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一、凡夫生活的动力是欲望
当我们有了目标后,生活中还会有一些情况出现。比如明明知道我想成佛,可是总想偷懒。有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堕”,人的本性都是堕落的。我们站在那里觉得累,觉得坐下来更舒服,坐下来以后又觉得躺下来才舒服,这就是一种堕落的心态。按物理学家来说,这是因为地球的吸引力太大了,所以我们坐着比站着感觉更舒服,因为坐着离地心近一点,躺下去离地心就更近了。
在这个轮回的世界,我们生活的核心动力是什么呢?凡夫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核心的动力就是贪欲,是欲望。我们要懂得,在凡夫的世界里,所有事业成功的人,都是因为有强烈的动力驱使着他。在凡夫的世界里,如果没有欲望作为动力,恐怕没有一个人的生活会那么积极。
欲界众生的欲望有三种:淫欲、食欲和睡欲。淫欲是指对男女色的贪求,也包括对外界各种美色的贪着;食欲是我们贪着好吃的,因为众生需要有外在的食物来养活自己的生命,而且食物有好有坏,就会产生比较,就会有贪心;第三种欲望就是对睡眠的嗜好。这三种欲望体现在衣食住行中。我们一天到晚都被这些欲望牵着跑,因为欲望产生动力,使我们不停地奔忙,千辛万苦。
凡夫众生的欲望还会使人失去理智,做出错误的决定。比如小偷想偷别人的东西,这个欲望驱使他失去了理智,犯了罪。我们在生活当中,由于只看见眼前的快乐,做出错误的判断,也会使自己内心产生种种烦恼和欲望,眼前的快乐享受完了,剩下的只有空虚和痛苦。很多人在生活中得到了一些物质,或者得到了一定的地位之后,反而变得空虚起来。
有一个人开了一个饭馆,做小本生意,每天自己又要当老板,又要干活,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到了晚上,躺到床上就呼呼大睡,因为太辛苦了,睡得很香。后来,慢慢地事业发展起来了,有钱了,也雇了些打工的工人,他自己一点活也不用干,每天就是请客吃饭、应酬,很悠闲,钱也赚了不少。这个时候,他晚上躺下去反而觉得不舒服了,睡不着了,因为不累,没有干活,躺下去以后他的脚不知道搁在哪里好。我们的心常常是这样,生活不好的时候,可能还过得很充实;生活一旦好转了,由于我们没有一个更正确的方向,没有了动力,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蔫掉了。

佛法告诉我们,欲望分三种:
一种是恶欲。所谓恶欲,就是只为了满足自己一时感官上的觉受,即所谓贪嗔痴三毒。贪嗔痴三毒是恶道的因,不能使身心产生健康的觉受。
另一种是善欲。善的欲望,比如求佛菩萨保佑,希望自己得到健康的身心而不危害别人,这是三善道的因。
还有一种是善法欲。不止是善欲,还有善法。善法欲就是我们要追求生命的解脱、生命究竟的圆满。这种欲望能把我们痛苦的欲望转化过来,成为永恒的生命动力。事实上这种动力是存在的,佛菩萨就有这种动力。现在大家在修行时,每次诵经念佛的时候都要回向,都要发愿。发愿就是培养善法欲的一种训练,训练自己要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欲望——“我最希望的是能够度众生,我最希望的是要断烦恼,我最希望的是要学习正法”。有了这样的欲望以后,世间的欲望慢慢都会被取代掉。
二、修行的动力——出离心和菩提心
1、出离烦恼和痛苦
在修行中,没有动力的原因是我们的愿力不够。愿力在修道上分两个层面:一是出离心,一是菩提心。发愿属于愿菩提。
我们先要认识:凡夫心一直所贪求的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而且永远不能得到满足。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你就会说“哎呀,人生还是蛮好的”,这样你的出离心就永远建立不起来。
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是有烦恼的,大家心里都会有烦恼、痛苦和无明。所以我们最简单的愿望就是——“我要消除这些不明白的状况,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让自己不再被欲望、痛苦牵着跑,让自己比现在再好一点!”这种愿望也是一种出离心的体现,出离局限和狭隘,出离不安、不顺畅的身心状态。如果家庭、人生和社会都很顺畅,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地看它们究竟不究竟。归根结底,当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无我的,欲望就不会牵制我们了,因为欲望而带来的痛苦就会消失。
大部分的人懈怠放逸时,会伴随着另外的欲望。比如说冬天早上很冷,躺在被窝里面很舒服,不想起来,就说:“哎呀,我不想去上殿了,我没有上殿的这个欲望了。”可是你有想躲在被窝里的欲望。

有些人说:“师父,我觉得自己很懒,怎么办?”我说:“你还不够懒。”他问:“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说:“你把懒、不想做事的想法,也懒得让它生起来,那才好呢!”比如说你不想干活,那你就再懒一点嘛,连不想干活的这个念头都不要生起来,该干的你就会去干了。我们说自己不想干活,往往就是贪着不想干活的那种状态,还是在为自己打算。如果连这点打算都没有了,就像禅宗的祖师,吃饭穿衣都是佛法,如镜照物,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有什么境界来了,自然就去做了,做了以后就放下了,这就是“懒”到家了。平常人还“懒”不到这个份上,“懒”不出这样的水平。
我们看自己有没有生起出离心,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自己这颗心是停留在世间法上还是佛法上。如果你的心一天到晚停留在色声香味触法,或者财色名食睡这五欲六尘上,你就还没有生起出离心,或者说出离心不够。一个出离心不够的人,修行没有动力,生活也没有动力,而且生活的动力也会变成轮回的动力、欲望的动力。
佛法并不是让我们一步到位,而是让我们随机应变。可能刚开始我们不懂,会经常有仇恨,恨别人。甚至有时候别人倒霉了,自己才高兴,希望别人不好。如果没有学佛法,这种心态难免会出现;懂得佛法以后就知道,这是严重的错误,会破坏自己的生活环境。所以要把这种心出离掉,改变成一种善的欲望,就是希望自己好,也希望别人好。
有一位居士跟我讲,他特别希望他这个地方的人生意兴隆,大家都健康、有钱。我说,你真是菩萨!因为学佛的人就是希望大家都好。他说:“师父,我不是菩萨,我是凡夫。我是觉得我很有钱,如果他们穷了,会来找我麻烦,所以他们都有钱了,就不来找我麻烦了。”你看,他在背后还打这样的算盘。如果他没有这个想法该多好,希望别人好,别人自然不会来找他麻烦;但如果他只为自己想,那他的心态就被破坏了。
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当前的心态是否能成就善法。如果有恶法的念头存在,那一定是污染的,而且首先是污染到自己,先伤害到自己,然后才伤害到别人。比如说,你生气发火,骂别人,看到被你骂的人脸红起来,不敢讲话了,你就暗自得意,实际上他脸红是实在不好意思,你骂人的嗔毒他接受了可能连百分之三都不到,受苦的还是你自己。那些骂人的人,心里面生起烦恼,中毒最深的是自己,别人接收到只是余毒。就像你把农药全部都喝完了,别人只是喝了洗农药瓶的水。

当你生起痛苦的时候,首先是自己的心灵遭到破坏。一个人心灵遭到了破坏是很难弥补的。无量劫以来,我们的心灵一直在遭到破坏,现在想修行,要弥补这个被破坏了的心灵是非常艰难的,所以尽量不要伤害自己,也不要伤害别人!
通过这样对恶法的觉照,使自己的心多一些快乐,多一些承担。即使痛苦也要承担,让自己快乐地、勇敢地去承担。有些人说,信佛的人可能是想到有菩萨保佑,所以自己很开心快乐,别人骂他也无所谓,别人在那里争,他也不跟人家争,像阿Q那样。实际上阿Q跟菩萨是不一样的,菩萨修善心的时候是有理由的,他知道生起恶的念头会染污自己,也会染污这个世界。所以要生善法,不停地改善自己,改善他人;要庄严自己,也要庄严这个世界,庄严人间净土。而阿Q呢,人家骂他了,他说:“我是你爹,你是骂你爹,所以不是骂我。”他心里这样想也就不生气了,这叫做自我安慰,比生气的人可能会稍微好一点。可是他想到“我是你爹”,这没有一点道理,没有客观的理在,而佛法讲的一定是有客观的理,使自己可以如理地去履行。
2、如何生起出离心
出离心生不起来怎么办?就要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否则我们的力量就不够。比如说很多人虽然很想解脱,但是总觉得要解脱可以再等一段时间,自己可能会活到八十岁,大部分的人都这样认为,实际上就活到五十岁、三十岁、二十岁,这都是完全有可能的。现在患癌症的病人这么多,有一个小孩十七岁就得癌症了,他自己还不知道,家人不敢告诉他。他问我说:“师父,我得的是什么病?”我说:“你得的是恶性肿瘤。”诊断单上没有写癌症,是写恶性肿瘤。他看了以后说:“噢,原来是肿瘤,不是癌症。”因为他不知道恶性肿瘤就是癌症,但是看到身边的很多病人都死了,感到很害怕。很多时候,我们警觉不到无常就在身边。
如果再仔细看:这一生迄今为止,我们有没有为自己的生命真正做过几件有意义的事情?从早到晚,一天中我们有多少时间是在净化自己的心地呢?很少,少得可怜!当烦恼来的时候,我们想净化也净化不了。
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生命很宝贵,可是又很无常,死亡什么时候来,我们不知道。很多人会找借口说“不要紧,今天我肯定不会死,明天也肯定不会死,后天也肯定不会死……”以为自己能长生不老。很多人的心态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避免别人讲死。特别是岁数大的人,如果你告诉他,他快要死了,他就会很难过,说你在骂他。可是我们每个人到最后都是要死的,都会有面临死亡的那一天。有些人想到死亡的来临,会痛哭流涕;而真正学佛的人想到死亡的时候,反而会生起勇猛心来。如果你想不到死亡,还想在这里流浪,还是觉得自己不会死,还想多活几年,那你的出离心就很难生起来。

除了我们要经常念死无常以外,我们还要经常看到自己的贪嗔痴很重。贪嗔痴的心感召的结果就是下三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痛苦是很难改善的,尤其是地狱众生,分分秒秒都在痛苦当中。
我们平常没有时间去观照这颗破碎的心,如果去观察这颗破碎的心,就会发现我们对自己的心态毫无把握。有些人说,人生是我自己选择的,我可以把握自己的心态。可是,如果你真的静下来看看,它其实很难把握。
念佛的人为什么念不起来,就是因为自己这颗心实在太难把握了。当你静下来想念佛时,总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牵制着你。所以要观察到,内心的这些妄想时时刻刻都在生灭,从未停息。比如现在打一个妄想,在打这个妄想的时候就是生,妄想结束的时候就是灭,一个妄想就是一个生死。现在打一个妄想,可能会导致来生哪一世因缘成熟了,就要投胎再来一次。你想到这个人特别好,想跟他在一起,那你以后就有一生会跟他在一起。每一个妄想都是如此,每一个妄想生起来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生灭,这就是因果相续。现在种下这个因,将来感召的就是那个果。如果这样去细细地看,自己这个生灭的心、轮回的心其实永远不能自主。
最近有一位居士,感念无常迅速,要赶紧念佛,他连听法都不想听了,因为感觉时间实在太紧迫了。对于出家人,如果出家三年、五年以内没有得到佛法的受用,恐怕这辈子想得受用会很难,除非遇到大的因缘、大的善知识,或者有特殊的条件。正信出家人,如果三五年内他都没有感受到佛法的利益,长期下去就很容易变成老油条。居士也是一样,三五年内精进学佛,却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再这样磨蹭下去,恐怕以后得到的利益也是很少很少。
勇猛心虽然容易生起,但是长远心却很难生起。我们要生起这种生命的动力,不是短暂的动力,而是长远的动力!为了成佛,我们要随时检查自己的出离心。在做事情的时候,要观察一下心在哪里——自己这颗心到底是停留在哪件物上,还是在哪个人身上?如果心停留在这些上面,那都不是出离心。觉照到自己的心停留在哪里以后,就不要让心住在这些上面了。这样反复地锻炼,就养成了观照的习惯,出离心就会生起来,心会变得很清净,也会好好用功办道了。

、以菩提心作为动力
生起了出离心以后,我们这颗心会不停地被佛菩萨所感召而发起菩提心,这一点很重要。被涅槃所感召的是出离心,被佛菩萨所感召的是我们的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愿菩提。当你发愿要利益一切众生的时候,心里就会想到要降伏自己。当烦恼生起来时,你就会想:“这不是菩萨所应有的,我应该改善自己。”当出现懈怠情绪时,你就会想:“无量的众生还在受苦,我怎么可以一个人苟且偷安?”所以,即使是凡夫的愿菩提,也能推动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4、考量自己的发心
有些人修行打坐、念佛的时候,总觉得力度不够,修行到半路就进步不了了,一直徘徊犹豫。特别是有些专门修行的人,打坐想得一个禅定都很难,这就要检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把目标建立在了世间法上了,有没有把目标树立在“成佛”这样一个长远的目标上。如果目标已经很明确,接下来就要检视自己,看看自己的动力是否正确,是不是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动力。
要检查自己有没有出离心,就看在生活当中,你最看重的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是财色名食感情,还是出世间的成就。你回光返照看看自己,稍微检测一下就知道了。大部分在家人最需要的可能是感情,如果你生起的是世间的感情,你的出离心就生不起来,感情一旦发生了变化,你的烦恼就随之产生,一点力量都没有。
检查自己的心有没有停留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上。《金刚经》里面讲:“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如果你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生了心,就不是菩萨发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不是菩提心,如果发了菩提心,就不能有所住,不能停留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不能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驻足,所以要从超越现实的心态当中去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发心了。
发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后,可能还是会有误解。比如说,如果不希求自己得到现世福报,结果赚不了钱很穷困,或者生活条件变差了,担心别人会诽谤。这说明你还很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健康的心态并没有建立起来。如果你不在意的话,那你现有的能力就会发挥到最佳状态。你有做生意的能力,你还会照样去做生意;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就会想尽办法使学生学得更好;如果你有才华,你也照样会发挥你的才华。就是说你会把生命的力量发挥出来,而不是把你的生命拘束在那里,而且你知道自己的落脚点,你心里面并不是在执着这些世间法。这就是佛教告诉我们生活在世间的动力。

我们一定要选择好——求福,求慧,求生净土。所谓的“求”,就是动力,用专业的话说就是发心。发了心,我们就会按照心指导的这个方向去努力,所以发心要正确。当然,没有修行经验的人发的心常常是不长远、不坚固、有间断的。比如说今天听法的时候你觉得挺好,发了菩提心,发了一下道心,明天这个道心可能就没有了——你发的是“露水道心”,清晨太阳一出来就没了。人家说,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两年佛到大殿,出家三年佛到天边了,心里已经把佛忘记了。学佛的人也常常是这样。有些人刚接触佛法时,感觉佛法特别好,每天看佛教的书,还经常去寺院,见到师父就要问法;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懒得问了,因为问来问去,自己并没有改善多少。
我们要知道:发出离心和菩提心,不是说今天发了一下就够了,而是要以此作为我们生活的持续动力。在做事情之前,要想到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来听课之前,想到为什么要来听课;去上班之前,想到为什么要去上班。如果我们每天都很清楚自己修行、工作是为了得解脱、证菩提,这就说明我们的动力非常充足。
包括打坐的时候也一样,你要很明确为什么打坐,从而让自己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如果打坐腿很痛,觉得很难熬,你就默念一下《金刚经》中的“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你就知道不应该把这颗心照顾到身体上,不应该把心放在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到的东西上。只要你不把心放在这些上面,你就有可能会把身体忘记掉;如果身体忘记了,红尘影事就全部会被忘记掉,这样,你打坐就慢慢地进入了清净的状态。每次打坐的时候,都要这样调整自己的心态。
作为修行的动力,我们正确的发心非常重要。在生活中,我们要想到能够改善自己,改善他人。在修行上,不要将我们的心停留在看得见的轮回当中。



 上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佛法的生活观下一节: 以持戒作为修行的保障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