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但是在生起疑情之前,我们首先对三宝要有信心,对禅法所描述的当下能够成佛,或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有一种承担的勇气。如果我们没有这种信心,就会怀疑:“我怎么可能成佛呢?”我们只看到自己的世界,过去几十年已经知道了,未来多长还不知道,你觉得:“死了以后是什么,谁知道啊?”如果你不相信来生、过去生,因果缘起、三世轮回,乃至佛菩萨的境界,那你就无法进入佛门。

所以进入佛法之初,要能够先从信而解,叫信、解、行、证,你虽然不懂但要先相信。

相信之后,要去理解它,这个时候你要生起绝对的疑情。如果没有一定的怀疑,你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要合掌?为什么要拜佛?为什么要打坐?这一切行为对于自己的身心和世界,到底会有多少正面的帮助?它对我们未来的世界有多重要?如果你不理解的话,往往会认为是迷信,或者只是一种心灵安慰,这样对自己实修佛法,就有巨大的障碍。

大乘禅法必须先要把自己内在对法、对真理的疑惑消除掉,所以修止观时,先要去除的五盖当中就有一个疑盖。一个是对自己的怀疑:“我能不能成佛,能不能觉悟?”一个是对法的怀疑:“这个方法到底有没有效?”还有对师的怀疑:“这样的老师能不能教我?”如果这三种疑都具足的话,你永远都进不了佛法的大门。

所以我们要先从信开始,要对总的原则、原理确信无疑,知道我们的生命肯定有它最完美、最圆满、最究竟的真相,只是我们了解得太少。

 

对这样一个大范围确信、理解之后,对于小的具体行为,特别是我们内在心灵世界所产生的各种观念,要进行怀疑:“我的观念到底在哪个地方有价值?”比如说东方人的思维是否是真理?西方人认为你这个不对,西方人的思维才是真理,你就要开始怀疑:到底哪一种才是真理?要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如果观察到世间是无常的,无常的背后是不是有不无常的东西?这个地方是值得怀疑的。如果你想追求永恒的生命,那么你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部都是无常的,甚至连你的思维、观察,你的快乐和痛苦,所有的情绪也都是无常的。在无常的背后还有什么东西?这就是值得追问的地方。

参禅的人一定是在无常变化的念头生起来之前,在这个地方盯住它,看看自己的妄想是从哪个地方冒出来的。很奇怪,你看不见它是什么样子,但是确确实实体会到了自己有妄想。如果在背后看见了妄想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在这个地方疑透了,你就可以透过去了,这就是大乘佛法,是禅宗告诉我们的。

唐朝禅宗兴盛的时候,在永嘉大师等六代祖师直系的几大弟子之前,都是师父指导你在当下见性成佛。唐朝之后,人心不古,有些人开始通过一些语言文字美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感觉,就像艺术家或者文学家,他会把自己很散乱的心态叙述得非常美好。这个时候,大家去参禅、听佛法,可能就开始怀疑,不敢相信了,所以直指就变得没有效果了。有些人会觉得“师父说的我已经听懂了,我已经明白无我了”,其实他还是没有明白,他的我执还是很重,就需要把疑情提起来参禅,就是用疑情去参。

我们看祖师大德写的《金刚经》赞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叹无穷”。这个断疑生信,就是要把自己的怀疑完全断掉。大乘佛法需要我们承担,你现在能看、能听、能闻的这个功能,就是你的觉性;如果你不能承担的话,就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觉性上,而是放在身外之物、五欲六尘当中,不停地去追逐。甚至很多时候都需要别人来肯定自己,需要别人肯定的时候,你的内心非常空虚,没有依靠。如果对自己内在的疑虑消除了,用俗话说就是“非常自信的人就会成功”;如果你连自信都没有,基本上都成功不了,佛法需要相信自己,相信法。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