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真正用功修行应该怎么修?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

金刚妙慧的眼光,般若眼光,能扫荡一切妄念执情,不论是第六识、第七识还是第八识,把心、意、识全部扫断。金刚王宝剑就像吹毛剑一样所向无敌,无坚不摧,世间一切善恶业果,所有的执着,无始劫来所有轮回的恶业,哪怕是地狱恶业,用金刚般若剑都能完全扫荡干净。

1.金刚般若剑

金刚妙慧眼光就是知见力,“顿入无生知见力”。我们在知见上,在观念上能不能扫荡一切?如果不能扫荡的话,你内心总是拖泥带水,婆婆妈妈,在那里不死不活,修行进也进不了,退也退不了。要在知见彻底到位的状态下去做功夫,做功夫就是把知见提起来,一提起来,你就感觉已经到位了,实际上还是要慢慢消除习气。如果你想到要对治习气,想着在那里修点四禅八定,用一点什么心理学暗示一下,让自己高兴高兴,反而会增长你很多习气毛病。就像练气功,练到气脉通了,很舒服了,那没有用,只是增长了你另外的轮回习气而已,你会更贪着这个身体。

真正的禅宗,是“大丈夫,秉慧剑”,般若智慧的宝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金刚就是无坚不摧,比喻般若。柔软的是金,刚强的是钢,金和钢,最柔软和最刚强放在一起,它能无坚不摧。柔软是以慈悲心对一切法、一切人,骂你、打你、说你,你都心甘情愿地承受它,这叫柔软;刚强就是一切万法在你心中了无痕迹,只要有一根毫毛粘在你身上,这个剑一过去,马上也吹干净了。所以世间一切,哪怕是五逆十恶的重罪,你在内心中观察自己,心、意、识这三者了断之后,都在你心中被扫除得干干净净。

禅宗的忏悔很厉害,你在内心全面观察自己,根据自己的起心动念来忏悔,一旦了断心意识之后,无量劫极大的重罪,都能当下消融。所以天台宗说,我们如果犯罪、犯戒了,按戒律说,不通忏悔要堕三恶道的,比如说犯了四根本戒,三恶道的门肯定已经给你打开了,你要到那个地方去了,唯一的办法,就是你证悟实相。

实相忏悔叫“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就是说只有你心亡罪才灭,心、意、识这三者一刀下去,你的内心从此再也没有任何污垢和尘埃,这样就不需要再去受恶道的苦报。如果过去种了因,以后到恶道去度众生,那是完全可以的。

所以金刚叫无坚不摧,以柔软的慈悲和刚强的智慧所向无敌。前面讲“般若锋兮金刚焰”,焰就是大火炬,叫作“般若如大火炬,四边皆不可着”。《大智度论》里说,大般若智慧像劫火洞烧,大火烧起来,四边都不能碰,碰就烧死你。就是说当你有了大般若智慧,所有的人事执着,一到般若这里,都变得烟消云散。大家如果有信心观察自心,你心中如果曾经有烦恼、有执着、有顾虑、有仇恨,把心意识一刀两断之后,你看看自己的心态,世间一切万法到你身边,不管它是生灭也好,善恶也好,对立也好,仇恨也好,到了你边上自然就消失于不生不灭。

2.摧伏外道天魔

“非但空摧外道心”,般若锋金刚焰就能摧毁外道的心。这里面的“外道”是指无想定和顽空。有些外道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其实他背后还暗示自己“我现在什么都不想了”,就是掩耳盗铃,把自己耳朵蒙起来,然后偷人家的铃铛,以为别人听不到。他把自己的妄想停留在那里,以为不想就不痛苦了,以为不想就不需要尝受恶业的果报了。其实他什么都不想是靠自己的毅力坚持的,坚持一段时间坚持不住,毅力丧失了,还是善恶业果现前,该痛苦的还是照样痛苦,该烦恼的照样烦恼。

还有一种就是顽空。在道理上明白了,听师父说缘起性空,于是脑袋一想,什么都空的,就觉得自己不执着了,其实他恰恰就执着那个空,这样的人其实很危险。有很多人学禅宗容易执着这个空,他认为禅宗讲空性、无所得的时候,跟世间的善法因缘、布施持戒这些有形善行是对立的。所以别人在那里烧香、拜佛,做善事的时候,他就觉得别人在执着修行,其实他不知道自己才是执着那个顽空,抓住不放。很多知识分子,没有经过修行人的指导,读了几本书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了,脾气牛得要命,以为天下只有我能看懂,遇到境界一点都抵不过去,因为他没有进入正道。

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你起心动念说这个人执着了,其实你已经执着了。了断心意识的心,比了断那个意还要难一点。小乘证得空性,或者禅宗破了本参,认识到真如本体之后,真如能随缘起用这部分他还不了解,所以二乘人证入涅槃会从有入空,执偏空为涅槃。

大乘禅法要见到佛性,起一切万德庄严的妙用,相对于二乘人证得的涅槃空,有时候也把它叫成外道。所以我们佛法里面的外道,不是说宗教信仰的外道,是指你的心在法外,或者说心外求法。你不明白这个法,在心外求法,你就是外道。世间凡夫当然都是在心外求法,就是说不在道上,在道外面就是外道。大乘人要见到佛性,二乘人只见涅槃,没有见到佛性。所以大乘菩萨都说二乘偏空,没有在中道之内,他只是在解脱道,没有在菩提道上,就是还在菩提道之外。

大乘境界要在见地上把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的染污分全部扫除了。二乘人把六识、七识扫除了,没有扫除第八识。他看见第八识了,但他内心只明白空性。在大乘佛法看来,连解脱道的圣人、罗汉都算外道,何况我们凡夫更加是外道了,要把这个外道心摧毁掉。

“早曾落却天魔胆”,天魔是指大梵天王或者六欲天王,这些都属于天魔。六欲天的天王,他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作为目的,虽然很清净快乐,没有世间恶的、杀盗淫妄这些,但实际上他是以见到众生的喜怒哀乐为乐。看别人高兴他高兴,看别人痛苦他也痛苦,这就是天魔。大家如果喜欢看电视,你就要小心了,电视剧放的都是喜怒哀乐,别人高兴你也高兴,别人哭你也哭,这是魔王的杰作。

“大丈夫,秉慧剑”,把心意识全部了断之后,不但要摧毁外道的心,也要剿落天魔的胆。真正舍却心意识之后,你再来看电视,再来看人世间就不会随境流转,不会被境所驱使,外道、天魔就拿你没办法了。特别是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些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境界,有些是幻觉,有些还有点真实受用。比如说坐在那里,突然看到几百里以外的人在做事,你以为自己得天眼通了,一高兴,可能鬼就附到你身上,这个鬼就指挥你了。

鬼附体也是有的,我有一个师兄,三十多岁,他在三圣殿楼上坐着,我师父在大殿里面跟别人讲话他都听到了,跑下去跟师父说:师父,刚才有一个什么人过来,你跟他讲了什么。我师父说:你怎么知道的?他笑笑,自己很高兴,心里面觉得“我有本事,你看你讲什么我都知道”。他也知道自己是魔,说这个不是他的本事,是有个人在耳朵边告诉他,他就知道了。当然他没有佛学知识,当时也是三十多岁出家,也没有看过几本书,然后就执着这个境界了。他生了糖尿病,医生叫他不要喝可乐,可乐糖分很高,他说耳朵里面那个声音说要喝,他就买好几大瓶回来喝。他才三十多岁就死了,很可惜,我觉得他肯定不知道自己也做鬼去了。着魔了,自己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身心。

所以修行的过程中,如果你不能在自己的心意识上面用功,追逐外界的六尘境界,好像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然后觉得自己功夫好,本事比别人强了,一看全在是非分别当中,你的心就不得坦然自在,就没有办法“空摧外道心”,也没有办法“落却天魔胆”。

好在大家都是大乘佛子,在修学佛法之初就发了菩提心,要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内心明白了一切法无所得无我的这个空,就会接着去利益众生,不会停留在这个空里面。这是我们比较幸运的地方,比较容易摧毁自己的外道心。

真正摧毁要秉大丈夫的慧剑。什么是大丈夫?就是顶天立地,有出格的见地、超拔的意志、扎实的功夫,这才是大丈夫。如果你没有出格的见地,见到的都是人我是非,婆婆妈妈,男女老少,卿卿我我,最多算是个小女人。大丈夫就是要把眼光看到三界之外,不能只看到根尘相对的声色犬马之间,你不能局限在眼前这一点点短浅的眼光当中,要把眼光放得非常高远。

永嘉大师说“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这就是大丈夫,有出格见地,同时也有超拔的意志,只要秉持智慧的宝剑,不需要向外去驰求,不用求任何人,只需要自己了断心意识,这是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3.慈悲护十方

“震法雷,击法鼓”,比喻讲法像闪电雷鸣一样,一打雷天下人都知道,法鼓击起来,天下人都能听到。为什么把讲法比喻成击鼓?寺庙里面有暮鼓晨钟,鼓是代表精进用功,叫击鼓进军,鸣金收兵。“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你一听到钟的声音,就把自己的心收摄回来,不再向外驰求,消灭自己三恶道的念头;听到打鼓的声音,就赶紧起来往前冲,要精进修行,不要懈怠。所以“震法雷,击法鼓”,就是自己依法用功,以法去利益众生。

禅宗祖师实际上都是非常精进,用功修行的,他们随时随处都在用功修行。所谓真用功者,念念都不放过,每一个念头生起来了,都能当下了却心意识,那你就是真正在用功了。“震法雷,击法鼓”,就是随时随处都在提起观照。不但要在自己的内心精进修行,还要把大乘禅法、明心见性的法门,向一切众生去推广,这也是精进用功的一个部分。

“布慈云兮洒甘露。”“布慈云”就是所有的大乘禅师不仅要自己证悟无我、无人、无世界的境界,还要用一切法利益众生,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为他看到了一切众生都是因为心意识而产生的烦恼,只要能够在心地当中净化自己,了断我执烦恼,每个人都可以就路还家。大乘菩萨一旦解脱了烦恼之苦,生命剩下来的意义就是帮助一切众生,都能解脱生死之苦。

慈悲像云一样,要遍布整个天空,对一切众生无偏无袒。我们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对所有众生,不仅是人类,就是对畜生、虫子、苍蝇都有慈悲心。哪怕蚊子叮我,我们也不去伤害它,甚至还给它发愿:“你叮了我的血以后,就早证菩提。”你发了这个愿以后,它对你的态度就不一样了,这个蚊子说不定就不咬你了。

昨天我在海南三亚讲课,有一个学员给我讲,他说上一次在西园寺禅修的时候,房间里面住十几个人,晚上都被蚊子叮得受不了,大家第二天赶紧卷铺盖走了,剩下他一个人。他想:“剩一个人会不会被叮死了,那么多人都受不了。”但他转念一想,“不会的,我一个人留在这里,就是要考验一下自己,看有没有这个定力”,结果那天晚上一个蚊子都没叮他。他说:“这些蚊子真慈悲,比我们人还慈悲。”我们外在的环境,实际上也在随心变化。

大乘菩萨修行的时候,是慈悲普覆十方世界。所有众生都需要甘露法雨,所以我们要发这样的愿,“如果我们有能力,要把佛法遍布在一切众生当中”,不只是人类需要佛法,六道乃至九法界的一切众生都需要佛法,这叫“布慈云”。

布了慈云,你要是没有本事,甘露还是洒不下来。我们凡夫发的菩提心,想度一切众生,你想归想,做还是做不起来。一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我们就自己先冲上去,不管别人了,这个时候我们凡夫还带着强烈的我执。

当你能够秉持慧剑,把心意识全了断之后,这个时候,只要慈云一布过去,甘露自然就会洒下去。就像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观世音菩萨,乃至这些祖师大德,当我们的心想到他们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接受他们的甘露滋润,他们一直在那里,像慈云一样布覆着我们,关心爱护着我们。但如果我们不打开这个开关,还是接受不了他的甘露雨泽。

“布慈云,洒甘露”是指内在的修证到了一定程度,烦恼断尽了,自然而然会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4.智慧普度,众生醒悟

“龙象蹴踏润无边。”龙代表智慧,就是灵活多变,变化多端;象代表实践,大象每走一步路,都是脚踏实地。真正了断心意识,放下我见的人,在整个生命路上,去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漂浮不定,犹豫不决,就像大象一样,脚踩下去不会空走,不会说空话。真明白的人,绝对不会去做毫无意义的事情,每做一件事情都是在利益无边的众生。

龙灵活多变,比喻用智慧来对待人生,象是脚踏实地。从智慧角度来说,大象是代表实智,龙是代表权智。实智就是实话实说,直接告诉你怎么契入诸法实相,该怎么修行;权智就是先告诉你一些方便善巧。比如说一个人生病了,身体很差,如果你让他断除我执,他说我痛死了,断除什么我执呀,他断不掉,怎么办呢?你就先找个医生给他看病,他病好了,就听你的了。前期告诉他的是“先以欲钩牵”,这些都叫做权智,权巧方便,方便背后还有真实目的,就是让一切众生都能断除烦恼,这叫“润无边”,就是每一步踏下去都很实在,润泽无边的众生。

润泽无边众生的结果就是“三乘五性皆醒悟”。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就是自己已经得到解脱,而菩萨乘不但自己解脱,还能够利益他人,以菩提心去实践佛法。这些解脱道上的圣人和在菩提道上走的菩萨,他们体会到了般若智慧,都能够醒悟,不会迷执在自己的境界当中。

很多人学佛力度不够,用功不精进,或者干脆就不去听法,也不相信,实际上他是抓住自己的感觉不放,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迷失得太深,像睡着了醒不过来一样。二乘人执着自己的涅槃,觉得涅槃不生不灭,没有任何伤害,井水不犯河水,我没有生死,你们也不需要我度。他就停留在那里,但是每个众生的生命中有无量的慈悲和万德庄严,他还不知道,所以二乘罗汉也算是迷失的,迷失在解脱的世界里。我们凡夫基本上迷失在贪嗔痴烦恼里,迷失在自我执着当中。大乘菩萨迷失在上有佛道可求,下有众生可度,在那里忙得不亦乐乎,还迷失在忙忙碌碌的世界里。所以永嘉大师人称“永嘉古佛”也有道理,因为他讲法起点非常高,三乘都要醒悟,如果有佛可成,有众生可度还不行,还是要把你的心意识全部了断。

“五性”就是唯识宗讲的五种根性:菩萨种性、解脱道的二乘种性、不定种性、一阐提种性、成佛的种性。不定种性最好,就是我们接触到什么就做什么,大部分人可能都是不定种性。不定种性成佛的机会最多;菩萨种性有时候也很麻烦,他发了菩提心,就是要做菩萨,其他什么都不做,也不要成佛了,有些人就是执着;一阐提种性只有下地狱的份儿,就是在我们这个世界可以思维的范围内,他们是没办法成佛的。

但是禅宗永嘉大师说,“五性皆醒悟”,包括一阐提都能觉悟。天台宗就讲,一阐提也能成佛。《涅槃经》也讲一阐提可以成佛。甚至五逆十恶,如果因缘成熟,“了即业障本来空”,也可以成佛。

我们首先要树立一种观念,就是了断心意识,所向无敌。九法界的一切众生都能够醒悟到自心圆满清净,本来无欠无缺。既不偏在空,也不偏在有,既不偏在世间,也不偏在出世间,这样你的生命就非常圆满。有了这样圆满的见地,你安住在这个见地用功,在所有时间中都会有最快速度的进步。

如果你没有这个知见作为指导,虽然自己受苦很多,但是进步不大。有个人不太明白法理,但是他坚持打坐,打坐时腿痛得受不了,还要坚持,一定要到四个小时,受不了就用脑袋撞墙,结果脑袋后面撞出一个窟窿。我还看见过那个窟窿,想想还是有点心疼,他受了那么多苦,还随着自己的毅力,都不知道应该了断心意识。“无益苦行当远离”,没有意义的苦行,修到最后使你的执着更加严重,反而不得受用。

所以大乘禅法首要在见地,见地一打开就是,带着智慧的眼睛来生活,生活处处都是智慧。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