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永嘉大师用这个故事来比喻,如果拿一些世俗的小聪明,以为能够统领众生,其实自己放不下世间的五欲,放不下我执,总有一天会虚开口。特别是有些人,好像有点知识,就认为大乘佛法不是佛说,或者觉得大乘佛法讲得很玄。因为我们的生命本来就很玄,不理解大乘佛法,反而诽谤大乘法的人,他在死亡面前非常悲惨。不能因为自己目光短浅而诽谤大乘佛法,就好像驱使大乘佛法一样,这些观念都很可怕,要断除自己内心对大乘法的怀疑,要断疑生信。

断见和常见是两种外道见。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圆顿教”这三个字,概括了永嘉大师所修学的一切教法。

天台宗把释迦佛的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化法四教是整个教法的内容,就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藏教认识了世间一切都是生灭的现象,认为我们现在有生死,要了生死,证入涅槃的无生。比如说,这是玻璃做成的杯子,通常的人觉得杯子有生有灭,制造出来是生,摔坏了就是灭,就不再有生了;我们现在是有生死,等死了以后我进入涅槃了,就没有生死了,这就是藏教的观念。

通教就是认识到生死本身就是无生,这有点难理解。通教认为生死是缘起法,杯子是用玻璃做的,就算拿在手上,还只是条件组合,杯子自己没有生灭,所以缘起就是不生不灭,就是无生,这就是通教的道理。

别教就是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认识,是有次第的。比如说,我们首先确定它是杯子,然后你再进一步看见它是玻璃,站在玻璃的角度没有杯子,因为手上整个都是玻璃,就是从有入空;站在杯子的角度,说这是玻璃杯,杯子又是有的,因为确实把玻璃做成了杯子,我们还可以拿来用。这就是从有入空,从空又出假。其实杯子跟玻璃一体不二,杯子是玻璃的,玻璃就是杯子,这是次第三观,就是别教的观念。

圆教就是说杯子既是空的,又是假的,又是中道的。你说它是空,有道理;说它有,也有道理;说它不空不有,也有道理;说它非空非有,也有道理。就是任何一面你都可以用:你叫我把玻璃杯拿过来,我就拿过来;你说那里没有玻璃杯子,我知道你讲的就是没有玻璃杯子。这样就是来去自由,都是圆满的,这就是圆教。所以圆教教理非常难懂。如果懂得了圆教的教理,你就知道你的生命本身没有任何缺陷,无论你是什么地位、什么身份、什么心态,在你的生命中,都会呈现出圆满的状态。

顿教就是南宗,南宗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传下来的,叫南宗顿悟禅法。跟他同时的神秀大师传下来的,叫北宗渐修禅法,渐修就是通过闻思教理,一步一步地观想,想得差不多了,就明白了心性。顿教就是不管你学不学教理,你过来问师父:“什么是佛?”告诉你:“你就是佛。”你能承担吗?你承担了,那你就是顿教了。但你如果承担了,你生死轮回的所有烦恼马上都没有了,所以我们一般人还不能瞎承担,还不能吹牛,如果自己心里是虚的,就像那个野干一样,狮子一吼,你的肝胆就都裂了,直接就死定了。你要能够真正明白诸法实相,就能契入圆顿的教法。

所以永嘉大师说,“圆顿教,勿人情”,不是拿人情来做事,不是凭我们凡夫的思想感情去执着、喜欢、讨厌的,而是宇宙法界最真实的相状。但是如果我们“有疑不觉”,怀疑生命是不是真的这么完美,我们是不是有这个心性,是不是有人可以明心见性,如果你一直在怀疑,就很难契入圆教教法,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相互争论来认识它。

实际上禅宗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要通过语言概念去思维,语言概念跟我们的生命不是一回事,你要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感受它,超越这些语言概念。一旦被语言概念束缚了,实际上已经落入了感情的执着,就是对事物的情执当中。但是禅宗的文字比任何一个宗派都多,《禅宗大全》一百六十册,禅宗的公案非常多,大家看了觉得这么多,看都看不懂。实际上“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是说我就执着在那里不讲话,愣在那里不告诉你,不立文字的真正意思是:不站在文字意思的层面,因为文字意思的层面就是意识分别的层面。所有文字都有具体所指,告诉你这个是杯子,这个是桌子,这个是什么东西,它都是可以想象的。

我们的心性是不可思议的法,你在文字的基础上,要超越文字的局限,这个时候就不会停留在文字当中。所以有怀疑还是要去争论,要去问明白,禅宗后来发展到参话头,实际上跟永嘉大师的指导思想也是一脉相承。永嘉大师在世的时候,大家还是根器很利,能直接承担自己是佛,承担以后,回去再慢慢消化,看自己错误的地方到底在哪里,一点点地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毛病、心胸狭窄的地方,全部剔除。习气毛病消完了,圆满的心性就完全显示出来。

参话头就是说,自己的业障,烦恼习气那么多,佛那么圆满,现在还不敢承担我是佛,那就先对自己起心动念的地方去观察、追究,看着内心中那个没有形象、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东西,找到我们空灵剔透的真心。

参就是让自己发自内心地去追究心的面目。我们在内心当中,常常会用语言来掩盖自己,“我现在很快乐,我现在很开心,我现在很难受”,其实这些感觉跟别人内心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因为大家的情绪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说这个水很冷,他的感觉跟你的感觉不一样;喜欢吃辣的人,一吃辣椒觉得并不辣,不喜欢吃的人就觉得辣死了。所以在不同人的心里,语言的内涵是不同的,你如果被语言所困,就肯定会局限在那里。所以参禅的人在内心当中,要把困住自己的所有语言都扒下来,这样才能显示出本来面目。

永嘉大师苦口婆心地说,“不是山僧逞人我”,不是我要把自己说得多好,把人家说得多坏,而是为了指导我们不出差错。修行最怕的就是落在断、常的坑里面,掉下去就非常可怕。

在印度,释迦佛在世的时候,有六十二种外道,九十六种邪见,也说九十六种外道,六十二种邪见。外道和邪见是怎么生起来的?就是在于断常、有无这两个观念。有说未来世界是有的,有说未来世界是无的,有说又有又无的,有说非有非无的,非有非无后面又加上非非有非非无……一直想出六十多种。不管他怎么想,都是妄想构造起来的概念,没有任何意义。像有些哲学流派一样,坐在那里冥思苦想,把道理想得很系统、很完善,也觉得这个道理很好,可能是中道,其实恰恰都是妄想。

断见是说,我本来就是佛,结果因果也不怕了,把伦理道德全否定了,这是断见。以为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有时候读《心经》,读到:“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他就想:“哦,原来什么都没有了!”他也很自在,他内心的情感本来为名利所困,一想到什么都没有,就觉得“很好,解脱了”,实际什么都没解脱。有些人说:“人生是空的,到最后什么都带不走。”其实这句话也是外道见,为什么?因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缠身”,你还是会带着业走的,不要以为什么都没有。

我们大部分学佛的人都有常见。常见就是,我们要成佛,拿什么去成呢?“当然是我了,我的心要成佛。”那你的心是什么?“我不知道。”明心见性是见什么?“我现在还没看到。”好像心性是一个人,我现在不认识他,总有一天认识他了,我就明心见性,就开悟了。大家有没有这样想?如果这样认为,就是常见外道。你认为在你现有的这个状态里面,好像还有没发现的一个东西,通过修行以后,会发现那个东西,发现了你就解脱了,把心性作为一个永恒不灭的东西来看待,这叫常见。

真正的圆顿教要把常见和断见全部消除。常见和断见为什么是邪见?因为它们的前提是建立在你的妄想执着当中。你有妄想认为,那是一个东西,我要去追求,这就是常见。但是净土法门例外,净土法门告诉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它借助了我们常见的观念,但到极乐世界需要花开见佛悟无生,悟无生就把常见打破了,这样才能从莲花里开出来,真正到达净土,这是用语言没有办法表达的地方。《大智度论》说:“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于中道。”佛法要行中道,这就是我们在修学过程中,需要在自己内心消除疑惑的地方。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