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第三节  解脱道和菩提道的修证

一、我执的四个层面

(一)我的东西

如果我们没有妄想,没有痛苦,也就不需要佛法,因为修学佛法的目的是让我们离苦得乐。通途法门修解脱道,首先需要认识谁去解脱。我们现在在痛苦,可是谁在痛苦呢?大家回想一下,所有的痛苦是不是都是自己感受到的?我们的一切痛苦都是围绕这个自我而产生的。

凡夫的我执有四个层面,第一层就是把我的东西当成“我”。比如说我的家庭、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衣服、我的名字、我的地位、我的社会……把我的后面的那个东西当成我了。我们的亲人遇到麻烦了,我们会痛苦。亲人遇到麻烦,从客观上说只是亲人遇到麻烦,他跟我们和我们的心其实是两码事。但是我们执着亲人是我、我是亲人,所以他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有时候我们会把我们的衣服也当成我,大家坐在这里,如果我现在拿一把剪刀去把你的衣服剪个洞,可能任何一个人都会觉得我在污辱你、欺负你。实际上衣服是衣服,你是你,你跟衣服是两码事,没有关系的,可是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

(二)我的身体

第二层我执,就是把身体当成“我”,人们普遍都是这样认为的。有些人能够想到肉体不代表我,因为肉体最初是父母给的,生出来以后我们吃米饭、吃菜、喝水来滋养这个身体。吃的菜都是长在地上的,稻谷也是长在地上的,所以我们吃的都是泥土里长出来的东西。吃得多了,营养好了,吸收得多些,身体就胖一点;吃得少了,营养吸收得少些,身体就瘦一点;如果吃坏了东西,身体就会生病。所以我们的身体,实际上是由缘起的条件组合而成的。这个身体没有一样是我的,头发、指甲、手脚没有一个是自己的。如果真的是自己的,我的身体应该听我的话。可是我们的身体从来不听我们的话,它只听从自己因缘果报的规律。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生病,但是没有一个人不生病;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变老,但是没有一个人不会老。所以身体不是我们能够主宰的,身体也不是我。

(三)我的思想

第三层我执,是把我的思想,颠倒妄想当成了我。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因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大部分的知识分子、自己认为有思想的人,会把思想当成自己。我们会觉得今天我烦恼了,是我在烦恼;今天我高兴了,是我在高兴。艺术家要创造很漂亮的东西,让自己感觉心旷神怡,心情要舒畅,精神状态要饱满,所有的一切都要满足我的思想,让我满意为止。

我们过年都要祝大家吉祥如意,如意的意就是思想。说“你这人真有意思”,这个“意”他感觉舒服,他就觉得有意思了。这个“意”大家很熟悉,能分别哪是灯光,哪是柱子,哪是窗户,能分别的就是我们的意,就是意识。

但是意识是从哪里来?都是从小别人给的。我们脑袋里面没有一个想法是自己原本就有的,所有的想法都是从小的时候开始慢慢学习、积累起来的。学得越多,我们的思想就越丰富。小孩子最容易学习,你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所以“孟母三迁”,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环境学习。教小学生最好就是用“小朋友,跟我念”这六字真言。你想教他什么,不要跟他讲道理,就叫他跟你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马上跟着念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意识是由外在所决定的,别人给什么,就接受什么。我们的任何一个想法都能找到这个想法的来源。

所以我们亲近有智慧的人,智慧的想法就会在我们的心中形成;如果亲近愚痴的人,愚痴的想法也会在心中形成。邪教也有一大帮信徒,你跟着邪教,想着想着就想歪了;跟着正教,你的思想、言行就会渐渐地正确起来;跟着凡夫,你永远都是凡夫的想法;跟着圣人,你就会变成圣人,因为你有了圣人的想法。所以,想法事实上都不是自己,都是缘起的。

有一首诗写道:“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其实我们每一句话讲出来都是重复的。我虽然没有看讲稿,但是我的话不是从经典书籍里面来,就是从同参道友那里来,或者就是从居士那里来,反正每一句话都是别人给我的,属于我自己的一句话也没有。我的这些话,你们听了以后,也会有一些想法生起来,今后也可能讲给别人听。你仔细观察一下,事实上我们的这些话和思想都没有自我。但是我们凡夫除了要满足自己的想法以外,人生几十年就没有第二个下手的地方了。佛在菩提树下发出的第一句感叹就是:“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妄想是轮回的根源。我们平时都要祝大家吉祥如意,而佛在经典里面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你的意,就是你的思想,是有问题的,因为你的看法是片面的,你的看法都是从别人那里学习来的,随时都在改变。

有些人觉得佛教挺好,想到寺院里去学佛,结果在寺院里遇到一大帮老太婆,问她们佛法什么也不懂,他就觉得学佛的人都是没水平的,他就不来了。他又遇到另一帮学佛的人,全是年轻人,而且是老板,有地位,有学问,他就觉得学佛挺光荣的。其实是一模一样的,这都是凡夫自以为是导致的误会。一般的人都不会客观地看问题,就算是老太婆去寺院烧香拜佛,她的行为你说哪一点错了?哪一点丢人?她一点也没有错,一点也不丢人。她拜的是佛,向佛看齐。如果她拜一块石头,可能是有点问题的,拜久了,就成花岗岩脑袋了,如果看到树也在拜,可能也有点问题,因为时间久了,她的脑袋也跟树一样;但现在她拜的是佛,她是向着佛学习,佛是一切众生的榜样。

凡夫的思想意识存在严重的问题,不能客观地看事物。他以为有自己的想法,别人不要随便地影响他,其实他不知道,他已经被很多人的思想影响得顽固不化了。如果你说:“我是学佛的,你们的想法我坚决不听!”我告诉你,这是没智慧的表现。

佛从来不会说,你们讲话我不听。你看佛经里面,弟子要跟释迦佛辩论,佛哪一次说你们讲话我不听?没有,因为佛看到了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有前因后果。你如果有智慧,就知道他的想法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好处在哪里,缺点在哪里。你先讲他的好处,然后再告诉他有什么缺点,没有一个人会不感动的。

我们往往固执自己内心的想法,非得把别人说得什么都不是。他的优点你看不到,你认为的他的缺点其实也未必是缺点。因为你认为的缺点,此前早已被装在你脑子里的别人的思想影响了,你是戴着一种有色眼镜去看世界,去看他的。有句话说得好,“凡夫看菩萨都是凡夫,菩萨看凡夫都是菩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凡夫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的,菩萨把有色的眼镜摘掉了。到阿罗汉了,才把这副眼镜摘掉,没有证阿罗汉之前,大家都戴着这副眼镜,所以说“不可信汝意”。

我们的思想就是妄想颠倒,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我们看到太阳光照下来,说太阳光线是白的,其实阳光是七彩的。夜里我们说什么都看不见,其实红外线往那儿一照,多黑的夜都能看见。黑夜怎么会看不见呢?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局限了。物质分到最小的单位就是粒子。粒子是静止的状态,它一旦动起来就变成了波。我讲话的声音你们听得到,是因为这个波不停地撞击,碰到你的耳膜了。我说话的声音响,你的耳膜就受不了了;轻了,你又听不到了。它是由波振动传递过去的,这个振动的波是物质,可以截取下来,可是我们的眼睛什么都没看到,因此我们就以为什么都没有。

科学的发展对佛法的修学帮助很大,但是到目前为止,佛法解脱道的涅槃境界和菩提道果,科学还是没办法研究验证,因为科学是在有相的层面上做研究,还停留在六道当中。佛法让我们从信开始,当我们有了信心,就要从自身的身、口、意三业去体验,去修证,去证实,身体和内心就是我们的科学实验室。佛教的宗教信仰跟其他宗教的信仰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其他宗教的信仰没有办法像佛法那样,可以通过修行去证实,它只是让你信,永远停留在信上面。佛法的修行分信、解、行、证四个阶段:不懂的可以先信;信了以后要了解,我们现在就在开始了解,这是解;第三个是行,就是要按照佛法说的去做;行了以后接着一定要得到证实,这就是证。所有的佛法道理都是可以按照以上四个阶段去证实的。

(四)明明了了的我

第四层的我执,就是当妄想停下来以后,我们感觉还是有一个明明了了的、隐隐约约的我。这个“我”是我们轮回当中的罪魁祸首,所以要想修解脱道,就必须把这个“我”了断。如何了断我执而证得解脱?这确实是三界六道中最伟大的一件事,也是学习佛法最根本的一个关键点。

我上了十年佛学院,毕业以后我去拜访高僧大德、亲近善知识的时候,见到他们的第一句话都要问:“请问师父,了生死的法门是什么,应该在哪个地方下手用功?”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人,才具备参访善知识的资格。为什么要参访善知识呢?就是为了得一决定——决定解脱道的无我正见,决定菩提道的慈悲怎么落实在我们的行为当中。我就把自己通过参访善知识,通过学习佛经所了解的经验告诉大家:了生死、证解脱或者证菩提,关键的下手用功修证之处就在于佛说的妄想、执着这两个地方。妄想,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脑袋里不停的想法、念头。执着,就是你的妄想停下来,不打妄想了,脑袋里面一片空白,空空如也,这个时候你还清清楚楚、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个我。它没有名字,也说不出来,到底“我”是什么样子的,你说不出来,但是总感觉有一个我在这里。

如果你没有回光返照看到这里,那么你的修行全是表面的,或者说你全是在做修行的准备工作,在打基础。三皈五戒、诵经拜佛、布施持戒、积累福德都是可以的,但是你在自己的身口意当中能不能了生死,关键就在这两个地方。因为佛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妄想,不再执着,你就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

二、唯识宗的比喻

唯识宗告诉我们,第六识、第七识是凡夫生灭活动最强烈的地方。第八识是阿赖耶识,像个仓库一样。阿赖耶识的清净分就是涅槃,就是真如;阿赖耶识的染污分就是凡夫的烦恼习气,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你现在的行为会变成的种子:你今天念一句“阿弥陀佛”,就会种下念佛往生的种子;你现在骂一句话,也种下了骂人的种子。你现在骂人,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因为过去有骂人的种子,现在起现行了;你现在念佛也不是无缘无故的,你肯念佛一定是过去种下过念佛的善根的种子。凡夫的一切因果都在阿赖耶识当中,染污的这部分叫做生灭轮转,清净的这部分叫做真如涅槃。阿赖耶识是个大法界,是总相,整个宇宙万物、身心世界都被阿赖耶识包含着,像个大仓库。

这个仓库的门口有一个守门员,就是我们的第七识,也就是“我”——大家一直以为是“我”的那个“我”。其实仓库才是我们真正的全部财产,可是这个守门员站在门口说:“我就是仓库。”错了!我们平常总觉得有个“我”让自己去抓,可静下来一看,这个“我”其实就是第七识。然后我们的脑袋一直在活动:我要赚钱,我要修行,我要涅槃……拼命去抓,去摄取。这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它不停地在采购,就相当于仓库的采购员。今天大家坐在这里就是在采购佛法,听来一句两句,都留在自己的心中,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听到的你不需要记,它已经在阿赖耶识里面了。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是制作员,它们不停地在那里制作。眼睛看到了,意识马上觉得好看。谁好看?我觉得好看,这个观念马上留在自己的心中了。所以你听佛法的开示不去记也没关系,因为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你觉得好的,一听到,不需要记,境界马上就提高了;你觉得不好的,自然过滤,就和没听到一样,对也你产生不了影响。对你的人生有影响的,一定是你觉得好的东西;你觉得那东西好,就会朝那个方向去努力。想修行的人,他每天都是在修行;不想修行的人,你逼他时间久了,他没办法,可能到最后也就心甘情愿地修行了。这就是串习产生的影响。

前面的制作员和后面的仓库对于初修行者来说没有什么关系,和我们修行密切相关的是采购员和守门员这两个。采购员如果乱采购,就会出问题。比如不听正法,听邪法;好人的话不听,听坏人的话,所谓“不听君子言,吃亏在眼前”。有些居士很奇怪,师父跟他说的他不听,那些不懂佛法的人和他说的,他倒是非常愿听;好人给他说要做好事,他不听,让他去搓麻将、钓鱼,他高兴得不得了。这就是思想——这个采购员出了问题,你的这个采购员不停地在向外驰求。

我们平常的思想被以前学来的知识和所受的教育影响得很深,都不是客观的。如果你以前所接受是断灭论的教育,比如说人死如灯灭,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还有说宗教是迷信,叫你不要去信,如果你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其实你的思想已经中毒了,已经把自己的观念固定化了,就会去否定一切宗教信仰。还有些人只是看到了信错了的、行为有问题的人的一些表现,在还没有深入、全面地调查之前,他就开始乱发言,自以为是,他就没有看到信仰对我们生命有更重要的、更好的影响这一方面。

三、第一个用功下手处

用功修行第一个下手处就是把第六意识的妄想转过来,这是中下等根机的人都可以做到的。怎么做呢?一开始可以听闻佛法,使自己的思想越来越圆满。不是把佛法当一面镜子到处向外照,而是通过佛法使自己的眼光变得更开阔,要用这样的眼光去看问题。

实修方面,要记得真实修行的人一定是以正念转妄念。正念是诵经、拜佛、念佛、持咒、观想或者修止观。虽然有很多尊佛菩萨的名号可以念,但是总而言之,就是“以一念抵万念”,慢慢地你能够把自己这颗心稳定住。这颗心曾经到处去申诉,到处去夸张,到处想去占有,像猪八戒的九齿钉耙一样到处去耙、去抓,到处向外驰求,越向外驰求就越痛苦,从而轮回不息。我们需要向内心观察,把心转回来,把心稳定住。

我们在用功的时候一定要使自己专注。开始大家可能没有专注的习惯,但是慢慢地,会用功的人就会越来越专注。在训练专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反弹,这是因为我们的习气太重了。意识这个采购员就是心猿意马,像野马、野猴子一样到处跑,驯服它需要有一定的方法,不用正确的方法,只靠自己坐在那里说“我不想了,我不想了”,是没用的。你可以想一想阿弥陀佛,念念咒,或者修修止观。总之,要培养让自己心定下来的习惯。开始修行至少每天要半小时,因为半个小时最多只是保本,只能把道心养住。如果你连每天半个小时修行的定力都没有,你的道心就会丧失,会焦枯,生长不起来。所以要每天培养自己的定力,将第六意识慢慢地转换,不要去妄想,不要去颠倒,要等你的心静下来以后再去想。

妄想颠倒与智慧是不同的。妄想颠倒,你越想就越烦恼,越想心里越着急;而有智慧的话,你不用去想心里就很清楚,分别得清清楚楚。就像你不打妄想也能听清楚讲课;不打妄想,吃饭也能一口一口吃得很好,绝对不会把米饭吃到鼻子里去。不妄想的状态可以吃饭,念佛的时候也可以吃饭,也可以睡觉。

也许你不一定专门跟着师父修行了生死的法门,但是你最好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比如每天抽半个小时诵经或者专门念“阿弥陀佛”,念“嗡嘛呢叭咪吽”。有好几个居士原来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身体都比较差,心也比较乱,自从每天保证至少半个小时的打坐,两三个月以后发现工作效率比以前高了,身体也好起来了。所以大家不要说"我实在没有时间",每天半个小时一定是有的。这个方法是从妄想层面下手,中下根基的人都可以修,再笨的人都能够做到的,每天坚持,长此以往,就能进步。

如果你是中等根基,下手省力一点,就在第六意识这里用功:每天定好功课——念咒或者念佛,打坐也念,每天坐半个小时,坚持久了,下座以后开车、走路、做什么事情,心里都会带着佛号或者咒。咒不宜太长,太长了容易起心动念。这样念着念着,我们的思想意识就慢慢地开始听话了,心也开始柔软了。

这个世界上的众生的心是刚强难调的,人家说比花岗岩还硬,我估计比金刚石还要硬,可能用电钻都钻不进去,很固执。但是你只要每天静下来半个小时,慢慢地坚持,心就会开始柔软起来,开始融化,语言就开始不长刺了。有些厉害的人语言像刀一样锋利,会把人气死,那是在造业——用语言就把人家气死,你说多造业!心坚硬的人是最容易受伤的,越固执的人越容易受伤,因为他很难包容别人,很容易感觉自己被人欺负;如果心是柔软的,就容易包容别人,不容易感觉受到欺负。“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弓如果太硬,它的弦就容易断;锋利的钢刀,它的口最容易受伤。你的心如果太强硬,就很容易受伤,别人两句话可以把你气得不行;别人烧几柱香,拜几下佛,你就觉得他一定是自私的,接受不了;别人叫你去做好事,你也会觉得别人不对。

通过念佛,通过静心,你的心会开始柔化。柔化到什么程度?开始是软下来,最后心变成水一样。上善若水,如果你的心像水一样,那就是最上等的善良。像水一样谦虚、柔软,能够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所以刚强的人不会永远占上风,只有真正慈悲的人、有爱心的人,才会受到这个世界众生的崇敬。其他宗教也有提倡所谓“爱”的理念的,但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看,都远远不及佛教所提倡的慈悲。

我们学习佛法一定要明白,当第六意识妄想的心静下来后,心就开始变得柔顺;心柔软了,身上的病也会消除。现在很多人得癌症,特别是肝癌,一定是他的心太固执了。癌就像石头,刚强难化。一个人的心如果刚强难化,到最后心不再柔化,硬了,心的能量就会转变成质量在他的身体中展现出来,于是在身体上出现问题。所以一定要劝癌症病人,心要柔和,不要固执。如果心没有固执,完全柔和了,那么他身上即使有癌症也会被软化掉。你看癌症另外的名称叫瘤,肿瘤。肿瘤最初就是肉块,小小的,软软的。如果是良性的就没问题,如果是恶性的就叫癌症了。所有的病都是由心而生的。但是我们不要看到别人有癌症,就说:“你心太硬了。”你不能这样说,因为这样说会伤害他人,而且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病不是由单一原因引起的,外在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空气环境也与之息息相关。佛法讲缘起,条件是众多的,但是其中心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你可以这样去观察,可以教他让心变得柔软。

中下根的人都可以通过专注念佛让自己的心柔软、融化。能够在这里专修的人,算是有一个地方下手用功了。修行的身体行为和语言都是从心里生起来的,所以佛法告诉我们心地法门,真正下手处就是我们的心。你能够在心里把自己的妄想慢慢地融化,最后你的心像水一样,甚至比水还要柔软。什么东西比水还柔软?虚空。我用手拍水的时候,手还是会痛的;我的手在虚空中挥舞一下,不会痛,因为虚空不会伤害任何东西。

我们的心如果像虚空一样,这叫做至善——至上的善。但这个至善还是有我执的,因为还是认为是“我”的心像虚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很多人把这句话解释为佛菩萨的境界。那就错了!四书五经、世间法中根本没有出世间解脱的道理,但是它讲做人的道理讲得非常好。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儒家的孔孟是人乘的圣人,是人间的圣人,他们的思想境界都达到了这种至善。至善比上善还要高,而且还“止于至善”——将至善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虚空既可以是低到最低,也可以是高到最高。水是往低处流的,它可以穿石,可以滋润万物,但是它只往低处流,所以叫上善若水。如果你像虚空一样,既能够低到最底,也能够高到最高,而且还不会伤害任何众生,这样的至善,对中下根的人,对一个妄想颠倒的人来说,一下子是做不到的,要上根的人才能做到。

四、第二个用功下手处

我们如果是中下根人,就要从专注念佛、持咒开始,让自己的心不要打妄想,慢慢地转化;转化久了,我们的心就开始变柔软,柔软成水一般;变成水了以后再变成虚空。这样心境就有进步了,它是有痕迹、有台阶的。有些同修念佛打坐,坐着坐着,他能感觉身体完全空掉了,最后心也空掉了,但是佛号还在念,很清楚。大地是虚空,觉得自己也是虚空,这种状态其实就是至善的状态,是人间的至善,但还没有解脱,不过可以在这里用功。

上等根机的人就直接观照自己妄想的背后,因为第四层自我是没有妄想的,就是刚才说的仓库门口的守门员,我们的第七识、意根,也就是我们的我执。大家都是觉得有个“我”的,当注意力既不停留在身外之物上,也不停留在身体上,也不停留在自己的想法上,简单地说就是当把想法全部放下,这个时候你能不能看住自己不思善也不思恶的状态?如果你现在能看到,说明你是上根的人,不是中下根基的。妄想停下来,什么都没有,但是隐隐约约还是觉得有个“我”。所以轮回当中的一切境界无论多高,它唯一的缺点就是有个“我”。有人会说:“我什么都没有了,我像虚空一样了,我没有妄想了。”说"什么都沒有了"“像虚空一样了”,“没有妄想了”,都对,但是唯独这个“我”不对。

了解了佛法以后,我们知道要把这个“我”扔掉。怎么扔呢?首先在观念上扔掉。在听闻经教以后就知道“我”本来是没有的,那是我们的执着。佛说“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有妄想的人就在第六识采购员那里,有执着的人就在第七识守门员那里——那么大的仓库我们看不见,把仓库前的守门员、采购员当成自我了。在观念上,修解脱道的人要明白,要在这里不停地用功。我们讲修证,你要修,就一定要在这两个地方下手,或者在妄想上,或者在执着上。对治妄想,就是以念佛,以止观……让自己少想或者不想。时间久了,自然而然什么念头都没有,清清明明。在清明的、不妄想的状态,我们的生活会更加轻松,更加自在。

不妄想了会不会变成傻子?绝对不会。你可以放心在这里用功。当然,如果按世俗的标准有可能会变傻子,因为世俗的标准经常是颠倒的。比如说大家在分东西,有十份东西,一共十个人分,每个人一份,其中有一份可能差一点。通常凡夫不要差点的那份,会把好的先拿走;如果你没有妄想,可能让别人先拿,自己就随手拿一份,你拿的这份有可能是最差的,也可能是最好的。如果你拿过来是最好的,人家说你有智慧,羡慕你,你挑得最好;如果你拿的是最差的,人家说,你看这个学佛的人真傻。其实这种价值标准是有问题的: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一起,既然每个人都有一份,不是他的就是你的,你愿意承受这一份缺陷,愿意成就别人的美好,实际上这是人类了不起的智慧;但是按世俗的价值标准来看,往往会觉得你是傻的。经别人这么一说,有些修行人就开始后悔了:“哎呀,怎么搞的,我越学佛越糟糕了,越学别人越觉得我傻了。”你要明白,你所做的没有错,是这种价值观念的错。在修行过程中,虽然不时会有些误解或者习气反弹的现象,但基本上你的生活、你的心态都会越来越正常,越来越平静。

禅宗是上根的人才能修的。因为他修行不去管打什么妄想,想什么都没关系,他的注意力是在妄想的背后,看到想的背后是什么,看得很清楚。妄想的背后是什么?妄想的背后就是我执。他只要看到这个执着,看久了,功夫就开始成片了;功夫成片后,因缘成熟时,我执自然就了断了。还没有了生死的人做功夫,大善根的人是在我执这里做功夫,中等根机的人是在第六意识上做功夫的,而下等根机的人只能以身体、语言的行为去做事情,却不知道在自己的心里面用功,这还不叫真正用功,只能叫做培养福德资粮,但这也是需要的。

禅宗告诉我们,参话头就是要看住这句话还没有讲出来之前心的样子——话的前头。妄想还没有打之前,心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每天如果看它五分钟,一天的精神都会非常饱满。只要看五分钟,看住自己没有妄想的状态,你要去感受。如果只是眼睛看住不动,跟往外看着别人一样,这样效果不大,你要看住自己没有妄想的状态。大家回光返照把眼睛往里面看,看住自己的心,看住没有妄想的状态。如果你停留在没有妄想的状态,那么人生中所有的灾难、所有的痛苦都开始修复了,你的心灵就开始变得完美起来,变得越来越健康,越来越轻松,一点压力都没有。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讲:“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我们现在还没有证得解脱果,没有证罗汉,也没有成为菩萨,那我们就修因,因为因会感召将来的果。因怎么修?在我们的第六识妄想和第七识我执这里修,所以叫“六七因中转”。这个“转”不是创造,还是同一个东西,还是我打妄想的那个东西。本来妄想是东想西想,想得头昏脑胀,想不通。你想坏事、恶事,越想越烦恼;如果转过来想善事、好事,那么越想越开心。但是这个开心和善事如果是跟烦恼和恶事相对的,那还是不够清净,因为想善事的心还是在六道当中的三善道,你的心要从善恶当中跳出来。你如果转过来想佛菩萨,这就是清净的,这就转过来了。所以要转恶业为善业,善业要转为净业。念佛就是净业,念菩萨,念菩提,念涅槃,念经都属于净业。

第六识因中转,转过来了;第七识,就是我们现在明明白白感觉有个“我”的这个第七识,也在因中转。我们要不停地听法,听法师告诉我们“诸法无我”的道理,一切法都没有我。你认为有生死、有轮回的这个轮回的主体,也就是神识,在轮回当中你感觉那是真真切切的:你感觉到是快乐,是痛苦,是爱,是恨,很清楚;觉得我在爱,我在恨,我在生气,我在享受,都很清楚地感觉有个我。但当你静下心来细细观察,观察到最后,你就发现这里面根本就没有一个我;当你确切地认识到无我了,回光返照,你就见到了无我。

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来体会无我,像缘觉乘人看飞花落叶而悟道。花长在树上很漂亮,它怎么生长的?它是依靠树提供的营养而生长的。如果树没有提供营养,花肯定长不出来。那么树的营养又是从哪里来的?从泥土里吸收来的。那么泥土的营养是从哪里来的?是因为花掉到泥土上,变成了营养。泥土的营养被树吸收,树又开花,花又掉落……这就是轮回。看到树上的虫子,虫子吃了树叶以后拉粪便到树根上,被树根吸收了变成营养,又长出叶子,虫子又吃叶子……这个就是轮回。印度轮回的观念最初就是从这里来的。那时候释迦佛还没有出世,这种观念就给佛法轮回的思想埋下了基础。

释迦佛通过修证破除了我执。印度教是讲有我的,是有神论,佛教是讲无我的,是无我论。按照轮回的观念来看,我们人是从哪里来的?佛陀发现:“认为有我”,只是一个认为而已,只是一个执着,执着的核心并没有我。

有个小孩子才五六岁,他说:“我知道佛法,佛法讲的是无我。”有些人也会讲无我,但是我们知道他只是听来说说而已,我们需要去思考、观察。开始看到第七识,觉得有个我;善根深的人可以进一步深入仔细地观察,当观察到彻底没有“我”,就发现这个世界上造业和受业的“我”没有了。平常我们不知道快乐的人是谁,痛苦的人是谁,现在你会发现:快乐也没有一个快乐者,痛苦也没有一个痛苦者,只是六识和七识的缘起聚集在一起,只是这样一种觉受。

当快乐者和痛苦者消失了,这些快乐和痛苦当然也是了不可得。快乐本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没有钱的人有一百块可能很开心,有钱的人有一百亿,遇到事情很痛苦,可能受不了就跳楼了。为什么?快乐的标准是不确定的,是人为给予的、自以为的快乐。当你这么观察以后,人世间的快乐和痛苦自然在你生命当中消失了。这就是眼光上证得了涅槃,消除了我执。

五、证得解脱道的涅槃

证得涅槃分两个层次。首先是见到涅槃,就是初果罗汉破了见惑,我执、我见没有了,他从此以后不会再觉得有个我。这是要通过他的眼光亲自观察的,落实了,确定人生是无我的,那么这个世界上在你的思想里再也不会有一个受苦的人,他的思想完全解脱了;但是他的行为还有习惯。其次,我们的身体都是业报之身,既然有业,报得人身,就有很多的串习,而且这一生我们也培养了很多的习惯,这些习惯还需要慢慢地改善,才能在事相上彻底了断我执。这是第二个层次。当证得了四果罗汉的修行境界,不但眼光上认识无我了,而且在所有的行为中,一切境界中也都认识到无我了。

初果罗汉看到并且确定了没有我,已经没有了自我的观念——认识到这堵墙壁是无我的,也是缘起的,从观念上已经认识到了。但是他在习惯上还有我的觉受,还是有烦恼的习气,还有障碍,只是烦恼的根已经没有了;所以初果罗汉只会往上走,不会堕落。四果罗汉则是彻底把整个身心和世界都跟无我打成一片了,所以四果罗汉能穿墙越壁,来去自在。他行空如地,入地如空,一点障碍都没有了,这是四果罗汉,他彻底见到生命的真如本体。

证得涅槃的人见到了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本体。他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大家一定要记住:第一,他认识到一切法都是无我,没有自我了;第二,他看清楚了因果,遵循因果的规律。阿赖耶识是一个仓库,证得涅槃的人不再把守门员当成自我,他撇开了守门员的干扰,走进了这个仓库,发现仓库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采购员采购进来的。证得无我的人,会发现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每一种行为、每一种果报,都是过去曾经种下的种子所起的现行。所以,四果罗汉完全能够看到前因后果,他自我的生命完全解脱了,这就是不共世间的解脱道的佛法。

六、菩提大道

(一)凡夫生命的动力

我们凡夫现在没有解脱,活得那么有劲,每天要工作,要听课,还要学习,这个力量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我们心中的欲望而来。一般不学佛法的人总想满足自己的欲望:别人是什么地位,我也要什么地位;别人有什么样的享受,我也想要什么享受;别人夫妻恩爱、家庭和谐,我也想要得到。都是以欲望来支撑着生活,完全都是为了自己。夫妻之间也一样,彼此都是为了自己,一定都是为了自己的。你不要那么伟大地说我是为了对方好。没有!因为对方是你的妻子,你才会对她好;如果是不相关的人,你就不会对她那么好了:她是你的,所以你为她好,背后的根还是为了自己好。

凡夫都是以我执欲望作为动力,讲的话都是围绕自我的。如果这种欲望是错误的,我们就会产生痛苦,堕落恶道。如果是正确的,它作为我们生命的动力,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帮助的,这种欲望就叫做善法欲,这也是欲望。一般的人,如果看他容光焕发,这个人的欲望一定很重,他生命的欲望和力量很强。容光焕发的人,要么他很得意,自己过得很舒服;要么他很善良,很想做好事帮助别人,这是善法欲。一般的凡夫都是靠欲望支撑着,如果没有欲望,他的脸色就开始沉下来,开始干枯,因为觉得没有意思了,生活也变得乏味,整个人都是无精打采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欲望了,不久就会死掉。

(二)菩萨生命的动力

佛法告诉我们:欲望是很重要的,人是需要有欲望的,但要把恶欲转为善法欲,让生活充满了力量,每天都往前冲。可是你别冲到最高的地方摔下来,那样就摔得很惨了,所以还要发出离心和菩提心。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是愿望,是菩提愿望,这个愿望也是由欲望转化过来的,都是一个东西,都是你那颗心。只是原来的心是为自我的,我想怎么样,欲望都是围绕自我的;发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以后,似乎也是围绕着自我,但是实际上这个“我”是一定要舍弃掉的,因为执着自我是痛苦的根源,当把我执放下的时候,你的菩提愿就生起了作用。

自我解脱了以后的生命,比容光焕发、充满欲望的人还要容光焕发。普通人的容光焕发也有可能是因为擦了什么油,但是如果是一个解脱了,愿意回来利益一切众生的人,他脸上的容光焕发是从表到里都清净无杂染的,那是大菩萨。凡夫的业报之身,脸上没有什么光是很正常的。

(三)无尽的菩提愿

从生命的解脱道再往前走,走上菩提道,走上成就佛菩萨这条道路的人,他所有的生命动力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大家在修大乘佛法的时候发菩提心,如果真是发自内心的菩提心,哪怕就发一次,以后不去想它,只管自己修行解脱;一旦你解脱了,马上就会想起自己的父母亲、亲人们,他们实在太可怜了,不懂佛法,迷迷糊糊地受苦,而且宝贵的生命越来越短……特别是人年老了,日暮西山,快沉下去了,可还不知道回家的路在哪里……你想起来就着急,这就成为你生命的动力——你愿意生生世世在这个世界上利益众生,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

凡夫是靠欲望的力量在生活,菩萨是靠愿力在生活。愿力是无穷无尽的!《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行愿无有穷尽。无有穷尽!不是暂时的,而是要生生世世不停地在这里度众生。你要懂得,这样的生命是一位菩萨的生命,他能感受到众生同体,不舍弃众生。如果我们真是一家人,你说我们这个家族有多大!再往前想一想,所有的众生都是一家人,你说这有多幸福!走到哪里都不怕没得吃、没得穿、没得住了,因为所有众生都是你的亲人。

大乘佛法的出离心和菩提心、解脱道和菩提道的修证是有理论,而且是有具体的方法的,可以让我们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佛法的修行不离开戒、定、慧三学,通途法门的解脱道和菩提道的修证也是如此。修行进步的标准是看你是不是越来越规范了,你的定力和智慧是不是越来越高了。如果你的智慧很高,那么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大问题。大部分人生气吵架,都是为了生活中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有两夫妻在为了吃什么、怎么吃而吵架,脸红脖子粗地吵了半天也没争出个高下,还一肚子气,他们七岁的女儿在旁边说:“你们烦不烦啊,要吃吃,不吃就算了嘛。”你看,小孩子反而更有智慧了。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智慧,大人们想的往往都是些小问题,小孩想的反而基本都是大问题。

关于通途法门,大家如果有精力,尤其是年轻人,可以把道次第一步步学过;理解了以后,在明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往前走,走快一点慢一点都没关系,一定会走得很踏实,生命会充满了力量。

(四)无上妙药——净土法门

对于通途法门,如果你没有能力学,或者你太忙了不想学,佛还开辟了一个“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最了不起、最直接殊胜的法门,就是净土法门。我觉得这一生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净土法门,确实是感动得五体投地!如果没有净土法门,我们这些罪恶凡夫想要得解脱,估计就像是蚂蚁上高山一样难!

净土法门是让你确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确信!你要发愿: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你一有时间就一心念佛,其他的经咒你可以不念,或者有时间念一下当助行,正行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如果你能够时时刻刻念“阿弥陀佛”,其他所有的经咒可以不念;但是如果你在那里打妄想,一句“阿弥陀佛”不能提起来,又说法师讲可以不念经咒,那你就诽谤净土了。如果你不能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你就要多念《佛说无量寿经》,多念心咒,多学习,真懂的人一定会念“阿弥陀佛”。

从实修上说,念这句“阿弥陀佛”,是在第六意识下手,跟很多其他法门一样;当你念佛心静下来以后,功夫稍微深一点,身心空掉了,就要在第七识那里用功了。那时候你心没有妄想,心里感觉念佛和不念佛一样,去念佛跟去参禅一样,这个下手处是正确的。

当往生极乐世界的心生起来了,你就不想轮回了。不想轮回的心,就是出离心。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就意味着要彻底放弃这个世界了,轮回当中的东西拽不住你了。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我们还愿意回转娑婆度一切众生。就算你不想回转,到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树、鸟和观音菩萨、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在说法,你只要听了法,就能“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菩萨是什么概念?菩萨是以愿力作为动力,就会马上回转娑婆度众生。

所以说净土法门是把通途法门所要修的四禅八定,罗汉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萨的五十二个位次全部浓缩在信、愿、行,持名念佛里面了,而且下手容易,效率又高。这对于娑婆世界短暂的几十年来说,真的是无上妙药啊!

希望大家有能力、有精力的,可以先把道理学懂后再好好念佛;没有能力的就赶紧念佛,同生西方,共成佛道。阿弥陀佛!



 上一节: 出世间佛法的修行次第佛法的解脱道和菩提道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