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一、让人生和世界更好地结合
上一章给大家介绍了佛法的世界观。佛法让我们了解到,人的生活环境只是整个世界真相的一部分。实际上,世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物质的世界,也是一般人生活起居所必需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第二层是精神的世界,是我们思想所能达到、却无法用文字语言或者用物质的形相来表现的;
第三层是灵性的世界,它超越了我们一般的思想境界,是“离言绝思、言忘虑绝、心行处灭”的世界,不是一般的凡夫世界。但是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里面,或者我们生命的本质里面,都有这种世界。
弘一大师出家之前是书法家、音乐家、画家、文学家、艺术家。他在出家前便已“二十文章惊海内”,年轻时在上海写文章就很有名,后来出家了,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出家,有人就问他的学生丰子恺先生。丰子恺先生给大家解释说,人生就像三层楼,一般的人就是为了生计而奔忙,赚钱养家糊口,然后去生活、享受,吃喝玩乐,这属于第一层楼。还有一些人,能达到精神上的享受,是属于第二层楼,他们已经超出了一般普通百姓的思维方式。比如艺术家可能生活得比较差,但是他们的精神很饱满;慈善家能够做很多善事,不计较自己个人的享受。弘一大师是一个艺术家,后来出家了,他已经达到了第三层楼,超越了艺术的世界。丰子恺先生的解释实际是符合了佛陀对我们生命、世界的看法。
所以,人生和世界在佛法当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如何使我们的人生跟世界结合得更好呢?这就要了解佛法的生活观。
二、人生需要有目标
提到生活,人人都会想到生活是咸酸苦辣甜五味俱全,甚至百味、千万味杂陈。我们从小到大,快乐的事情总是有一些,但痛苦的事情也是在所难免。在这样苦乐纷呈、是非善恶聚集的一个世界里,到底前面的路怎么走才是最好,有时候我们选择不了。因为我们没有智慧,所以常常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不知道人生、价值取向。大部分的人是受了教育以后才会改善。没有受教育的人,他可能凭自己的习惯去思维、行为,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眼前所需要的就拼命去争取,凡夫都是这样一种心态。

但是我们能不能得到满足呢?永远不能满足!所以很多人在求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依然烦恼;求不得就更烦恼了。怎么办呢?佛法告诉我们,通过以下四个方法(一是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二是启发修行的动力,三是以持戒作为保障,四是追求生命的无苦之乐)可以解决我们人生的各种疑惑、各种痛苦。
第一个方法,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人生目标。当然,树立目标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从小到大,很多人都会告诉我们要立志,要确定人生的方向。如果一个人生活没有方向,他可能有很多钱,但不知道这钱往哪里花。也可能他有很多才华,却不知道这个才华往哪里起作用。有些人有才,但是去危害别人,所以有人说,“人”跟“才”要联系起来,才是“人才”。有些人有才,但是他不是“人”,这样的才就会危害社会。就像那些大盗很聪明,脑子转得很快,想很多办法,但聪明反被聪明误。社会上各个岗位都有特别聪明,但却做了不少坏事的人,他们都属于是才不是人。有些人是人不是才,做人做得安分守己,讲道德,讲伦理,可是他没有什么才,也成就不了自身的事业。有些人不是人也不是才,像地痞、无赖、流氓,他们不是人也没有才。当然最好既是人又是才,这样的人才,他一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生活目标、人生的方向。我们如果想要没有痛苦,就一定要有一个目标。
三、确立长远的目标——成佛
人生很多时候都停留在目标与期待当中,可以说人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等待、煎熬中度过的。就像我们乘车,可能要十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在这十个小时中,我们就在车上等啊,等啊……如果堵车了,我们在那里着急;不堵车呢,这十个小时就浪费了。比如说八点半要讲课,我们八点钟就开始等——很多时候从出发点到目的地还差一点距离的时候,中间的时间就是在煎熬。小学生毕业要等六年,中学生毕业也要等六年,大学毕业还要等四五年,一直在等待、煎熬中。在这种煎熬中,我们的眼光只看着目的,却忘记了过程。
佛法告诉我们,人生如果只追求目标的话,那是很危险的。因为人生的目标,在生活当中是经常会改变的;如果不想改变,你就要树立一个非常牢固、非常持久的目标,而一般的人没有这样的目标。如果你没有一个持久的目标,当完成第一个目标的时候,就会开始徘徊。像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正在做的这件事情做完了,下一件事情还没有准备之前,就有点茫然,不知道该做什么。

佛陀教导我们该如何建立生命的目标。我们大家皈依了三宝,就是要以三宝作为我们的归宿、依靠,并建立一个非常持久的目标——成佛!人生要建立两个目标。一个是长久的目标,另一个是短暂的目标。长久的目标最好是在这一生中,到死亡之前也实现不了的目标。如果你在死亡前两天实现了全部的目标,那么最后两天你会变得空虚无聊,不知道往哪里去:人生最痛苦的就是失去了方向。皈依三宝以后,我们长远的目标就是要成佛!
大家想一下,成佛是一个什么概念?成佛就是把我们身心所有的优点、所有的真相、所有的智慧和慈悲全部都开发出来!这不是一般的目标。可以说,恐怕尽此一生都实现不了。
香港大学有位教授说,佛法就是告诉我们,生命要无穷尽地奋斗!之所以能够使我们无穷尽地奋斗,就在于我们平常无论多么努力,还不能完全实现这个目标,但它可以始终使我们不停地改善,不停地提升,这才是真正的目标!这个目标树立了以后,我们的生活会不停地进步,而不是退步,不是茫然。所以皈依佛是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皈依法是让我们知道达到这种目标的方向路径,皈依僧是让我们内心要清净,生起一种没有污染的、不带有烦恼的快乐!可以说,皈依僧是一个短暂的目标。人生如果没有目标,生活就会变得很枯燥。
四、短期目标要围绕长远目标
短暂的目标,就是近期在自己估算的时间内能够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有,因为有了这个短暂的目标,我们会努力地去做,实现了会有一种成就感。比如我们今天想要诵一卷经,于是你算好时间诵完了这卷经,你就完成了今天的任务,就觉得今天没有白过。你想做一件事情,打算一年,或者两年、三年一定要实现,实现了就觉得自己没有白活。你在做这件事,它不断累积,离目标越来越近。我们生活、工作,甚至做生意都需要有这样的目标。我们做每件事情都要让自己非常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所有的小目标都要围绕我们的大目标去进行。皈依三宝特别好,因为皈依了三宝,我们就知道自己是一个佛弟子,所做的一切行为都要回向菩提,回向成佛!甚至吃饭也要念供养咒,将吃饭接受布施的功德回向给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快乐。出家的佛弟子将吃饭都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佛事,当作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出家师父知道,毗尼五十三咒,就是从早上起床,脚踩到地上开始,就要念诵这些咒语了。如果踩到了众生,就要念“若于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就是说,希望与我们有缘的众生,万一受到我们的伤害,都马上要往生到净土,希望它们能够好起来!你看,从一个非常微小的威仪当中,就体现出我们所有的行为取向,都是指向菩提这个佛果。
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麻烦,这些麻烦都会使我们得到锻炼,这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目标,我们就会停滞不前。譬如说走路,如果我们知道要走的路不光是眼前这一段,还有很远,那么虽然路难走一点,我们还是要想办法闯过去。就像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知道目的地还没到,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们都会朝目标奋进。所以有目标,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力量。
五、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自利利他
我们必须要明确自己是否树立了目标。用佛经里面的话说,就是我们是否已经皈依了。那颗到处去拈花惹草、到处去求名贪利、到处流浪的心有没有回归菩提大道?如果你已回归菩提之路,想要成佛,即使在过程中想要名,想要利,那也是为了成佛的名、成佛的利,那么这个名和利就成为功德成为庄严,“利”就是自利利他。古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个自己,却不为自己,那是傻瓜!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因为他是看到了无我,没有“我”可为。
菩萨是自利利他,为什么要“自利利他”?学佛的人首先要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你得到了这种利益,确定这是一种利益,不是一种危害,你才有能力、有胆量去告诉别人:“你们也要学佛!”如果你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学佛了以后,总觉得自己很委屈,好像失去了很多世俗五欲的快乐,有很多的快乐没有享受到,觉得很难过,如果是这样,你还叫别人学佛,那是没用的,你给别人讲佛法也是没有力度的,因为你自己都不觉得佛法是真的好。就像济群法师所说,你的心态是轻飘飘的、经不起考验的。如果你得到了佛法的利益,知道了佛法的根本是为了让每一位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那么你学起来就是沉甸甸的,跟别人讲法的时候你就会理直气壮,因为你知道这是真理!你已经实践了,别人也可以这样去实践。

有些人认为,佛教徒每天到庙里去烧香拜佛,都是为了求菩萨保佑自己的利益,都是自私自利的。请问,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想利益,他还能利益别人吗?所以我告诉他,佛教徒求菩萨保佑自己,并没有自私,这是正确的,不叫“自私自利”。自己得到了利益,然后再希望别人也得到利益,这是佛教徒的正确心态!
人人皆有一颗善心,每个人都是相互依存的。一般社会上做生意的人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就只想自己得到利益,希望别人不好,那是自私自利。作为佛弟子,坚决不允许为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别人的利益。佛法的戒律,包括修行,都不希望别的众生为自己去牺牲什么。我们先要自己得到了利益,然后再进一步将利益扩展到别人身上。如果只求自利,虽然是正确的,但还不够!所以我们把小乘果位阿罗汉叫做自了汉,他自己解脱了不想去帮助别人,但是也绝对不会妨碍、伤害别人。我们长远的目标不是仅仅证得阿罗汉,更要成佛。
六、在实践中落实人生的目标
要树立一个很好的目标,一方面要随时感觉到自己还很不够——只有觉得自己欠缺的人才会进步;另一方面让自己随时都能感受到有收获,随时都有一种成就感——只有有成就感的人,才会有自信。
如果这两种目标正确了,我们在生活当中,即使遇到了烦恼的事情也不会茫然。你可以试试看,比如说遇到烦恼,遭受打击了,你心里就会很明确地知道: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受苦的世界,是轮回、迷惑、颠倒的世界,所以才有不讲道理的人,才会有没道理的事情存在,如果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成佛。我们也会进一步地看到,那些不讲道理的人也很苦,所以会对他们生起慈悲心,而不是仇恨的心。这中间有很多奥妙之处,都是源于我们有真正的目标——非常明确的长远目标。在皈依三宝的意义中,完全蕴涵了这两种目标。
同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此,也不离开这两个目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通常来说,是要死了以后才往生的,但是真正修净土法门,如果功夫做到了,并不是死了以后,而是在活着的时候,你的心也可以跟极乐世界完全地融会贯通。菩萨或者祖师大德修行开悟了,他们的心就是极乐世界的心,他们所感受到的眼前的这个世界就是净土!但是我们没有修行的人是感受不到的。

普通人求往生,必须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必须每天都要念佛,还要修净业三福,要做一个好人。当你在做好人、念佛的这个过程中,自然会感受到生命受到净化。净念一句阿弥陀佛可销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有这么大的功德!如果我们净心念一句佛号,就有一句佛号的清净觉受生起来!
但有很多人说,不对呀,我不念佛还没有多少妄想,一念佛我的妄想就更多了。事实上,我们不念佛的时候妄想更多,念佛以后妄想会减少。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妄想更多呢?因为不念佛心一直是散乱的,而自己没有发觉。就像开车的时候,司机把车一直往前面开,他的心一直在随着前面的路况在改变:前面人来了,车来了,要不要打灯?要不要踩油门?要不要踩刹车?他的整个脑子都在随着境界打妄想,但是他自己没感觉。当他把车停下来以后,坐在那里没事了,他心里想什么就看得很清楚。念佛的人也是这样,平常打妄想习惯了,没有注意;一念佛心就专注了,静下来就看见自己的妄想很多,实际上这是你得到利益的表现,不过还只是初步的利益。
第二步的利益,就是如果坚持念佛,以前见到某个人要生好几天气,通过念佛,生气的时间减少了;以前容不下别人做坏事,通过念佛,无论什么样的人慢慢地都能包容得下了;以前身体稍微差一点就会很着急,怕自己生病,怕自己死,而念佛功夫好了以后,稍微感冒咳嗽一下不会有什么感觉,自然就过去了。这是念佛第二个阶段的种种现象,你会发现自己的心量越来越大,忍耐力、包容力、坚持力也越来越强,也就是定力越来越好了。
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从现前的利益出发,回归到究竟的利益,这是建立一个健康人生的必要手段。
七、实现身心灵整体健康
美国的雷久南博士讲,一个人的健康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身、心、灵整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生活的基础,思想健康是我们的宝藏。如果思想不健康,生活得再好,也会很痛苦,所以我们思想一定要健康。思想健康的表现,是不危害这个人身,危害自己,不危害他人,也不危害社会。例如丢垃圾的时候,要把垃圾丢在垃圾桶里面,吐痰要用纸包起来放在垃圾桶里,不要污染环境。哪怕是扔一个垃圾、吐一口痰,都要时时提醒自己收摄身心。要注意,不要让自己任何一种微细的行为、任何一个念头染污到这个世界,这才是思想健康的表现。

光有身体健康和思想健康还不够,还要有灵性的健康。我们以前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但现在我们学佛了,就必须要相信因果,相信佛菩萨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可思议的、想不通的事情。比如说,有些人跟你同样地努力,他获得的结果非常好,而你的结果很差,或者别人的条件比你差,得到的结果却比你好。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相信因果,心里就会觉得不平衡,就会烦恼。如果我们相信因果,这个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因为知道每个人获得任何一种结果都是有原因的。也许你看到他付出很少,而实际上他在背后付出了很多;有些人在表面上付出很少,而在他心地里面付出了很多;有些人你看他生活很轻松,也许他在用功拜佛拜得很勤劳;有些人拜佛拜得很勤劳,但可能他心里烦恼特别多,还仇恨很多人,所以效果并不大。这种种原因都会导致结果不同,我们要相信因果的真实性。
深信因果,我们如果要追求将来的结果,那么现在就要开始种善因。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人缘要是结不好了,以后的生活就越过越没有人缘。成佛就是使一切众生跟你都有缘,这才是成佛!
因为我们的心力很脆弱,我们如果仅依靠自己,凭自己个人的心力想圆满达到人生的自在,是几乎不可能的。比如说生病的时候、死亡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有恐惧。那怎么办呢?我们要相信佛菩萨,有佛菩萨的力量支撑着我们。我们一旦能深信佛菩萨会保佑我们,我们的力量就非常强大。
现在社会压力很重,很多人的生活压力、烦恼痛苦都是直接压在心上的,让人无法承受。如果我们还有一点慈悲心,就要赶紧去劝不信佛的人来信佛,大家每个人去感召一百个人、甚至一千个人来信佛,越多越好。让他们来信佛不是说为了壮大佛教团体,也不是说为了壮大我们的力量;而是当他信佛了以后,就知道有因果报应,就知道佛菩萨会加持他,会保佑他。
当很重的压力压到他的身上时,他心里会想到求菩萨保佑,当他心里想到要求佛菩萨保佑时,他的压力已经被佛菩萨挡了一下了。就像从六层楼掉下来,如果直接掉到地上,非死不可;如果在二楼窗户上面有一把挡太阳的伞,挡一下再掉到地上,可能一点事都没有了。我们相信有佛菩萨的力量,相信有因果,在现实生活当中就能起到这种最重要的作用。在生活当中,佛菩萨确实会加持我们,会使我们这颗心慢慢地回归于正道。

总之,人生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方向,并用两种目标来引导:一是始终要保持成就感,一是始终保有进取心,不自满。



 上一节: 佛法的生活观佛法的生活观下一节: 启发修行的动力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