈悲、善良、感恩的心;对自己要有一颗善心,对自己好一点,不要难为自己。
轮回的神识一直在滚,我们这一生积累了很多的业,来生就看这一生滚的业的重量和大小。如果贪心最重,可能就到饿鬼道去了;如果嗔恨心最重,就下地狱去了;如果念佛心最重,就会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的业什么时候尽除呢?要等我们观照到业本身是“无我”的,不再执着现在这个“我”的时候。能认识到这一层,我们对人、对事就不会再斤斤计较,不会再整天为自己一个人打算了。这样一来,“有我”的那个神识累积的业就会慢慢淡化掉,跟轮回慢慢脱开,等功夫做到纯熟,打成片了,一直在滚的雪球就会爆炸。所以有些人参禅打坐,功夫到家了会爆炸,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是修行上的一种境界,我们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佛菩萨进入涅槃,就是从诸行无常看到了一切万物的存在不是永恒的,都是在变化;同时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里面没有一个“自我”,万事万物都没有“自我”。 三、训练放下自我 当你把这个“自我”稍微放下一些,你就会发现痛苦也因此放下不少。有时候我们个人的烦恼,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的痛苦,事实上很多都是因比较而产生的。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如果你没有比较,恐怕就没有痛苦。比如说,生病的痛苦是跟自己没病时比较而产生的,你以前身体很好,现在突然变坏了,就会很痛苦;如果从小就吃药长大的人,他可能也不知道健康是什么样子,也就不会觉得太痛苦。如果你没有“我”了,你就没有东西可比较了,不会拿一个没有“我”的东西去跟人家比,你看人家也是没有“我”,所以无我后消除的只是在这个世间的痛苦。 我们大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里面,两个人一起生活,你可能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有时候你会说:“没有,我都是为他考虑。”为他考虑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你喜欢他,他好了,你才更开心,所以还是为自己;如果他好了,你很痛苦,你绝对不会一心为他。有很多夫妻开始爱得死去活来,后来其中一个有外遇了,不会再为他了,反而恨之入骨。 佛法告诉我们要回小向大。有一个简单的观察无我的方法: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你把为“我”放大一些,变成为两个人,从为两个人到为一家人,从为一家人到为一村人,从为一村人到为一个镇的人,这样就把小的“我”慢慢摄小归大,即回小向大。通过观想,把为“我”的这颗心变成为一切众生;到你为一切众生的时候,你的心就包含了一切众生。就像佛陀,“等视众生如罗睺罗”,他把九法界的一切众生都视如自己的子女。我们要是能够做到这样的话,看到别人在造业做坏事,最多就是比较难过,希望他们赶紧改过来。就相当于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会想办法将他的病治好,绝对不会责怪他生病。许多人害怕“无我”,把这个“我”抓得很紧。当看到内在“无我”的时候,我们马上就得解脱了。希望大家现在就能够这样观察一下,哪怕只是先在思想上慢慢认识。佛在世时,通过《阿含经》讲述了一切法无常。我们要观察无常背后没有“我”,继续分析,其实身体也没有“我”,思想也没有“我”;一旦确定了“无我”,就到达了涅槃的彼岸。由于妄想构成了这个世界,当妄想熄灭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涅槃。
四、剖析无明的境界 1、无明是什么 无明妄想导致了心和物的分离,构成了世界。佛法的世界观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所感知的这个世界是妄想造成的。《楞严经》里面说:世界本空,空生大觉。世界的本质是空的,不是真实的,没有一个实相。而那个真实的实相世界,不是我们现在用第六意识妄想去分别的世界,它是另一个世界。是什么世界呢?就是涅槃世界。若欲证得涅槃,需要我们的心能体悟到无分别的智慧。 在十二因缘法中,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无明就是最初不了解事物真相的那个样子。无明还是生灭法,还不是不变的,这种状态是会有动摇的。有些同修,打坐到达一定境界的时候,会有些体验。有一天,突然一下子觉得没有妄想了,停在那里了,心也很清楚、很明白,也感觉不到有这个世界的存在,都是空空的,好像一切都空掉了。但是到底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呢?他也说不出来。是什么境界呢?好像也没有什么境界。其实这个境界就是无明的境界。有许多修行人到这里,会觉得自己已经开悟了,已经知道心空掉是什么样子了,实际上,他只是感觉到这个世界空掉了,但还有一个空的相。在这种空境中,他会觉得好像挺明白的,脑子很清楚,就让自己处在这种空的状态里。当然这比烦恼的世界要好得多,至少他不会烦恼。可是如果定力不够的话,这个状态并不能维持很长时间,几乎进去后马上就会出来;定力好的人也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像四禅八定的非想非非想定。他虽然可以处在这个境界里,但是最后的我执还在,执着有一个“我”。 他在这个无明的境界中感觉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很轻松。有时候会觉得好像身边的一切都很圆满,没有什么缺点,但也说不出什么好处。在这个状态下,唯一的一点,就是——他正处于这种状态中时,还没觉得不安,但转念一想,又会觉得不安,因为他还没有看到佛,也没有看到涅槃,也不知道佛经里讲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六种神通是怎么回事。但是如果什么都不管,就处在这种状态中,还觉得蛮心安的,因为他不会受五欲六尘的干扰,红尘滚滚也到不了他这里,他觉得心里还是很坦然的。
2、道家最多只能让我们达到无明的境界 道教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极就是窈窈冥冥,无动、无灭、无生,没有动摇,这就是无明的境界。无明的境界就是你的心没有动,停在那里。 这个状态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它开始动摇,所以无明以后就是行,行就是动,那颗不安的心就开始动起来了。当无明开始动摇了,无明缘行,行缘识,这叫太极。行是稍微动摇一点点,识就开始分别了,意识就开始要分别。分别什么呢?还没有分别物质和心的时候,这属于识。当识出现后,妄想一生起来,心和物就分开了。我们可以想一下,凡是你打妄想,一定是有个东西让你想,然后你就会感觉有两个东西——一个是我,一个是妄想在想的那个东西。比如说我想到车的时候,我们脑子里面马上会把想到的车当成物质。其实当你追究到心的本质的时候,这个无明境界跟物质并没有分开。 道教有时候讲:“混沌未开,天地浑然。”天地浑然一片,不分人我,不分彼此,这是无极的境界,但还是没有解脱,所以道家讲的仍不究竟。 《道德经》把这种无明的境界说得非常漂亮,文字上几乎可以跟佛教的《般若经》相媲美。有个人看了《道德经》以后拍腿叫好,他说:“太好了,这简直跟《六祖坛经》、《金刚经》讲的一模一样!”但我说他是邪见,是外道。我们把文字拿过来一比较,好像跟《般若经》的境界看上去挺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讲起来好像两边都能圆融。虽然文字上讲起来可以很圆融,但实际内在的境界并没有解脱。因为它并没有给我们标示出从生死到涅槃的那条路,也无法指导我们如何修行才能到达解脱的境界,它只能让你达到无明的境界。 五、心物的分离引发了无尽的烦恼 当这颗心开始变化以后,心和物分开了,所以道教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两仪还是在太极里。你看太极图,阴阳鱼,阴的一面代表看不见,阳的一面代表看得见。阴的一面代表我们的心,阳的一面代表外界的物质,心和物就分开了。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就是分别。有了分别心,接下来就是名色。名就是名称,就是我们这颗心,心本来是没有的,只有一个名称。比如说我们现在心里想到一个话筒,其实只是有话筒,心是没有的,但我们觉得好像是我想到的,即使没有东西我也会想,于是我们就给它加一个名称,说这是我的心在想。所以十二因缘里面不讲心色,而是讲名色——有一个名称、一个色法,色法就是看得见的世界。
名和色这两者本来是混同一体的,由于我们不懂得事物真相,就把两个扯开了,扯开以后问题就来了——古人讲“混沌未开,天地浑然”,没有任何的灾难痛苦;但这个混沌被凿了几个洞,你们数一数,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一个嘴巴,七个窍一凿出来,这个混沌就死了,就变成一个活人了。如果你把眼睛、耳朵、鼻子这六个窍补起来,那你就没有烦恼了。尽管没有烦恼,还是属于无明的状态。《道德经》上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所以道家的修行主张要清心寡欲,不要向外驰求,这样才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 佛法并没有讲混沌的窍是被凿开的,佛法讲由于心和物分开了,我们就去投胎,投胎之后就有了名色和六入。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构成了以后,我们就会开始接触外界,追逐外界的六尘。人生几十年,说冤枉也真是挺冤枉的,无非是你的六根跟着外界的六尘跑,从小到大,从老到死;死了以后,还要跟着六尘继续跑,不能回归自我,看不到我们自心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只有佛陀静下来思维观察以后,看到了生命的内在。 六、走向涅槃的世界 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条思路去坐禅:先不要把心和物分开,不去分别;不起分别心之后,就看到混沌一样的窈窈冥冥,就在这个地方好好用功,想办法将它透过去;一旦透过去了,“我执”就破除了。 虽然一些哲学或者其他的宗教也讲“无我”,但跟佛教的“无我”截然不同。佛教的“无我”是佛法对世界认识的一个终结点,就是说如果把人生、世界看透了,看到最后就是“无我”;如果你没有看透,那就看不到“无我”。 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一切法的终结点,所以对于世间这些生活或情绪的变化,总停留在表面上。停留在表面上生活的人有一个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漂浮不定。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这颗心永远都是飘浮不定的,就像水上浮萍一样,一直在飘啊飘啊,偶尔碰到一块石头,碰到泥巴什么,想把根扎下去,结果水冲过来,又得流浪了。 我们总以为学业结束了以后,不用学习了多开心,结果上班以后还得天天工作,一样又在流浪;总以为退休了可以好好地修行,其实退休了以后事情也不少;总以为这一生流浪以后再也不会流浪了,但由于这一生流浪惯了,死亡来了根本不能把握,于是来生又继续流浪;总以我只要幸福,只要开心快乐,只要能够生活好就不会流浪,事实上天堂我们也上过,世间的国王将相、大富大贵之人,我们也不止做过一次,可是我们从来没有一次珍惜过这些有福的生命,同样我们也做过穷人、畜生、饿鬼和地狱的众生,受过很多的苦,但这颗心还是一直在善与恶、快乐与痛苦中流转,不停地流浪。有些人说,有一个家庭就不会流浪了。家只是避风港,大风来的时候暂时避一避,没有风的时候你又得出海,又得去流浪了。到底哪里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呢?
初学佛法的人要知道,三宝是我们的归宿。真正用功的人知道,佛法讲的真相,宇宙万物的真相和人生的真理才是我们的归宿。在真理、涅槃的世界里,不一定有佛法僧的名相,但是佛法解脱的道理肯定会有。 佛法讲的道理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道理,我们怎么一步一步地去观察和转化生活中的烦恼,从而能够承担得了这些烦恼和痛苦。在现有条件下再往前走,总有一天会到达涅槃的世界。在小乘佛法里面讲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佛教对宇宙、人生、世界的终极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