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七点,就是灵觉妙圆通。这个灵觉就是觉性灵敏不可思议。
《证道歌》里说: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圆成八万门,剎那灭却三祇劫。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1.清净无杂,醍醐常纳
“雪山肥腻更无杂。”雪山是在《涅槃经》里面提到的,说释迦佛讲法就像雪山大白牛,雪山上的白牛,从生下来一直在雪山上生活,没有经历过世间的污染,没有吃过山脚下污染的杂草,雪山上所有的草都是干净没有污染的,所以它产出的是天然纯牛奶,不是我们现在的三聚氰胺牛奶。用这个比喻佛所修的法门就是解脱、菩提之道,修学这个法门之后,产生的智慧就是纯净无杂、不染红尘的智慧。
我们世间人也有智慧、慈悲、知识,但往往会成为世智辩聪、自以为是。有知识的人可能会恃才傲物,学多了以后,反会沾惹上一身文人的习气,自己烦恼又多,还愤世嫉俗,内心不能真正地解脱。
经中用雪山大白牛来比喻佛的智慧,“雪山肥腻更无杂”就是指佛所说的教法,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是从佛的智慧海中流露出来的。
“纯出醍醐我常纳”,《涅槃经》所讲的是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这五味相生次第。释迦佛通过自己修学解脱道和菩提道最后圆满成佛之后,感悟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每个众生都有佛性。
佛成道后,直接流露出来的是最高法门,就是没有杂质的纯牛奶,佛讲的“纯牛奶”就是《华严经》,这就是从牛出乳。如果身强力壮的人喝,就能直接吸收营养,但是刚生下来的小孩喝了以后会吸收不了,拉肚子,就要把乳制作成奶酪,小孩子吃了就没问题了。这是指二乘人,还没有发菩提心,已经知道世间的轮回痛苦,对他们来说解决痛苦是第一要务。如果告诉他,你的痛苦就是佛性,他接受不了,所以要先告诉他怎么解决痛苦。奶酪实际上是加水和其他配料做的,没有纯粹牛奶的那种最高营养,不究竟,佛还要继续调教。
接下来就是把奶酪做成酥,就是生酥,生酥比奶酪要稍微好一点,但是里面还有其他材料,所以生酥是代表方等典籍,比如说《弥陀经》、《地藏经》、《圆觉经》等,许多大乘方等典籍都在教我们回小向大,不能只求自度。接受了方等典籍,我们就对大乘的修学利他、发菩提心很有冲劲,但又产生了副作用,太着相于度众生了。这时候遇到事情,比如说有些众生不好度,就又开始烦恼了,怎么办?常悲啼菩萨一想到众生那么苦,又很难度化,就天天在那里哭,有众生可度的心态太严重了。
所以生酥营养还是不够,再继续提炼为熟酥。熟酥就是般若法门,就是一切法皆不可得,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以《金刚经》为核心,所有大乘般若体系的经典,都告诉我们,利他的前提是“无有一众生可度,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的内在是无我,外在的众生也是无我,以无我之心度无我之众生,其实就是如水洗水,两不相干。彼此之间人我是非全然不再,这就是为什么禅宗曲高和寡,它就是在一切法不可得的地方下手。
首先从牛奶到奶酪的阶段是明白人无我,明白我们内在本质的无我;而到了生酥和熟酥的阶段,就要明白一切法无我,不但个人的生命无我,就是所看到的山河大地,乃至一切众生、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一个永恒的东西在。所以度众生时,在你的内心中是无有一众生可度,你就不会着急说“我这个事情怎么还没有做成,那个事情怎么样了”,就不会为有相的事情而烦恼,这是熟酥的阶段。
最后佛要给提炼到无上醍醐,从熟酥再出醍醐,那就是法华涅槃。佛在法华涅槃会上,又重新回过头来把《华严经》所讲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本具如来佛性告诉我们,这时候我们就能理解了。如果一开始告诉你,你就是佛,大部分人都受不了。通过修行,明白人无我,明白了菩提心的重要性,在利他的过程中又明白了,自他都是无我,这个时候佛再告诉你你就是佛,佛跟你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心里就非常开心,“原来我已经真正明白佛的道理了”,这就是醍醐。
“雪山肥腻更无杂”就是告诉我们法华会上一佛乘的思想。佛在《法华经》里面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么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是要让众生明白佛所看到的世界。我们现在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但有时是“狗眼看人低”,用狗眼看世界,看什么都比自己低,有时用牛眼看世界,看什么都很高大的,所以狗很凶,牛很善良。我们眼睛的度数也不一样,如果加一些善良进去,你就是慈眉善目;如果带一些恶业进去,你就是眼露凶光。虽然组成眼睛的材料一样,但它背后贯穿的思想完全不同。
佛在法华会上,全盘透露了证悟的秘密以后,还做了一个最后的授记,就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听到过佛法的人,哪怕只听一句,哪怕举一下手,点一下头,就能成佛了。我们在内心的悟境上,要彻底明白心性的圆妙不可思议,才能知道是我们能举手、能点头的这个性能,这是我们的佛性。并不是说,你这么举一下手,然后再不修行了,以后就自然能成佛了。
《法华经》直指我们的是:“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在寺庙里面,以散乱的心,东想西想,念一句阿弥陀佛,能念佛的那个性能就是佛性,与佛无二无别。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大家能听,我能讲;如果佛在这里,佛也只是讲,我们也只是听。如果佛在这里要度我,我讲给他听,佛也像你们这样就坐在这里听,他也不会有别的表现,他的手机应该不会响起来。我们生命中任何一种表现,背后都有贯穿始终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我们的觉性。
法华会上佛讲的是无上醍醐,最后涅槃会上,佛又在扶律谈常,就是告诉末法时期的弟子,一定要先尊重戒律,然后再谈一切法都是妙用,就万无一失。如果你不尊重戒律,认为“我吃喝玩乐都是佛法,就像济公一样了”,那你就直接下地狱去了。因为你内在的定力、智慧,达不到那种高度。所以说末法弟子必须要先持戒,把保险带系好了,在戒律的范围之内,你爱怎么跳就怎么跳,跳下去也很自在。
五时八教阐释了佛陀一代时教的深浅次第,永嘉大师早年学习天台宗,天台宗的思想就在这里表现出来了。
“雪山肥腻更无杂”就是纯然一味,没有任何杂味,所谓开权显实、汇三归一。本来雪山的大白牛只要把牛奶产出来就好了,大家吸收了它的营养就可以成就,可是我们的根器不够,接受不了纯牛奶,就需要由一佛乘来分别说三乘。一佛乘就是成佛,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理解不了一佛乘:“我是凡夫,怎么就是佛啊?”那就告诉你“把烦恼去除了,你就离佛近一点了”,烦恼去除了,就是解脱道的声闻乘。自己解脱了,要不要去度众生?你说“度众生那么累,我怎么办呢?”你如果没有烦恼,度众生就不累了,那就随缘度一点吧,这就是缘觉乘。自己没有烦恼了,众生在那里受那么多苦,你不忍心,就去度一切众生,这就是大乘。
所以先从一佛乘的道理当中,分开三乘来说,这样我们就有台阶可以上,有方向可以明。当你悟到了三乘教理以后,最后再把谜底揭开告诉你,这三乘其实就是一乘,一乘就具足三乘的内涵。只是每个人在觉悟路上的阶段不一样,所以侧重点不同。大根利智之人,直截了当观察自己的心性,如果没有过去的习气毛病,当下就能够契入最高的佛理。这就是三乘正法的汇三归一,开权显实。
用权巧方便把一佛乘展开以后,再显示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佛所悟到的最究竟的真理,也是我们佛弟子所要证得的最高境界。“纯出醍醐我常纳”,就是最高的境界——醍醐味,出来了以后我们要接纳,接受佛所产生的这种无上醍醐。一佛乘的思想也叫一佛性,每个众生都有佛性,这个佛性无二无别,就是一真法界,只有这一个是最真实的。所以《法华经》里面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就是说只有一乘法是真实的,没有二乘,也没有三乘,所有次第最终都回归于这一佛乘。
2.诸法实相,圆明无碍
观察到佛性以后,永嘉大师跟我们讲“一性圆通一切性”,一切性就是无量,无量的性当中都不离我们当下的这一念觉性,所以一性就是圆满而通达的佛性。“一法遍含一切法”,这一法就是《法华经》所讲的诸法实相,如果能明白实相之法,那么一切枝末的法,自然都能够包含在里面了。“一月普现一切水”,是比喻一个月亮在天上,它普遍地映现在一切水当中。“一切水月一月摄”,就是说影现在水中的月亮很多,但实际上月亮只有一个。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个身心,有个世界,自然而然就有这种观念。凡夫的心都有比较自私的一点,这一点心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已经习以为常。可是《楞严经》有个比喻说,如果两个人在海边走路,你看见了月亮,对方也看见了,你往东走的时候,觉得天上的月亮跟着你走;他往西走,觉得月亮也跟着他往西走。实际上月亮是一个,可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拥有那个月亮,就像是水中的月亮。所以李白有首诗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现代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但今天的月亮曾经照过古代的人。
这是比喻,我们的觉性实际上只有一个,就是一真法界,没有两个。你生活当中的妻儿子女、父母兄弟、朋友等,呈现在你的生命中,事实上都是你的月影,你自己的心才是天上唯一的月亮。实际上,我们现在身边各种各样的人,无论是非好坏,在我们的真性中,他们只是像月亮的影子一样普现出来。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事实上只是我们心镜中的影子。
有一句话讲:“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看佛都是众生。”你内心有烦恼的时候,你看谁都烦;如果你内心很自在、很开心的话,你看着谁都觉得很开心。原因在哪里?事物没有变,只是你明白的道理不一样,你内心的境界不同,你的世界也就自然会改变。
我们现在如果能够回光返照,看看自己的生活,如果我们对任何人有任何的抱怨,其实那个抱怨不在别人而在你,因为你内心有抱怨的标准,有抱怨的习气;如果你内心有焦虑,你说谁对我不好,这个事情怎么样,其实是因为你有一颗着急的心,你才去感受周围的不好,觉得别人好像真的很坏一样,事实上没有坏人。
在你的世界里面所呈现出来的任何一种状况,它的根源都是在你这里,你就是那个唯一的月亮,而外在的这一切都是水里面的那些月影,“一切水月一月摄”,修行就是要摄别归总。世间千差万别的相,是由你的眼睛去看见的,你是要把所有相全部改过来,满足自己的意呢,还是改变你的眼睛?你要是改变了你的眼睛、你的观念和角度,你就会发现它们都不一样了。
我们凡夫最明显的特点是:看到好事,容易生贪心;看到坏事,就生嗔心,就生气。可是菩萨看到好事,就生智慧;碰到了坏事,就生慈悲。一个是贪欲、嗔恨,一个是慈悲、智慧,这两种生命只是角度不同,本质上并没有差异。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佛所讲的,生命的智慧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心性本觉当中。我们的灵觉本来就是圆妙而通达,“圆通”就是非常圆满,没有任何缺陷,非常通达,心本身没有障碍。
3.法身周遍,心地具足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这句话有点难解,就是佛的法身怎么还有来去?我怎么会跟如来合呢?如果理解不好,就会跟外道的理解一样。
道家讲的天人合一是它修行的最高境界,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则,当你的生命运行到跟自然规则完全合一的时候,你就是最完美、最健康的,你就长生不老了。在道理上是可以这样,比如说你的身体,如果完全按照新陈代谢的规律,需要什么就给它添加什么,肮脏了就给它清洗干净,那你可能真可以长生不老了。但是你背后贯穿的贪嗔痴、垃圾堆起来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它,你这个机器早晚要出问题,所以有些烦恼重的人就短命了。如果完全符合自然规律,道家就认为人跟天合一了,天就是自然,这个境界在六道中,特别是在我们人间,确实是最高的境界。
天道的道理就是两个:第一个,天是高的,是清明的,你的脑子要保持清醒的状态;第二个,天道是有因果规律的,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如果遇到烦恼,知道烦恼的根源在哪里,把那个根掐掉了,烦恼的业就不再滋长;如果你得到快乐幸福了,你也知道快乐幸福的根在哪里,自己播什么种,得什么果,这就是天道。
一个人如果能够跟天道融合,他的福报和人间智慧,将会源源不断,而且内心绝对不会生起烦恼。因为从色界天开始的天人都没有嗔恨,最多是禅定不够深的时候,还有一点烦恼,但那个烦恼对我们来说简直就不叫烦恼了。所以天人非常自在,但他坚持不了多久,因为他还没有完全了解宇宙的大规律,就认为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了。
印度教认为修行到最高的境界叫梵我一如。梵也是指天,就是梵天,也是指大自在天。梵就是清净,所以天很空灵,地就是污浊。如果你内心跟贪嗔痴烦恼联系在一起了,你就迷茫,所到之处会受尽坎坷、苦楚,遭种种恶业烦恼之苦,会困扰在自己心灵的坎坷当中。如果你能够跟梵合一,内心完全跟清净合一,跟梵天合一了,你就得道了,得到的是天道。所以印度教就是追求梵我一如,解脱了人世间的种种烦忧。
天人合一、梵我一如这两种都要有个正面相合,就像两只手一合掌,两个就变成了一个。天是自然的规律在那里,我现在在这里,我跟它相符合了,就解脱了。就像我们的人造卫星要发射到太空的轨道里面去一样,但是你发射进去了,它是不是永远都在那里?不可能的,时间到了它还是要回来的。也就是说,升到天上去,其实在那里的时间也不久远,这是佛陀观察到的结果。
“诸佛法身入我性”,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无所不在。世间的一切万法只要有东西存在,就有它的性能,哪怕你一口痰吐出去,都有痰的性能,其他的任何一个灰尘,都是如此。一切万事万物都有它的性能。佛所悟到的性能,叫佛性,也叫清净法身。佛正因为看到万事万物都有清净法身,才讲“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真正众生平等的观念,都是从佛所悟到的觉性而来,所以佛的法身,也就是我们的法身。佛悟到了这个法身,而我们迷失了这个法身。
我们礼佛三拜以后,问讯时还要举一个手印,这个手印就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的毗卢印,要举到齐眉。这个表法就是“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佛的法身跟我的完全平等不二,所以举到眉毛齐,然后再合掌放下来。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无所不在,我的自性跟佛的法身是同一个。可是佛开悟了,我们怎么还没开悟?还在继续轮回,因为我们迷失了法身和自己的本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盏灯,这盏灯的光照过来,那盏灯的光照过来,都照到我这里,这些灯光是重合没有痕迹的。我们现在开始听法、修行、努力,就开始理解佛的法身,“诸佛法身入我性”,就是佛的智慧光明开始慢慢地照耀在我们的身心当中。
我们开始修行以后,发现自己的内心原本就无所得,发现自己的心性自在无碍、无我、空灵,这些慢慢地跟我们所学的佛法道理完全融为一体,就是“我性同共如来合”,在修学上是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两盏灯光是彼此不相上下,不能说那盏灯的光强一点,这盏灯的光弱一点,那盏灯光占的空间多一点,都不占空间。
上次我们做过一个实验,就是问大家这个房间有多大,你们用心去衡量,我一问,你们就量好了,没有一点障碍,不是说我量的时候,你就量不了。这就是觉性的灯光,光光互照,我们一百个人量这个房间也没有障碍,大家都知道这个房间有多大,这就是我们心性本具的道理。
所以“我性”跟“如来性”也是不一不异,就是“一地具足一切地”。在修道上,真正发明心地了就是登地菩萨,初地菩萨以后就是“一地具足一切地”。发明心地就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我们种菜、种田都是在地里种,所有粮食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如果没有地,我们的色身就无从滋养,没地方盖房子,我们也无从安住。那么我们的生命、思想、苦乐,是在哪块地上种的呢?就是在我们的心地上种的,一切快乐、痛苦、忧愁,你的智慧、愚痴、烦恼都在你的地里面生长。你要把心地种得烦恼重生,还是要智慧粮食丰收,这就看你自己怎么努力了。初地菩萨发明了心地,也就是说,他确实看到了自己举手投足、起心动念的根源在什么地方。
你之所以会感觉到流浪,就是没有找到生命的根源,你的生命轻飘飘的,像云一样,今天随这一段业力飘到这里,明天随那一段业力又飘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一生随人的业力飘来做人,来生可能又随鬼的业力飘去做鬼了。你不知道你的生命会飘到哪里去,因为你没有找到生命的根,找到了根,你就明白了你的心地。
在唯识所讲的八识这个田里面,你所有的行为、举止都种在这里面,所以我们不要随便想坏事、做坏事、说坏话,如果你想了、做了、说了,即使别人都不知道,或者别人知道但忘记了,但是你自己过不去。你的内心活动都会种在阿赖耶识的心地当中,如果你种下了杂染烦恼,以后长出来的全是杂染烦恼的结果。
明白这个心地以后,成佛要具备的一切: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庄严,全部都从这个地里面生长出来。所以永嘉大师告诉我们“一地具足一切地”,初地乃至十地,要破除四十二品无明,证得四十二分法身。最初发明心地以后,自己就知道修行的根源在何处了。所以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就是初地菩萨大彻大悟,这时候才真正开始修行。就是刚刚找到了自家那块地,才开始种地。我们现在都是在石头上种,种下去的种子都没有收获,好像人生几十年,到头来两手空空,一直到死了,都不知道曾经怎么活的。这样的生命就很可怜了,始终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总是在那里飘,在那里流浪。
4.本觉自性,非色非心
心地是什么样子的?“非色非心非行业。”我们不要在行为上评判一个人,不要在表面色相上评判一个人,也不要根据他讲出来的话语评判一个人。“非色非心”就是说,如果你认为这个人长得很漂亮,好像具备三十二相就是佛的话,那转轮圣王就是佛。所以《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如来就是如如不动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的心地。
你若着在色相上,就看不到色相是从哪里来的。就像我们打妄想,只想到一辆车时,就不知道在这个妄想出来的“相”下面,还有个“心”把它托起来,你如果很在意这个车,就忘记了你的心。你想一个人的时候,如果只在意那个人,忘记了你能想的那个“心”就有问题了。如果你那个心没有问题了,怎么去想都不会烦恼;如果想这个人时,你起烦恼了,就把自己的心丢了,就迷失自我了。
我们在色相上看不到自己的心地,在妄想上也同样看不到我们的心地,所以说“非色非心”。因为我们现在的妄想,包括生活当中的一切价值观念和学习佛法得来的那些价值观念,离自己的本心还差十万八千里。大家不要觉得,“我已经掌握了佛学知识,很好了”,能说善道没有用,因为那都只是外在的妙用,外在的表法,能表法的那个才是根本。
我们在听法的时候,知识不是最根本,你能听的那个东西才是根本。所以当你的心完全静下来,什么想法都没有的时候,如果你悟性比较高的话,就会明白,能听所听犹如虚空。我讲话好像是从虚空中冒出声音来,你听的好像也是从虚空中冒出来的声音,能觉所觉、能听所听都是像虚空一样无我、无人。如果在这里明白了,你就能明白非心的道理。要不然你做着笔记,还分别一下这句话对不对,那全是妄想分别。妄想分别就是水中的月,而水中的月必须要靠它背后的真月,如果没有真正的月亮,水中也没有月亮。如果你背后没有真正的觉性,那你也不会在这里产生妄想分别和苦乐感受。
“行业”就是表现在外的造业,或者外在的行为动作,一切动态的状态都从它不动的地方产生,就是我们的妄想都依附于我们没有妄想的心性。就像放电影的时候,电影里所有的光影都在变动,唯独电影的屏幕不能动,屏幕如果老是动来动去,你就看不清楚了。所以永嘉大师直接告诉我们,背后完全不动的心性不是“行”,也不是“业”,它无为无造作,本自天然。如果你明白了心地,明白了我们“非色非心非行业”的这个本觉自性,它也是我们当下明明了了、能听能说的这个性能。
5.灭罪圆成,灵觉自在
你当下看清楚以后,就是“弹指圆成八万门”。这个八万门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一切佛法的法门,在一弹指之间,全部圆满完成。顿悟法门就这么厉害,它告诉你,在宝塔的最顶尖上,放着百宝光明的摩尼宝珠,整个塔的建筑就是为了这个宝珠,你现在不用一点点爬了,可以直接上去把宝珠拿下来。如果你有这种承担的力量,就可以。禅宗说我们汉人有大乘气象,你现在如果心甘情愿为众生做驴做马,就当下承担了,立即就知道,一切法不离本性。你的心性没有造作,没有追求,没有得失,没有色相,没有人我,一切人我、是非、烦恼都围绕这个心性而展开,这才是我们的根本。
“刹那灭却三祇劫。”佛教里讲,一弹指是十五刹那,也有人讲是九十刹那;三祇劫是指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在比一弹指还短的时间内,马上把过去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消除的一切罪业当下灭除,这真正是圆顿法门。根器不够的人听了就不舒服,就像给刚出生的小孩吃纯牛奶,马上就闹肚子;如果你内心已经很圆满,具足了大丈夫气概,有勇往直前当下承担的力量,那你刹那间就能够受用。
按佛法通常来说,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大阿僧祇劫,要明白空性、无我,就是人无我;第二大阿僧祇劫要利他,菩萨于五明中学习佛法,学习世间的各种科学技术,令每个众生见到你都很欢喜,你就广结善缘,度一切众生;第三大阿僧祇劫,还要把度众生的一切行为全部都归于空,空有不二,才能契入中道,这样才是圆满了第三大阿僧祇劫。
现在永嘉大师告诉我们,“一地具足一切地”,当心地宝藏一旦打开,放光动地,就像皇冠上面的宝珠,是最宝贵、最圆满的。如果能一下抓住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用这个来面对你生活的所有问题,一切都能迎刃而解,所以刹那间就能消灭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去除的烦恼。这些烦恼主要有三种,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证得了空性,见思惑就了断了;尘沙惑是你在待人接物当中的困惑,困惑越重,尘沙惑越重,这也是可以当下消灭的;最后是无明惑,就是我执。
登地菩萨能立即灭除需要三祇劫才能了断的迷惑。灭除以后是什么样?就是“一切数句非数句”。数就是数字;句就是“名句文身”——名就是名称,名句是名言概念,就是字句;文就是文字;身就是文字本身,或者指一篇文章。无论是什么文章,一部经书还是无数部经书,一句话还是无量句话,一个字还是无量个字,都是“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就是说我们内心本具的这个灵明觉知的觉性,不能用语言概念来形容,一切语言文字,一切思想都是局限的。
我虽然也举例说,大家一想到这个房间有多大,我们的心就能测量到房间有多大,很明白。可是你说这个心到底是什么样?大部分人还是不知道。所以你用任何语言、文字去形容你这个心,都形容不出来。没有“交涉”,就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它,彼此不相交涉,各管各的。所以轮回众生都受冤枉苦,也没有办法。
“灵觉”,灵明觉知的觉性,非常圆通自在。禅宗在永嘉大师的时候,都是直指之法,就是直接告诉你:“师父,什么是佛?”他告诉你:“你就是佛。”你敢不敢承担?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敢。
越是末法时期,我们越是觉得“我是佛?我什么德行啊,还敢说自己是佛”。可是如果你真有那种德行,明白了你内心的那个灵明、空灵的东西,你就会知道:你的一切烦恼、生死根源,都从这里出来。“但得本,不愁末”,你把这个生死根源抓住了,其他的就不用管了。就像会当老板的人,你把总经理抓住了,其他的都不用管。如果你要天天这个车间、那个车间跑来跑去,说明你是个打工的,不是真正的老板,这是世间的比喻。
其实在修学佛法的路上也是如此,我们经常看很多人去听法,到到这里亲近善知识,那里亲近善知识,这也是好事情,一步一步地慢慢学习。但是如果你在那里生是非,分彼此,在那里“我要维护这个,不要维护那个”,你的内心早就散乱了,越学路越窄,你的心就不能开放。开发心灵的世界,要向内心去求,根源都在心中。三宝是我的老师,通过对外在三宝的皈依,目的还是要开发我们的觉性,因为唯独这个觉性靠得住,别的都靠不住。
所以永嘉大师才直截了当,告诉了我们灵觉的圆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