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一、修行需要有乐趣
修行的基础有三个:一是目标,二是动力,三就是保障。有了这三个基础以后,在学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生活的乐趣。生活的乐趣这一点很重要,即便你有目标,有动力,有保障了,如果修行后还是愁眉苦脸,这也不是佛所愿意看到的,说明你还没有真正上路。
像有些小孩子,天快黑了,他不想回家,还想在外面玩。母亲要拉他回家,是为了保护他。要回家的这个目标很明确;母亲拉他回家是动力,这是母亲强迫他的;同时母亲又在旁边保护着他,他不会有危险。可是他因为还想在外面玩,所以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哭,哭得很辛苦——有些出家人在修道过程中很辛苦。
大家在修道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很辛苦?我自己的经验是,出家前十年,每天拜佛几乎都要掉眼泪,哭得跟泪人似的。为什么呢?拜下去的时候,总觉得佛很了不起,我离佛的要求差得太远了。有时候拜下去,拜在那里哭半个小时,站起来继续拜,蒲团都哭湿了,但是哭过以后,身心感觉非常清爽。这其实是蛮丢脸的,因为当时我不懂得法,不懂得修行当中的乐趣,所以才会感觉那么艰难!
二、世俗的快乐是有苦之乐
那么修行的乐趣与世俗的乐趣有何不同呢?
常人的乐趣是在追求世俗的欲望上,欲望实现了就会有乐趣,实现不了就没有乐趣。佛陀告诉我们说,不能用你的生命去追求世俗的快乐,因为那些快乐的本质、核心是痛苦。
世俗所有的快乐,它的核心是痛苦。拥有亲情、友情、爱情,乃至财富,所有这一切快乐,因为本质上是无常的,所以得到了也都会慢慢地失去,而得到本身也没有快乐。就像一个人,孤独时觉得有朋友就会快乐,贫穷时觉得有钱就会快乐,自己没有的东西得到了就会快乐;但如果你已经拥有了,再得到也就不会快乐了,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凡夫很容易被这种世间的快乐所欺骗。佛告诉我们,对于世俗的快乐要适可而止,不能用你的整个身心去追求,因为即便求到了也会失去,失去后会更痛苦。

有些人不让孩子受一点苦,小孩子整天生活在蜜罐中,享受父母亲非常温暖、全面的保护,把他宠坏了,这样的小孩子长大后会接受不了这个世界。社会不会给他这么好的保护,社会的人际关系中甚至有时候会互相排挤、你争我夺。我们自己也是如此,如果习惯了某一种快乐的生活,当这种生活变化时,我们的心情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这一切外在的物质和感受带给来的短暂的快乐,我们不能把它们当作真正的快乐。
三、追寻生命中的无苦之乐
1、戒定慧是生命中的无苦之乐
那么真正的乐趣在哪里呢?佛说戒、定、慧是生命中的无苦之乐,而世间的快乐是有苦之乐,快乐后将来感召到的是痛苦。整个佛学就是要你在生活中遵守各种各样的规则,增长自己的稳定,增长自己的智慧。比如说,我们在这间教室里面,如果你遵守教室的规则,那大家就不会互相干扰,你就是快乐的;但如果你不遵守规则,就会产生痛苦。
我们要追求身心的稳定,这就是禅定。心灵的情绪稳定了,是没有痛苦的。不会有哪个人说:“我的情绪太稳定了,我很痛苦!”或者说:“师父,我情绪太稳定了,太有智慧了,我有问题!”凡是有问题的人,都是因为没有智慧,定力不够。
如果你随时都能够去感受一下这种定力,感受一下这种智慧,你就没有问题了。有些人没见到师父的时候问题一大堆,见到师父时就没有问题了。因为一见师父,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看到师父的榜样,就已经提起智慧了。没有见到师父的时候胡思乱想,一见到师父,妄想也不敢打了,问题都没有了。为什么没问题了?因为心稳定下来了。所以在修行中,我们要不停地去感受这种定力和智慧。
2、随时让身心安定下来
有些修道人觉得自己定力不足,问题很多,修行起来很艰难,其实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有错误。有人会认为,如果我有禅定的话,那一定是在定中永远不出来;如果我有智慧的话,一定是永远像太阳一样照耀着。他就认为要是有了智慧,就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其实不是那样的,太阳到了黄昏其实也是要落山的。

我们一定要知道,定,有首楞严大定和有出有入的定的区分。首楞严大定是明心见性后,再也不会混乱了,而有出入的定是随时都可以去感受的——当你的身心稳定下来了,这就是欲界的定;即使你达不到四禅八定,也能感受得到此刻自己的心很安静。
台湾的李耕耘先生提倡的“安详禅”,还有“现代禅”,包括一行禅师提倡的“步行禅”,都是让你安住当下。你说它是四禅八定的初禅、二禅……吗?都不是。就是在欲界,让我们此时此刻的心安静下来,安静了以后我们的心就稳定了;稳定下来就没有烦恼、没有问题了,就会产生法喜。
很多人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打坐一两个小时,可能已经定了半个小时了,剩下半个小时在打妄想,他就干着急,觉得自己妄想特别多,却没有看到自己定下来的样子。其实只要真心修行,无论出家人、居士,随时随处都能让自己感受一下心定下来的感觉。包括煮饭、做菜的时候,都可以让自己的心安下来。我们每天要走很多路,绕佛也是在走路,每步踩过去都能让自己的身心稳定下来。最关键的是,要去感受这种安定,要有一种觉受生起来,让自己体会到乐趣,体会到法喜。
3、感受定的快乐
初步下手处就是去感受稳定的快乐。社会稳定,多快乐啊!如果社会有战争,很多人都会妻离子散、风雨飘摇。现在社会很稳定,我们的环境也比较稳定,那么也让我们这颗心稳定下来,并且随时去感受这种稳定;你一旦稳定下来,戒和慧的力量也会增强。
戒定慧是互动的。有了定共戒和道共戒,方为真正意义的戒;如果我们没有定共戒和道共戒,被迫无奈地去持这条戒,心里会很不情愿。但如果你持这条戒持习惯了,心定下来了,定下来以后才有真正持戒的功德;如果心不稳定,虽然能结一点善缘,可惜并没有持戒的功德。定共戒就是让我们身心很稳定,在戒当中产生了定,又在定当中产生了戒,相得益彰。
在生活中,我们的内心都应该保持稳定,哪怕是上一堂早晚课,大家的心如果能很稳定,这种威仪才是符合佛法戒律的威仪。如果心不定,一边还打着妄想,其实说难听点就是装模作样,装一下而已,那种威仪是持久不了的。所以我们在寺庙里面需要长期的学习,需要有讲法,要是道场没有人讲法,居士就不知道出家是干什么。当然有些人出家发心不正确,就是为了做一点经忏佛事。在商业化的社会里,有些人会动着歪脑筋骗居士的钱,这个问题很严重。比如说烧纸钱,他让你烧得越多越好,这不符合佛法的要求。心不稳定,就会想出很多的歪招,做很多不如法的事。

这一生不管怎么说,我们遇到佛法,乃至出家修行,都应该“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不要让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侵蚀了自己的道心,坚决不可以!就算我们要死,也要死得瞑目,要死在菩提道上,不要死在三恶道上,这很重要!
平常在心上用功,通过戒来保障我们的生活,然后通过定才能让我们感到快乐!释迦佛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叫“寂静乃人生之至乐”,极其宁静的状态是我们生命中最快乐的享受。但是有很多人不习惯这种宁静,喜欢去逛逛街,看看商场,东瞧瞧西看看,这个说说那个讲讲,好像这样的日子很好过,日子一下子就过去了,他不习惯心定下来的那种非常安详的感觉。
作为佛弟子,在修道上,佛陀告诉我们要过有戒律、有稳定心情的生活。修行禅定或者念佛持咒,都是不停地在训练自己。念佛不是念得越多越好,念得多的目的,是为了使你的心慢慢地静下来,你要去感受念佛、念咒以后静下来的感觉。诵经也是,要心无旁骛地专心诵经,诵下来以后心很安静,就容易跟经书里面讲的法相应。
所以,佛法的修行难吗?不难。就是让你此时此刻,心能够安静一下。比如你在路上走的时候,也让自己的心安静一下;在安心当中去生活,去面对一切;到最后,如果功夫用到家了,真是能够“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古人还有更高的境界,就算是把脑袋砍掉,也就像风吹落草帽一样,这样的定力是需要通过慢慢积累的。
你如果不去感受这种稳定的感觉,就会去追求散乱的生活。其实凡夫颠倒就颠倒在这个地方,每个人都说“我要禅定,我想稳定”,却又不习惯这种安静,天天东找西找、东跑西跑。学习佛法也是这样,到了一个道场又想跑到另一个道场,东跑西跑,跑到最后,他也不知道要跑到哪里去。其实你向外找,永远都找不到。
对于修行的方法也是这样,今天让你念佛,念几天,你心里就开始想:“哎呀,我修密宗是不是会好一点?那个加持力是不是大一点?他是不是在修什么忏法?哎哟!我业障重,也应该忏悔忏悔,可能会好一点。”他就不知道念佛当下就是最好的了,因为他没有去感受念佛时的那种平静。忏悔的人呢,他求忏悔求了半天,听说念什么咒可以消很多业障,就赶紧去求密宗的师父了,要去求一个消业障咒,念着念着,念了半天,发现自己还是很烦恼,又求一个别的咒……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修行的原则,不懂得其实不管遇到哪个法门,只要此刻的心马上安下来,就是如法的。

能不能如法地用功,要看你此刻的心能否安下来。如果以这种安下来的感觉去念佛,你越念越会觉得念佛是可以安定的。这个定要有质量,不是说今天能念佛两个小时,功夫就比昨天念一个小时好,不一定,而是看你能不能定两个小时。你一开始定下来没多大感觉,后来就会越来越感觉到定下来以后是多么安详。而且不但念佛的时候定下来,念佛之外的生活中也安详平稳。比如说你念了一个小时佛定下来了,念完后去工作、扫地,就发现扫地的时候也是很安定的,那么你念佛的功夫就真的进步了。
4、佛法修行的次第
真修行的人,绝对不是为了要求得某一个法、某一个次第。次第是有的,但是真正的次第不是学几句法语、几个法本这种外在的次第,而是你心灵的次第。
我们常常讲,所谓修行的次第,有些是“法有次第,人有次第”,有些是“法有次第,人无次第”,有些是“法无次第,人有次第”,有些是“法无次第,人也无次第”。
在大乘佛法里面,有的是“法有次第,人有次第”。天台宗讲的法分五十二个位次和藏通别圆四教,每一个步骤修什么法,都罗列出来了,然后你修这个法,证得这个境界的时候,你的内心是怎么变化的,它也告诉你了,这就是“法有次第,人也有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它是“法有次第,人无次第”。它告诉你修道前的基础、要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然后下士道怎么修,中士道怎么修,上士道怎么修,它把法讲得非常清晰。但是,达到下士道的标准,你的心态、你的智慧程度、你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什么样的,法并没有告诉你,没有详细的解释。上士道讲止观的方法,止观达到以后破无明,那种洒脱自如的境界也没有告诉你。《广论》里面是“法有次第,人无次第”,如果真的按法去学,去修行,那么一步一步也会跟着法的次第修上去。
净土法门则是“法无次第,人有次第”。学习净土法门,出家或者学佛皈依的那天开始,师父告诉你:“你要多念佛,要求生西方!”怎么念呢?内心信愿恳切,一句阿弥陀佛!好了,你到死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念头。净宗的祖师还告诉我们“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这个题目不要换,没有次第,一句到底。但是人有次第,就是前面讲过的,一开始念佛可能体会不了法喜,后来慢慢地念着念着,就开始有法喜了,这就是人有次第。而且念佛功夫的深和浅是截然不同的。净土是通过九品莲花来勘定、印证人的次第,就是看你念佛念到什么程度,你就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几品几生。比如说,如果念佛功夫深,开悟证道了,那就是上品往生;如果有禅定,见道了,却没有证得,可以中品往生;如果没见道,有一些禅定,或者是散乱的定,不是真正的灭尽定,只是欲界的定,就下品往生。因为达到欲界定的程度,最少的是一念或者十念,这十念当中你要专心,叫“一心”,这就是定。所以,很微细的定也可以往生。这就是“人有次第,法无次第”。

禅宗是“法无次第,人也无次第”,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下到位,别的不讲,不跟你啰嗦那么多。这个法门是针对上根利智的人,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
佛法的核心是我们生命的实践,这种修行的次第是需要你去实践感受才会产生法喜的。我们一定要了解:佛法所讲的任何一种修行的方法,修行后感觉有法喜了,这才跟法相应;如果没有法喜,就说明跟法还没有相应。要从定当中不停地去感受,哪怕是一个妄想,让妄想停下来,你定一下再去修法,任何法门都离不开这一点。
5、感受智慧的快乐
智慧,是佛法的核心,所以非常重要。我们要不停地学习,听经闻法,增长智慧。
如果佛不告诉我们觉悟的方法,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讲法,那世间就没有了眼睛,所以佛入灭叫“人天眼灭”,人天的眼睛失去了。佛法就是我们的眼睛,因为有了佛法,我们才看清了生命的方向;当你看清生命的方向时,这种快乐是超越一切的。我们要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心态,了解自己的生命,了解这个世界,不断地感受智慧带给我们的喜悦。
没有学佛的时候,你可能跟大家观念都是一样的。学佛了以后,你的价值观念有所改变了,对痛苦和烦恼的根源有所了知了,知道有因果,了解了有前因必有后果,那么不但自己的烦恼可以减少,而且当别人在遇到烦恼的时候,你也可以帮助他解决。
大家都有这个本事,只要听过法,你就可以帮别人去解决他们生活中的烦恼。他们一有烦恼,你就会用智慧去帮助他们。但是如果学得不够,智慧就少,所以要不断地闻思修——听闻以后要思维,思维以后要如理地去安住,安住以后有了定力,智慧慢慢地就会打开,就法喜充满了。
这种法喜的快乐,是没有副作用的,它是无苦之乐!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去感受这种无苦之乐。这种乐也不是只有解脱以后才能感受得到的。听法的时候,我们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就会很开心;另外,如果能够安住五分钟,或者即便只有两分钟,那我们在这两分钟当中就能感受到稳定的快乐。我们要不断地去感受这种稳定和智慧带来的快乐。在佛陀的正法中,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只要走上了学佛之路,能令我们获得真正的快乐的定和慧这两样,我们要随时都要记住。

希望大家以后在学法的过程中,要以定和慧作为判别是不是正法、有没有修行的标准,以定和慧来要求和衡量自己。不要跟别人比,不要跟后人比,也不要跟古人比,就跟自己比:看自己的定力有没有增长,看自己的智慧以及对世界、对自己的人生和对法的了解有没有增长;如果有增长,那我们就有乐趣!最后祝愿大家具足无量的智慧、无尽的定力,定慧等持,最后圆成佛果!



 上一节: 以持戒作为修行的保障佛法的生活观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