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我之后仍可以有“我”的名称 这个世界都是“无我”的,都没有自我。杯子是不锈钢做的,没有自体——没有杯子自己本身;不锈钢也是由铁分子构成的,也是没有自己的。同样,桌子也没有自己,是木头做的;木头也没有自己,是把树种在土壤里,吸收了水分、养分、阳光等生长而成的。所以一切万物都没有自己,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存在。 我们看自己的心,如果说这个世界是没有“自我”的,大家可能会有一个问题:既然没有自我,为什么还有你,还有我,这不是很奇怪吗?我们说“无我”,可是我们感觉就是有我。除了感觉以外,我们平常也都是通过“你”、“我”这样的称呼才可以正常地交往;如果没有你,没有我,就不知道怎么交往了。 有一个居士听了人身是“无我”之后,跑来跟我说:“师父,请你给他开示开示吧。”我说:“谁啊?”他指着自己说:“他呀。”你看,自己成“他”了,不是“我”了。其实他还是觉得有个“我”,只是把名字改了一下,叫“他”了。无我不是说去掉了“我”这个名称,而是认为“我”没有自性,对于这一点,大乘佛法讲得更透彻。 二、遍计所执造成了对世界的错解 1、凡夫遇到什么便执着什么 唯识宗讲,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是遍计所执造成的。为什么会觉得有个“我”,有个“你”?是因为我们从无量劫以来,从最初一念无明——有分别心开始,我们见到一个东西就执着一个东西,认识了这个人就执着这个人。 从小到大的教育对许多人都很重要,如果你教育孩子说,这件事是好事,他可能几十年都会觉得这是好事;如果你教育他说,这件事没关系,他可能一直就觉得没关系。凡夫是遇到什么就执着什么,很难改。小时候父母亲告诉我们:“在学校里面不要打架,不要吵架,要听老师的话,如果有人欺负你,你就去跟老师说。”我们就认为吵架、打架肯定是坏事,所以从来不吵架、不打架。但是现在有些父母亲就教孩子:“谁要是打你,你也打他,你打完我来解决,你被欺负是你没本事,你打得过他就是本事。”小孩就会以为打人是本事,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整个社会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破坏了,教育也慢慢地被破坏了。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说,吃点亏对他的成长很有帮助。古人讲过一句话——“吃亏是福”,多吃点亏是福报啊,这里面蕴含着很深的因果道理。
因为我们对于所有的接触点都会产生执着,所以才会认为我们执着的东西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就像学佛人有时候也会非常固执,比如到寺院里去都要带一些供果去供佛,有一位居士,他看到有两个苹果特别漂亮,就很高兴地买了这两个苹果到寺院里供佛。结果一看是三尊佛像,因为他听师父说“我们要平等”,所以摆在这里他觉得不公平,摆到那里也觉得不公平,怎么办呢?他就去问师父:“师父,我只有两个苹果,不知道供在哪里好。”你看,他在这上面都会执着,所以说不善听法的人,听一句话就会执着这句话。 2、如何处理对法的执着 有些六七十岁,岁数较大的人从来没有听过佛法,跟他们一讲“我们的生活,一切快乐、一切痛苦都是可以通过我们的行为改善的”,他们很感动。有些人说:“我几十年怎么都没有听过这样的话呢,只知道赚钱啊,赚钱啊,不赚钱的时候也不知道在干什么,不知道拿什么来打发自己的时间。”我们内心的垃圾非常多,有很多的妄想执着。不管我们的生命还剩下多少时间,都应该尽可能地用在清理妄想、执着上,慢慢地将它们扫除,净化自己,让自己执着的心稍微解放一下。执着一定会产生痛苦,包括对法的执着。凡夫因为执着太多,痛苦就多。 有人说:“执着会产生痛苦,那我对法也不执着了。”尽管吃药也很痛苦,但谁会有病不去吃药呢?那样他就会病死。虽然执着法很痛苦,可是因为法能够改变我们痛苦的状态,所以我们还是要执着,等你痛苦的状态消失了,才可以放下。 当我们听多了佛法以后,应该要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上,该执着的时候就要执着,不该执着的千万不要执着。该执着的是什么呢?就像你掉到水里了,有人把绳子放下来说:“你抓住,要拼命抓住。”你说:“我不执着,我不执着。”那就没法把你救起来了。在把你救上来了之后,告诉你不要执着,如果你还拼命抓住,说“这是救我命的绳啊,我不能放”,你就完蛋了。所以有句话说,“渡河需用船,登岸不需舟”。你过河的时候一定要利用船渡过去,等上岸了,就不要再把船背在肩膀上。学习佛法,不懂的地方你听过了,知道要改,改正了就要放下。 比如有些人已经是一个很慈悲、善良的人了,就不要再执着一定要做多少善事。因为他的心态、整个行为已经是善良的了,如果一天到晚还在执着善法,那他还是在轮回。就像已经把他救起来了,他还抓住那个绳子不放。确实有这样的人,因为他受惊吓过度,所以救起来以后仍然舍不得放下绳子。
修行佛法有加行位和资粮位,加行和资粮是锻炼你做一个修行人的基础,是成为一个修行人的基本条件。当这些条件具足了以后,如果还继续在做准备工作,就耽误了正修。只有能解脱的法才是法门,加行和资粮不叫法门,它们是道前的基础,属于门外的用功、修行方法。当你有了方法进门了,进门以后就解脱了生死,解脱的法也就不存在了,因为你已经成为法了。 三、以身作则,身证佛法 佛法里面讲身证,所有的佛法都是通过我们身体的行为去证明,去证实的。当证实以后,你就不需要这个法了。因为你证实了以后,你已经是法的化身,你所有的行为、语言和思想都跟法相应了。 我们希望别人离苦得乐,所以有时候要讲法,但是想要教别人,首先要看你自己的生命有没有被法化生,就是说你是否依靠法改变了自己。如果你通过修行把自己变坏了,你依靠的法是邪法;如果变好了,才是正法。当你变好了以后,你说:“我现在变得更好了。”但可能有些人觉得你并没有变好,因为他本人就坏,他把好当成坏。比如说他觉得搓麻将、喝酒、吃肉、赌博、抽烟是好的,而这些事你现在都不干了,他就会说:“你变坏了,不跟我们在一起了。”这并不是真的说明你变坏了。当然,如果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我们最好能够使一切众生都变好,这个要求确实比较高!如果把要求放低一点,就是能够让自己的烦恼减少一些,执着放下一些。 凡夫的遍计所执得太多,所以需要通过无常、无我的观想,不断地去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你通过这种法义的思维去看,发现原来杯子真的只是不锈钢,没有杯,你就确定了杯子是无我的,自己也是无我的——你要去感觉身体是无我的。因为没有“我”,这个身体是无我的,不需要考虑它是什么样子,你在这里就会坐得很自在;如果要吃饭了,就让它很自在地吃,也是无我地吃;要睡觉呢,也是无我地睡觉:你的言行举止都会非常安详。通过这样观察以后,遍计所执会慢慢消除掉。 凡夫感觉到有“我”,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普遍地执着;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这个世界是依他起的。唯识讲的三性中,遍计所执是凡夫的特性,依他起是世界缘起的假相。比如观察杯子是无我的,它不是依靠自己有一个杯子在这里,而是依靠不锈钢才有这个杯子,所以不锈钢对杯子来说就是“他”,杯是“自己”,是依靠“他”才有“自己”。讲堂是无我的,它依靠水泥、砖块、木头等别的东西,才有这个讲堂。你观察到最后,就会发现世间的一切都是依他而起,本质上都是不存在的。依他而起,这一点在佛法中又叫做缘起。缘就是条件,世间一切万物都是由条件组合起来的,本身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
四、世界唯心所现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比如这个讲堂是依他而起的,是缘起的,可是我们每个人对讲堂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觉得这个讲堂太小,有些人觉得这个讲堂太大;有些人觉得这些柱子很漂亮,有些人觉得这些柱子遮住了视线。大家感觉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认识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同样是下雨天,有些人会觉得下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有些人就觉得下雨天心情很郁闷。 有一个故事: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女儿,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卖布鞋的。下雨时老婆婆在哭,晴天时她也在哭。有人问她为什么哭,她说:“下雨天就想到卖布鞋的女儿,下雨了鞋就卖不出去,所以很难受;晴天又想到卖雨伞的女儿,雨伞卖不出去了,又很难受。”人家就告诉她:“你下雨天就想着卖雨伞的女儿,晴天就想着卖布鞋的女儿。”结果她就天天都很开心。其实哭和笑都是错误的,都不客观。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总感觉别人在我的世界里出现,大家交流时好像是在同一个世界,其实只是因为时空的频道在交叉、碰撞,我们才可以交流。事实上,我有我的世界,你有你的世界。也就是说,我所理解的你们,只是我的世界里的你们;你所看到的我,也只是你的世界里的我,不是真正的我。这一点可能需要很深的思维才能想得通。就像我讲的一句话,可能每个人理解起来都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大家认识不同,可能有些人觉得有受用,有些人则觉得多余。 每个人的世界就像照相机一样,照相机对着外面的镜头在中间,对着眼睛的镜框是在左上角,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在照相的时候,我们会错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对面的景象,我们感觉眼睛直接看到了外面;而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并没有直接看到外面,而是镜头把外面的景象摄到里面,经过处理之后我们才看到的。如果在镜头上加了有色的滤镜的话,你就会看到一个色彩发生了变化的世界。所以我们现在认识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戴着有色眼镜看到的世界,只是大家戴的眼镜的颜色不一样,因此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会有不同。 这种观察对于修学大乘佛法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如果还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就说明心中还有嗔恨;如果还觉得哪个人很不讲道理,对自己怎样不好,就说明心中还有计较;如果看到这个世界不清净,说明心中还有染污。世界的本质就在你的心,想改变这个世界,就要从自己的心开始转变;心如果转变了,世界慢慢也就转变过来了。这一点是佛教对世界最终极的看法。
为什么见性的一刹那会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呢?《大般若经》里记载:释迦佛在讲法的时候,有一位弟子问佛:“其他诸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的净土都那么庄严,你老人家的娑婆世界怎么这么肮脏呢?”于是佛以神通力,使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变成地平如掌,琉璃所成。释迦佛告诉这位弟子:“诸佛如来居住的都是净土,我的世界也是清净庄严的,只是凡夫没有福报,被业障障住了,所以看不到。”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本来清净、完美的身心,被我们惯性的经验和别人强加给我们的价值观念搅和了,所以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当我们不被外界所干扰,放下自己过去的习气和经验以后,心就会呈现出原本清净、完美的状态。这个世界如果要想和谐、和平的话,我们一定要从内心去观照,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