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一、遵纪守法
在修行路上,我们需要有保障。当目标非常明确,动力也有了,但是如果遇到了不如法的人、不如法的引导,我们的行为也会变得不如法,此时我们就要靠佛菩萨,靠法律和戒律来保障我们修道。在这个时代弘法,尤其需要如此。
晋道安法师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就是说如果不遵守国家的法律,就不可能办好修行的道业,也不可能弘法利生,所以一定要学会遵守法律。对于居士也是一样,首先要学会遵纪守法,这是为了保障我们平安地、不受干扰地生活和修行。
二、学佛持戒,从皈依三宝开始
其二,学佛以后要学会持戒。很多人一讲戒就开始害怕,不敢皈依三宝,说皈依了是不是要吃素的,要吃素,他受不了。实际上佛是很慈悲的,他对我们持戒有应机施教的智慧,任何众生都可以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就是三条戒律,很简单:“自皈依佛,从今往后更不皈依天魔外道”,就是说这辈子只信佛,不信其他宗教的教主了;“自皈依法,从今往后更不皈依外道典籍”,依靠佛教的经书指导我们学习,依靠佛教的法、法师的开示指导我们的生活,不依照其他宗教的经典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更不依靠邪教的经典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自皈依僧,从今往后更不皈依外道徒众”,就是依止正信的出家师父,向他们学习,而不依止其他宗教徒来学习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原则。这三条要求,作为一个三宝弟子是很容易做到的。
佛在世时,也有屠夫皈依三宝的。他的行业虽然是屠夫,但是也不妨是一个三宝弟子,也可以是修行人;但是一旦受了五戒,就绝对不能再当屠夫了。当然,即使一个人没有受五戒,最好也不要当屠夫,因为屠夫杀生,杀生对生命造成了伤害,那是造很大的恶业。杀生伤害了众生,就有“伤害众生”的影像在生命中存储下来,一旦因缘成熟了,就要遭受到恶的报应,被杀害的感受就会变成事实。所以佛教不主张杀生,而是要尊重生命。

三、受持五戒
皈依三宝后,接下来要受持五戒,就是要过最健康的在家生活。
历史上其他的一些宗教,对五戒是有不同看法的,但是起码前四条戒是所有宗教都赞成的。比如说“杀人”,没有一个宗教主张杀人,除非是邪教。正教不主张伤害众生的生命,所以要不杀生。对于“不偷盗”,谁都不愿意自己的财产被别人侵犯,所以也不应该侵犯别人的财产,一般的宗教也是不允许有偷盗的行为。“不邪淫”,是维持夫妻正常生活的重要标志。现在社会比较混乱,夫妻离婚的比较多,大多是因为没有持“不邪淫”戒,除配偶以外还有第三者,家庭就很难维系。“妄语”就是骗人,骗人也有程度的轻重之分。五戒中最严重的妄语主要是指“未证言证”——没有证得圣人之果,说自己已经证得圣人之果,这是大妄语;“不见言见”也是属于妄语;还有一些是方便妄语,不算犯戒,不但不犯戒,还有功德。比如有个人被一帮人追杀,被追杀人跑的时候被你看见了,那帮人追过来问你那人是往哪里跑的,你骗他们说是往另一个方向跑了,这虽然是妄语,但是因此你救了那个人,救人是有功德的。佛教的五戒,是让我们做一个好居士。持五戒会让居士的生活非常健康和谐。
另外有一点,有些人误会了,就是有些人认为居士受了五戒以后一定要吃素,其实五戒里面没有要求你吃素,受五戒的人可以吃三净肉。所谓三净肉,就是不为你杀、没有看到杀、没有听到杀的肉,这样的话你就没有造杀业。如果受了菩萨戒,就不能吃肉了,因为菩萨不忍心吃众生的肉。孟子讲过一句话,“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看到这些小动物活生生那么可爱,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听到它被杀时痛苦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这是慈悲心的表现。
四、众生平等,真正尊重生命
佛教认为,每个众生都是平等的,这一点与所有其他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像佛陀的思想这样伟大,只有佛讲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都能够成佛。佛看到了我们生命的内在本质是平等的——你知道痛,它也知道痛,你知道快乐,它也知道快乐,这个灵明觉知的觉性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

佛教讲,如果众生有差别的话,也只是烦恼不同,是烦恼、无明的差别,一切众生本具的智慧是没有差别的。在佛的眼中,一切众生所有的智慧和德行的最究竟的地方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异。因为这一点,佛讲众生平等;也因为这一点,佛才真正地尊重一切众生的生命。社会上很多人都说,我们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而实际上很多人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是表面的,并没有真正从骨子里去爱护,去尊重。而释迦佛告诉我们的法,是教导我们从骨子里、从内心深处去尊重生命。
有一个故事,一个人被邀请参加宴会。那天他穿一身球衣去打球了,把宴会的事忘了。时间到了,他突然想起来今天还有约会,就匆匆忙忙地跑到宴会厅。约他的这个人身份很高,而他穿一身旧旧的球衣、球鞋满头大汗地想冲进去,结果门口四个保安把他拦住,坚决不许他进去。为什么?因为今天请来的都是衣冠楚楚的大人物,一个打球的怎么跑到这里来了。一方面主人没有告诉保安有这样的人要进来,另外一方面保安也怕这样的人进去捣乱。没办法,他只好回家换了西装革履。再来时,这些保安毕恭毕敬地把他请进去了。请进去后,主人向他敬酒,他接过第一杯酒就倒在衣服的口袋里,说:“衣服,这是敬你的。”敬第二杯酒,他又倒进下面的口袋,说:“衣服,这是敬你的。”第三杯酒接过来,还是说:“衣服,这是敬你的。”主人很纳闷地说:“你今天为什么这样侮辱我,敬你酒,为什么不喝?”他说:“我其实之前已经来了一次,保安不允许我进来,我穿了这身衣服他们才让我进来,所以,你们请的是这身衣服,而不是我。”有一句话叫“只认衣冠不认人”,就是这个意思。
世俗的凡夫因为妄想颠倒,常常不尊重生命,不尊重生命的本质;佛陀因为有大智慧,所以能够尊重生命的本质。佛陀传递给我们的是智慧的思想,佛法是科学的理论,而不是哲学的理论。
很多人说佛教是哲学,其实确切地说,佛教没有一句话是属于哲学的内容。因为哲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要符合逻辑思维,但又是不能实现的;一旦被实现了,它就叫科学。所有的思想,符合逻辑并且通过科学方法验证了,就叫科学理论,而不是哲学。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代代都有人从这条路走过去,完成了生命最完善的工程。可见,佛教的理论是一种具有可重复性的,可以实践的理论。既然是可以实践的理论,就是科学理论,因此可以说佛教是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它的运作是有规律可循的。

佛陀对于如何尊重生命,有一整套可实践的理论。这套理论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尊重生命从不杀生开始,不杀生就是受持“不杀戒”。既然尊重生命,所以不要让任何一个众生受苦,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不但不杀,我们还不能吃它们的肉,吃素是尊重生命的第二个阶段。为了尊重有情生命,我们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或者说我们抗议别人去杀,三净肉也是有众生被杀的,所以为了抗议别人去杀,我们就吃素。第三个阶段是放生,这是最了不起的,我们不但不杀,不但不吃,还积极地把生命解救了。不杀和不吃这是消极的态度,我们管好自己,跟众生不结恶缘;放生是和众生结善缘,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佛法把尊重生命分成这三个层次,让我们一点一点来实现,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有一位老和尚,晚上听到厨房里面“哐啷哐啷”响得很厉害,他跑过去一看,一只狐狸掉到油缸里了。油缸四边沾满了油,很滑,这只狐狸怎么爬也爬不出去。老和尚很慈悲,拿一块板把狐狸救出来,狐狸就跑掉了。几年后的一天夜里,老和尚在呼呼大睡,门被撞得非常响,把他吵醒了,他跑出去开门,原来是被他救的那只狐狸在敲门。随即发现,原来是寺庙着火,烧起来了,他就赶紧去扑火,结果及时将火扑灭,寺庙被保存下来了。
众生是有灵性的,救众生,众生也会感恩。只是有些人傻,不懂得感恩,但是这不意味着我救他是白救了。我们布施给乞丐是有功德的,即使他在背后骂你,你也不要说:“哎呀,好心反被当作驴肝肺,好心不得好报!”只要有好心,一定会有好报,只是时间、因缘还没有成熟,所谓“善报恶报,迟早有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定有报”。
五、戒律不是束缚,而是解脱
佛法的每一条戒律,包括不杀生,都是以我们整个生命的健康为出发点的。最初释迦佛成道时是没有具体的戒律的,他只是告诉大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些弟子善根很深,知道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的事情不能做,利益大家、利益自己的事情才去做,就不会出问题。但是后来人们的根基变差了,有人开始做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的事情了,于是每当有人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时,佛就制一条戒律。佛在一生弘法中制定了这么多条戒律,每一条戒律的制订都是为防止我们做错事,为了让我们把因错事带来的痛苦消除掉。

我们一定要对戒律有正确的理解。戒律又叫别解脱戒,不是束缚。时常听到不懂佛法的人说,佛教是通过很苛刻的戒律来束缚我们的行为,使我们不要做错事。其实,戒律不是束缚我们的行为,而是解脱我们因错误的行为而引发的痛苦。如果你认为戒律是用来束缚我们的,那你可能会感觉要受持这些戒律是非常痛苦的。有些人拼命地去守这些规矩,但是不懂得规矩是让他解脱、而不是让他痛苦的这个道理。
就像日本的茶道,要求非常严格,在榻榻米上有一条黑线,脚是不能踩的。脚踩在哪个位置上,手放哪个位置,都要求得非常严格,需要经过千百万次的训练。最后当你要表演茶道的时候,脑子里面一点点框住你的规矩都没有了,这才算真正到家了。一个真正持戒的人也是这样,脑子里面不会有持戒的感觉,他只是把生活变成了这样的一种习惯;习惯了之后,他就进入了正轨。就像宇宙飞船进入了航道,自然就在轨道上运行了。
六、持戒是修道路上的保障
佛陀在菩提道上,给我们建立了一套非常有保障的生活模式。不信佛的人、有很多烦恼和痛苦纠缠的人,先通过三皈依规范一下。如果还有条件就受五戒,通过五戒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如果心力有余,可以进一步受八关斋戒、菩萨戒。出家人就是通过比丘戒、比丘尼戒,使自己的行为规范起来。佛法告诉我们,持戒是我们生活的保障,是修道路上的防护栏,特别是杀盗淫妄酒这五戒,无论在家、出家人,如果想求解脱,都必须要遵守。
佛陀对于在家居士、没有受五戒的居士要求并不高,我发现,要求不高,有些居士也挺高兴的,因为他本身对自己的要求就不高。他说:“我学佛,能让自己高兴一点就好,来生能够生到天上就好了。”佛在世的时候,是很少让居士修出世间解脱道的法门。佛为了让他们能种善根,很多时候跟居士只是讲要皈依三宝,心中经常念佛、念法、念僧、念布施、念天、念戒,有这六念就可以了,要守戒,要守规矩,但并不要求他们按照具体修行解脱的方法修行。
根据《阿含经》记载,一般来说,居士能够得初果罗汉,但是得四果罗汉就很难了。为什么呢?因为在家居士要过夫妻的生活、五欲的生活。由于还存在五欲,解脱就没有希望。但是五欲是一种行为,你如果有出离心,你的心跟法相应,就可以得初果。初果罗汉只是破见惑;一旦破见惑以后,人生观改变了,生活中虽然还有五欲,但也会慢慢淡化掉,再经过几生的修行,就可以证得四果。初果罗汉即使不精进用功,任运七生也能了断生死。

证初果,是在观念上看到了无我。观察整个身心世界,把这个世界归结到一点就是“苦”;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苦的,都是无自性的,所以苦也是空的。如果对于“苦也是空的”这个觉受生起来了,确认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空,是苦空,即是见道了,见到空性了。现在我们听到了这个道理,想马上确定下还不太容易;一旦你真正发自内心地确定下来,就像确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那样,确信这个世界本质是空,则是见道。
佛在世时,在讲法过程中很多居士都得了法眼净。有时候一次讲法就有成百上千人得了法眼净,他们看到了,确定了无我这一点。过五欲生活的居士,想这一生直接解脱、了生死是不容易的,而出家人相对容易些,因为出家人的专业就是修行。中国的知识分子、文人墨客,都比较喜欢禅宗的洒脱的境界。但是很多人学禅宗,却学成了口头禅、野狐禅。什么叫口头禅呢?就是他也很会讲,谈空说有,谈有说妙,来去自如,什么都能说,但是他没有修行,在生活当中遇到任何一点小事就计较起来了,很难放下;甚至更严重的,他们还会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实际上他们是“酒肉穿肠过,烦恼心中留”。这样的人,他说的禅法就变成了口头禅。
还有一些人,他通过修行有了一些觉受,比如说他原来烦恼、痛苦很多,对很多事都很执着,通过一段时间修行以后,烦恼、痛苦减少了,妄想暂时停下来了,感觉很空灵,他马上觉得自己已经证悟了,这叫“未证言证”。这时候他如果去指导别人,就会把别人引导到并没有证道的这个境界上,然后给别人印证说:“你已经证道了!”这属于野狐禅,像百丈讲的野狐的故事里的一样。
总而言之,不论在家、出家,不论修行什么法门,都要以持戒作为标准,只有严持了戒律,我们在整个修行路上才会有保障。



 上一节: 启发修行的动力佛法的生活观下一节: 享受生命中的无苦之乐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