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第四节  修行的第一步——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是学佛入门的第一步。

佛对于我们现实人生的许多问题都有深刻的分析。我们从皈依三宝开始,遵守在三宝面前发的誓愿——这辈子只相信佛和佛所讲的正法,相信客观的真理,除佛教以外其他的宗教我们不相信。但这些仪式上的皈依只是表面的,皈依三宝的真正意义在于皈依自性三宝。我们要考量自己,除了仪式上的皈依三宝,有没有因为皈依三宝的这种修行的行为,在自己内心中证实了佛法所要求的自性三宝的这个标准。自性三宝是什么呢?就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一、皈依佛

“佛”是印度梵文,翻译成汉语就是觉者、觉悟的人、大彻大悟的人。内心的觉醒,是生命中最宝贵、最重要的一件事。

    大家坐着听课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其他的想法,没有迷失,坐在那里就非常清楚,身心很自在。你可以把听课时这种清醒的状态带到工作中去,带到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中去,非常轻松,因为觉性本身是不带有压力的。皈依佛,就是要开发我们心中的觉性,觉而不迷。所以佛法不是迷信,而是要破除迷信!我们要对自心能够非常清楚,不要迷失,不要迷惑。一个皈依三宝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对自心清楚明了的状态的话,那他皈依的量还不够,他的皈依还没有证。

没有皈依的人,有时候也会觉醒一下,体会一下清楚明了的状态。就像《道德经》讲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初的那个“无”,就是心里面所有的妄想杂念全都没有,心里空空如也,清清楚楚,他觉得这种状态是能让他了解万物的根源。而这个根源跟佛法所讲的“觉”截然不同,因为它还只是属于无明的状态,它是忽来忽去、把持不住的。

平常没有学习佛法的人,对自心了解甚少。虽然皈依三宝了,懂得了什么是皈依,也知道皈依三宝是要以佛为师,向佛学习,是要觉悟的;但是如果对自心清楚明了的状态都没有体会,说明他心里面还没有觉悟,有了知见,却没有修证。

大家以前可能没有体会到心里面清净的感觉,那么现在可以这样细细地观察:确确实实在吃饭、走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做事情是做事情,打妄想是打妄想,可是做事情、打妄想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清清楚楚的、就像后面有一个灯在照耀着我们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智慧——人生最重要的智慧。它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形相,而且大家都能够证得。

比如说我想杯子,想话筒,它是清清楚楚的;我不想了,停在这里,它也是清清楚楚的。但是这个清清楚楚绝对不是发楞。发愣,是愣在那里,别人叫我,我都不知道答应了。这个清清楚楚,就是像在听法的时候,每一句话我都听到,所有的声音我都能听到;如果这个时候讲堂里有人的手机响起来,有人在那里吵,我心里面不会动摇,不会生气,也不会责怪;所有的境界现前,我都能够真正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因为我的注意力不在外界,而在于自己的内心。

觉而不迷,迷,就是心跟着外境转了。比如你听到了有个人说话很吵,听到声音并没有错,但听到声音以后生气,甚至还要采取行动去骂他,或者用眼睛瞪他,这就错了。我们在生活中不是经常这样吗?责怪别人的时候总是想说他坏,想把他按自己的要求改过来。有一对居士夫妻到师父这里争辩,丈夫说:“你看你,学佛比我早,跟我吵起来还不让我。”妻子说:“你是男人,你怎么不让我。”这种情况到底谁该让谁?其实各自都要思考一下。只要让一下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为什么一定要对方让着你呢?就算别人让了你,这个功德是在别人那里,不是在你这里;这个功夫还是别人在做,不是你在做。

我们教育孩子时,自己的价值观念经常也是迷失的。当孩子做好事很积极,努力得到一点成绩的时候,我们应该肯定他,鼓励他,千万不要去夸那些他不需要努力就得来的东西。比如说他父亲给他买了一辆车或者一个玩具,我们不要赞叹说:“哎呀!你的玩具真漂亮,你有这样的玩具真是让人羡慕,真了不起。”千万不要,这样赞叹会毁了这个孩子。对于相貌漂亮的姑娘,我们也不要赞叹说:“你真好,长得这么漂亮。”漂亮是因为她遗传了父母亲的基因,而不是她现在靠努力得来的。

孩子读书成绩不好,一旦有进步,我们就要及时鼓励他:“你看,你还是很聪明的。只要你真正付出努力,成绩就会提高。”小孩子不爱劳动,但只要主动干了一点活,不管结果是否让我们满意,都要看到他的成绩,要肯定他:“你知道帮家里人干活了,真的是懂事了,我为你高兴!”这样赞叹他,孩子的心灵就会越来越健康,他就不会觉得不劳而获是他的光荣,他会觉得只有自己付出辛勤努力得来的,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才是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才是自己真正快乐的源泉。

很多大人把小孩子是不是被包装得漂亮,作为评价孩子的重要因素,小孩子也会跟着以这种评价作为标准,心态在攀比中不知不觉地发生改变,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懒惰,越来越没能力。

我们自心的觉醒、对自心的把握,是生命中唯一宝贵的东西,千万不要丢失,所以叫皈依三宝,也就是皈依生命中的至宝。除了形式上的皈依以外,对于自性的皈依,我们还要去证实一下,问问自己真正皈依了没有?修证了没有?修证得够不够?如果觉得还不够,自己对这个“觉而不迷”还要去努力修证一下。

有些人经常迷失自己,经常责怪别人。甚至有时候很奇怪,师父告诉他念这部经,他说:“师父,你为什么不叫我念那部经呢?”告诉他修这个法门,他说:“师父,你为什么不让我修那个法门呢?”像这样不能从心里面去感受自己皈依的内容,不能清清楚楚地去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事情,反而去责怪别人,心向外驰,向外去追求,也是迷而不觉。

很多人在道场里面安住,常住的师父、所有的执事一天到晚忙管理,忙吃的,管得好好的,就是希望大家学习、修行,就这两件事情;结果他不学,也不修,一天到晚瞪着别人,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迷而不觉,痛苦就来了。我们皈依三宝以后一定要相信,如果觉性在心中生起来了,定力和智慧就会同时生起来,所以在皈依三宝中,自性佛宝的“觉”不能迷失。

二、皈依法

皈依三宝的法宝,是要让我们正而不邪。正邪的标准就是看是否伤害了自己和他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一样,现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将来是不是会伤害自己和他人?有个人觉得打坐很好,他练腿,想一下子跟师父坐得一样好,于是拼命掰,结果把腿掰折了,这是不正确的,也没有必要。你可以慢慢练,可以忍受一下,把腿掰断了,这就问题严重了。但我们千万不要因此就说“学习佛法,就会学傻了”,因为他把腿掰断了,这是不如法行持导致的。往往我们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这样就很容易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如法的行为是快乐的行为,真正学习佛法,懂了这个法以后,就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改善自己的言行,做到不伤害自己和他人。

  有些弟子遇到问题,大小事情都要问。师父知道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有些不必回答,只要再继续如法修行,自己就会明白的;但要是三次不回答,他就埋怨了:“师父,你是不是不要这个徒弟了,是不是师父忙得连我都忘记了?”其实我们凡夫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是太在意这个“我”了,总是念念不忘记着“我”,要是能够记着佛就好了,记着自我就只是记住烦恼众生,记住佛了,跟佛结缘,佛就会加持了嘛!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现在所修的法门、所采取的方法是不是佛告诉我们的,会不会伤害别人;如果这个方法会伤害别人的,你就不可以采用。比如说有些人要出家,他的父母亲坚决不同意,父母亲可能会因此跳楼,那就不应该出家。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一定要出家,那他就不是正信的佛弟子。虽然他是因正法出家,但这种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行为,实际上已经具有了邪教的性质。这个尺度一定要把握好。只要父母亲不采取极端的方式,即使因为一时想不通有些生气,以后慢慢想通了,气自然就消了,在这种情况下先斩后奏也是没关系的。你的行为是否会伤害别人,这个尺度的把握,需要你在充分预测结果以后来确定。

大部分的人出家,要能把父母亲劝得点头说“我同意你出家”,这是很少的。唐朝宰相裴休就讲过:“含悲送子入空门!”他那么开明的宰相,佛法学得很好,送孩子去出家都是在情感上舍不得的,何况我们普通的人,所以让父母亲同意子女出家是很难的。但是千万不要因为出家让他们诽谤三宝而造业受苦,那是不可取的。如果他们只是一时没有想通,痛苦一两个月,并没有采取极端的方式,将来你有办法、有机会让他们转变过来,那是可取的。这个尺度自己要能够把握得好。

原则上出家是要父母同意的。没有父母亲的人,有妻子的也要妻子同意;如果没有离婚,你出家,万一妻子跳楼了,那也是你的责任。如果你也老了,老伴也去世了,也要自己的孩子们同意;万一孩子觉得你出家了,他很丢脸,一气之下也跳楼了呢?所以有孩子的,还要孩子们同意。这个同意不一定是要把同意的话讲出来,只要他们心里能够接受,不会有过于极端的反应就可以了。

正法的修行,出家只是其中的一件事情。我们用功打坐、拜佛、持咒,如果这些行为影响了别人,让别人痛苦了,那一定是不正确的。比如说别人睡下了,你还在响亮地念经,还说别人:“我在念《金刚经》,你还偷懒!”这样是不对的,伤害别人、影响别人的行为都是错的。另外,自己不想拜佛,师父叫你拜,你硬着头皮拜得很痛苦,其实也不对,因为你丧失了信心。你需要在基础上、闻思上先加强,然后才能快乐地修行。

当然,这里面有一些并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在修道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习气毛病很多。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让我们痛苦的,实际上是在修改我们的行为,因为修改、修理本身就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就像我们生病了要治疗,要做手术,拿刀把病灶切除,暂时受一点皮肉之苦,将来就不会再有受疾病长期折磨的痛苦了。

有很多的修行方法本身不会产生痛苦,但给在感受上好像是令你很痛苦。持咒或者念佛的人应该最有体验:开始打坐念佛时,头一个星期可能觉得念佛很好,心静下来了;但是到了第二个星期,又发现心乱得不得了,如果当时心里还有什么牵挂放不下的,那就会抓狂了,会觉得越念越难受。其实这个时候是他的智慧在增长了,虽然表面上定力好像不够,停不住,心里很难受。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平常都是很乱的,之前没有机会看到自己乱的状态,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回光返照看到;现在能看到自己乱的状态,说明我们的智慧提高了。

记住,我们开始打坐要是心乱起来了,一定要想到这是自己的智慧提高了,至少比不打坐的时候更有智慧了。不打坐的时候,有些人心烦起来,就开辆车到处游逛,逛两圈,飙车飙两下。开车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没有打妄想,其实我们的心一直在动——前面出现的红绿灯、各种车辆、怎么开,我们一直心随境转,一直在打妄想,自己却毫无知觉。当我们打坐眼睛一闭的时候,心不向外驰了,往里面一看,昨天看到的、前天看到的,陈年旧事全部翻出来了,这是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内心的表现。

我们修道过程中有没有秉持正法,是不是如法,衡量的标准就是看这些方法和行为是否伤害了自己。虽然我们可能在过程中感觉有一些烦恼,有一些痛苦,但实际上我们是在进步,这一点我们也要能够看到。有一本书叫《成长的痛苦》,是讲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的痛苦,因为痛苦,他会越来越成熟,这种成长是健康的、正常的。

皈依法的觉受,我们要能够在内心当中得到证实。有些居士学佛以后,家里人都很反感,那就要注意了,估计你的做法不对,不是正法。你说:“不对啊,我就是一天到晚都在诵经、拜佛,这怎么不是正法呢?”因为你诵经、拜佛的时机选得不好,这是其一;其二,因为你没有足够的智慧,忘记从心里面去修行。刚开始修行的人修行总在表面上。

一般家里人会反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你做得不合时机,另一个是你家里的人比较执着自己的感受,这个你也要看到,因为大家在一起时都是比较在意自己感受的。你平常一天到晚都在家里忙这忙那,忙赚钱,什么都做得好好的,让他们在那里享受。学佛了以后忙得少一点了,反正家里有吃有喝,生意还在做就行,然后剩余的更多时间拿来用功;但是家里的人一看,你比以前帮助家里做的事情少了,你以前什么都做得好好的,每天都把地洗得干干净净的,但你现在可能两天才洗一次,他就会说你不如以前了。其实责怪你的人可能还不如你做得好,也许他从来不主动洗碗,也从来没有主动擦过地板,他是从“家务应该是你干的”这个角度来责怪你的。当家人有这种责怪时,你也不能怪他,因为他习惯了,他不懂。怎么办呢?你还是尽量要把活干好,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心里面,慢慢地去改变他。做菩萨不太容易的!

在家修行比出家更难,因为出家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就一个人,谁也不管了。在家人自己吃饱还不行,妻儿子女也要照顾到,身上的责任就要多一点。所以我们出家都叫罗汉,自了汉,在家都叫菩萨,要自利利他。

 真做菩萨不容易,如果你在自己的一定时间中念佛、打坐,家里人还要反对你,说明他们的思想存在偏见。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中,你八个小时工作,在家里四个小时把家务活都干好了,剩下的时间诵诵经,他都责怪你,这是属于家人过分干涉你的自由。人总要有一点属于个人的空间,这种相互间最起码的尊重总是要有的。当然,这牵涉到一个人的福报问题。你如果遇到这样的家人,说明过去世你像他对你一样地干涉过他,这一生遇到,也让你来尝尝味道,所以你也要满足他,而且你心里还不能责怪他。相信了这个因果,你的心态就能得到改善。佛法是实修的法门,修得是否正确,就在于你的心态能否改善,烦恼能否减少。

三、皈依僧

 第三点,皈依僧宝。僧宝,实际上就是代表清净,净而不染。染就是染污,就是烦恼,这是人世间最大的一个问题,随时都会出现。不修行的人会有烦恼,修行的人也会有烦恼。

有些人出家之前觉得出家特别好,他把出家想象得跟到极乐世界一样,觉得自己只要出家就行了,一定要想办法把自己的头剃了。剃了头住在寺院里,他发现这也是一个社会,有出家后的烦恼。前天就有一个出家师父,他退休了在家修行挺好的,一定要出家,出家了要上早晚课,他说:“我在家早晚课都是自由的,现在早晚课都要打板,迟两分钟去,人家眼睛瞪着我,受不了。”他连这都受不了。我们烦恼的根源在哪里呢?还是在心里。

我们讲修行的基础,起码要认识到修行的根是在心里,语言和行为都是由心来引导的。行为上能改善是好事,千万不要说:“你这人心这么坏,还做得这么好看,装的!”他做得好看比做得难看还是要好一点,他心里虽然想得不好,但他做得好,你要赞叹他。因为做得好没有错,总比想得坏、做得也坏要好。

有些知识分子看到一些老居士到寺院里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我孙子要考上大学,儿子要生意兴隆。”他就想:“你看,这些人都是迷信。”其实他错了,老居士求佛菩萨保佑有没有伤害谁呀?他能求佛菩萨保佑,说明心里对佛菩萨有一种依赖。他心里有了一个依靠,会充满信心,求佛菩萨保佑的时候,就能感应到佛菩萨加持的力量。佛菩萨就像真理一样,你想到了真理,真理就在你心里;你想不到真理,真理就没有用。佛菩萨一直有,我们不信,也就没有用,正所谓“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佛菩萨也可以随时在我们心里,但你不去想,就感应不到。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妄想,妄想停下来都有一个没妄想的、很清楚的状态,每个人都有。我相信大家一停下来都能看到,这么好的心态每个人都有。可是如果没人告诉你,或者你没有经常训练自己,那就跟没有一样,就会不停地烦恼。我们自心的佛也同样,他在我们心中可以产生无比强大的力量,但是当我们跟他不相应的时候,就和没有一样。就像电视机,虽然节目源的信号都有,但是遥控器的按键不按下去,屏幕上就不会显示出相应的频道,不显示的时候就等于没有。事实上不是没有,是有的。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而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你信了就有灵感,不信就不灵了。

四、皈依三宝的修证从心的觉醒开始

皈依三宝是可以通过修行而得以证实,佛法的一切道理都可以在我们生命中得到完全的证实。佛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历万古而常青”,所谓“东方有圣人出焉,西方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佛法在印度能够让人们解脱自在,亲身证明佛法的圆满,在中国也同样可以得到证实;汉人可以得到证实,藏族同胞也可以得到证实;在东方可以证实,在西方任何国家也同样可以得到证实;在人间可以得到证实,在天堂地狱也同样可以得到证实。

皈依三宝的修证,基础是我们对自性三宝的确认和证明,就是自性的佛宝,觉而不迷;自性的法宝,正而不邪;自性的僧宝,净而不染。净,就是干净,内心很清净,没有烦恼,没有污染。这三个如果你还没有证实,你还不算一个真正合格的三宝弟子;证实了,你就是一个合格的三宝弟子。

我们讲佛法修证的基础,第一点就是对三皈依的“皈依佛”进行证明,你要在心中证实这一点。当有人引导你,告诉你该怎么做的时候,你得到证明了,如果接下来没有人告诉你,你马上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怎么办呢?你就要不停地提醒自己,不停地提醒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因为不提醒的时候,你就会卷入痛苦当中,成为痛苦者;你一提醒自己,就发现痛苦是有的,但是你已经成为痛苦的旁观者,而不是痛苦者了,这个时候你就从痛苦里面跳出来了;刚跳出来,第二天一不小心又会被卷进去了。这样反复地跳出来、卷进去,你就要在这中间不停地提醒自己,修改自己的行为。

修行就像一队人排队一样,刚开始我们觉而不迷的“队伍”太弱了,才几个念头。如果长期地用功,“队伍”就会排得很长,前一个念头觉悟了,后一个念头也是觉悟的。每一个念头都是觉悟的,这叫做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了,白天是这样做人,睡觉做梦也是这样做人。就像孔老夫子说的慎独,就是当着大家的面是这样,单独一个人也要这样,对天地无愧于心。佛法告诉我们不但是慎独,醒的时候一个人是这样,就连梦里面都要跟醒的时候一样,这就是功夫做上去了。再往前做,生的时候是这样,老的时候、病的时候也是这样,死的时候也可以是这样,那就是真正地功夫成片了。功夫成片了,那么生老病死对我们来说就是换一件衣服,换一个念头。就像我们现在想要喝茶,等一下肚子饿了想要吃饭,两个妄想都没关系,因为我们已经觉醒,不再迷失。

我们凡夫都是着相的,所以一开始修行要皈依三宝。皈依时,师父发一个皈依证给我们,还给取个法名,让我们感觉自己是佛弟子了。其实这些都是外在的相,通过外在的相,我们慢慢会觉得自己跟佛菩萨靠近了。没有皈依的人,即使他听懂了这些话,也觉得这样做挺好,但是心灵里面始终没有对三宝的依赖感,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没有皈依的人,他始终不是正规注册的真正的佛弟子,而是佛弟子当中的旁听生;旁听到最后,学问也有了,知识也有了,但是没有学位,没有毕业证书,没有自我的认同感。另外,没有皈依的人,他很容易把佛学思想跟哲学相比较,一比较,可能把相似的就归为相同的了,对高低、善恶不能很精确地了解。

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不停地闻思正法,把这些高低差别一点点地都了解了;了解到最后才知道,世间万物、各种宗教学问知识都可以“为我所用,非为我所有”。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的知识、财富就是为我们所有的,实际上身体、思想、财富、事业都是为我们所用,非为我们所有。有些人有很多财产,但两眼一闭,财产是谁的呢?都不是他的。有一首诗说:“百尺竿头望九洲,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祖宗的产业留给你,你也别高兴,反正后面的人已经在排着队等你传给他们了。所以世间万物不是为我所有,只是为我所用,我们要把它们用好,用得恰到好处。

皈依三宝后,我们的内心开始有了归宿感,人生的方向明确了,通过对外在住相三宝的皈依,引发对心中自性三宝的皈依。自性三宝的觉性一旦提起来,能随时保持觉醒的时候,我们说话绝对不会错,走路也不会错,这在生活中完全可以得到证实。不相信你可以试试看。如果家里人反对你学佛,你在家里不管是干活也好,诵经也好,人家骂你修行不好也好,你要跟他辩论也好,首先让自己的思想变成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想,内心非常清净,然后他说什么你就跟着他说什么。因为当你心里没有仇恨,就不会跟他对着干;你也不会自卑,因为你没有想法,不会把他捧到天上;你也不会自傲,不会觉得他不修行,业障重,是魔鬼;什么话你都不会说他,因为你的心是清净的。这样他觉得和你相处很舒服,很舒服就没有矛盾了。所以在现实生活当中,心的觉醒是随时都可以证实的。

五、修习“觉而不迷”

证实,它分暂时的和永恒的两种类型。暂时的是什么呢?就是现在,或者在你人生遇到困惑的时候、迷茫的时候,突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你看到了自己与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都有平等的觉性、不迷失的觉性。只要暂时能够证实,也算是合格的。现在就可以回光返照看一看自己的心,观察自己的身心,没有太多其他的想法,你仔细看看,你的心会不会感觉很迷失呢?如果你体会到了这种明明白白的状态,就可以把这种状态运用到工作、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那么做任何事都不会让你迷失。如果你以前没有体会到这种状态,现在可以去体会,也因为以前没有,所以现在需要修改;修改过来,你马上就会明明白白。这时候就没有问题了,不需要问太多的问题,非常实用。觉而不迷,你可以通过这样的修改,一个念头回光返照一下,就可以让自己从迷惑的状态中转变过来。

我们的每种行为都是一种串习。“串”,就是后一个念头紧跟着前一个念头,它有连串的现象,每一个念头都会有它的力量。一个人老想着杀人,最后就去杀人了;老觉得自己痛苦,最后就成了一个痛苦的人;你喜欢这个人,不停地想,就会越来越喜欢他;老觉得自己是开心的、快乐的,那么别人每天看到你都是笑呵呵的;想修行的人,不停地想修行,自然就往修行的路上走了。虽然内心的串习像是在排队,但是平常在生活中,我们这个队是乱排的,就像不文明的车厢里面一样,拿着票不按自己的位子去坐,大家都在找位子,但都找不到位子。

没有经过修行的心都是散乱的,因为对心灵的把握,对自己情绪的把握是没有力量的。明明想做好事了,别人一干扰,马上又跟过去做坏事了;想要把酒戒了,别人一怂恿,又喝起来了。我曾经看到有一个人赌博,他赌输了,把家里全输光了以后,气得把自己的小指头剁了,表示以后再也不赌了;过了两三年再赌,结果把第二个指头又剁了;后来又赌,又把第三个指头剁了;最后还赌,把第四个指头也剁了,现在只剩下六个指头,别人都叫他“六指麻将王”。他这样的行为就是因为串习太厉害了。难道他真不想改好吗?真不想快乐吗?我看大家没有一个人不希望人生是快乐的,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活得稀里糊涂的,但是我们经常是迷而不觉。

佛法的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的觉醒能力要随时加以改善,改善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身口意这三业,语言和身体行为的真正动力是在于我们的心。一个内心向往美好的人,他讲话和做事不会有太差的表现;一个内心肮脏的人,他的言行总是会流露出不好的因素。正如有句话所讲的"狗嘴吐不出象牙",其实象嘴也吐不出狗牙。确实是这样,因为心是外物的引导。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完全可以觉而不迷的东西。

佛告诉我们,我们迷失得太久了。迷的人叫做凡夫,觉的人就是佛。六祖大师说:“前念迷即众生,后念觉即佛。”说得非常简洁明了。做佛只在于一个念头,所以讲“即心即佛”。佛就是觉,我们觉了就跟佛一样了。即使我执还没有破,我们当下也能够感受到内心的觉醒,这就是将来成佛的正因。我们目前还在因地的修行上,这个因如果不停地改善,不停地让自己有觉醒的感受,那么生活中的很多痛苦、很多烦恼、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其实都可以不了了之。有幅对联写得好:“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我们舍弃一切概念、一切法,这是最好的法;当下觉醒,也就是“非法,法也”。

也有人讲:“天下事了犹未了,岂可以不了了之?”就是说当你还没有觉醒的时候,迷迷糊糊、稀里糊涂的,你怎么可以不了了之呢?这个“了”就是了解、了知。我们学佛的人秉持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要了生死。了生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就是要了解生死。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我?你要了解,要观察。观察到我,观察到生死,观察到痛苦,观察到烦恼,等这一切全部观察清楚了,你就算“了”了——了解了。第二层,你要了断烦恼。真正了解生死真相的人就不再烦恼了,因为所有的世间一切都是由我们的心引导而展现出来的;通过外在的一切表现,可以看到一个人内心的觉受。

对自己而言,可以先观察自己的心。孙子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攻城不如攻心,去攻打一座城市,不如先把这座城市里的人心抓住。想要让自己的生命往哪个方向去发展,首先要成就往那个方向发展所需具备的心态。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志是一种心,心志、志愿是心的愿望。学佛的人要发出离心,要发菩提心,这都是发心。从心里面引导,引导自己的行为。心如果改过来了,一切外在行为自然而然会随着心而改变,这就是修;心如果没有改过来,我们就别想真正地改变。

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自己生活的引导,所有的快乐和痛苦都是心灵上的一种觉受。我们要在心地上注意自己,在心当中修行觉而不迷的状态,随时把迷的状态转化为觉的状态。一旦我们的心转化为觉的状态,这时候我们要好好地去感受一下这个状态,感受这时的心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你在人生中有很多的痛苦-----或者是曾经经历过的痛苦,或者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将来会遇到的痛苦,比如老病和死亡,你怎么办?过去的痛苦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过去了,但是在你心中留下了累累伤痕,你怎么把伤痕治愈?对于未来一定会出现的死亡,你会不会痛苦?如果你会痛苦伤心,如何让自己不去伤心?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大家可以现在就去感受一下:不迷失,心不向外求,不追逐语言文字,也不追逐某些想法,不把自己过去学来的一点知识和一些思想当做宝贝,不要觉得我这个人很有思想、很有个性、很厉害。你把这些东西全部往边上放,统统放下的时候,你看自己的心是什么样的。放下的心灵是不受伤的心灵,任何人都是这样。

如果当下你放下了,或者有一天你放下了,马上可以得到一个证明。什么证明?就是证明觉悟的人脑子很清楚,是不会迷失的。有一句骂人话叫“瘫脑”,意思是脑子要是瘫掉了,动都动不了,有毛病。有些人烦恼起来自己转不过来,心里痛苦,脑袋想不出办法,其实就是他的大脑瘫痪了——不是医学上的脑瘫,而是感知和思维功能瘫痪了。正确的心灵是非常清楚的:是就是,非就非;痛苦就痛苦,快乐就快乐;男就是男,女就是女。如果你不会因为外界,或者因为自己的某些思想、观点给自己增加烦恼的毒素的话,你这个脑就是健康的。

从某种角度讲,痛苦的经历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有过很深痛苦的经历的人,他会按照佛法的指导去做。当他从痛苦的觉受当中跳出来时,就会由衷地感觉:“我怎么这么轻松啊!”他就会很感恩佛法。因为当你把妄想全部放下的时候,你的心灵连样子都没有,连相都没有,谁都压不住你,绑不到你,束缚不了你,也占据不了你!这时的你八面玲珑,前面后面、上下左右都很清楚,这样的心态是非常安稳、非常有智慧的。在这种心态当中,你可以更加客观地思考问题。



 上一节: 修改身、口、意三业佛法修证的基础下一节: 修行的方法—戒、定、慧三学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