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首湛然真妙觉,真妙觉是指法的最究竟处,也就是无相的妙法。佛陀证得的境界又叫做妙觉,就是觉悟到了极妙之处。仅次于妙觉境界的叫等觉,等觉是十地菩萨的境界,对所有生命,哪怕是地狱众生的心态也能了如指掌。而佛陀的妙觉境界呢,就是对所有的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相都了解到了极至,觉悟到了极点了。
湛然是清澈、透明的意思,指佛法内在的本意。佛法所说的这个“法”是安住在法界里的,包括色法和心法两部分。我们看到的有相的物质,桌椅板凳、动物、植物等等,这在佛教里统称为色法;看不见的意识、思维、知识等等统称为心法。这一切法其实都是没有生灭、没有动摇之相的,这叫湛然。
佛陀是很有智慧的,接引众生时从来不破坏世间法,而是随顺众生的根基来教化我们,所以佛才说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的迁流变化过程。同时,佛也不停地强调,佛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前者是接引、教化众生的方便;后者开权显实,阐明佛法的本意,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有人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是一万年,我们现在都是末法”。这种观点至少是不全面的,因为佛法是安住在法界中湛然不动、遍满一切处的,这是法的本意。我们想要学法,就在法界当中去学,学到后跟佛法相应了,我们就和不生灭相应了,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安住在法里面,这就是正法。如果跟法不相应,那我们即使在佛身边也见不到佛法,还是和世间法相应,只能去生生死死地轮回,那不是末法又是什么呢?
所以正法、像法、末法乃至灭法都在我们的心中,末法时代也有正法,要这样去看事情。我们现在都还没有开悟,被无明一蒙蔽,思想就有了问题,会觉得人世间都有生灭,有时间空间的概念,有好有坏等等,这种认识就不是湛然,就是非常局限、障碍的凡夫见,没有认识到法的本意。
具体地说,当我们大家对三宝有绝对的恭敬心,破除了人我执、法我执,生起正觉的时候,就和佛的正法相应了,那我们现在就是正法;如果我们只是内心对三宝有信心,自己修行也很认真,但却只是喜欢世间善法,只想得人天福报,对破除我执、法执没有信心,并没有和佛法相应,只是相似,那就是像法;如果我们只是外表跟着做做佛事,却没有法喜,对三宝也没有什么信心,这就是末法了;如果我们内心全被贪嗔痴掩盖了,什么善事也不愿意做,心中已经没有法了,那就是灭法了。所以正法、像法、末法、灭法都是我们的心所感召的现象,法的本身却永远是湛然的。
甚深十二修多罗,修多罗是梵文,翻译成汉字叫“契经”。契就是默契,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既要跟佛默契,还要跟凡夫默契。把佛意正确无误地传达给凡夫,就叫做“契经”,我们中国简称为“经”、“经书”。
“经”并非佛教独用,比如中国古代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以及外教《圣经》等等,也都用“经”字,所谓“圣人被下之言”为经,就是圣人教化我们的这些语言,都称为“经”,如“经典之作”。因此,经代表真理,是不能被修改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它的存在价值。
十二是指佛教的十二部经,并不是说佛教只有十二本经书,所谓三藏十二部经典,数量是浩如烟海的,穷其一生也很难读得完,十二是指佛讲法的十二种体裁,是经书的一种归类方式。比如我们讲的文学体裁,有小说、诗歌、议论、记叙等等,佛经的体裁就有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一共十二种,称为十二部。三藏就是经、律、论三大类经书。所以三藏十二部经是佛说教所有经典的统称。
那么佛说的经典有多少部呢?这个就很难统计了,往往同一本经书就包含好几部,比如每本经书里都有长行,也就是长篇的叙述文字,也有重颂,就是把长行的内容用简单的偈颂概括起来重新说一遍,这是印度文学的一个特点。还有一些无问自说的发起因缘等等,比如《阿弥陀经》。这些都合称为三藏十二部,内容极其广泛、深奥,所以叫甚深。
非文非字非言诠,这是讲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根本。文字固然是佛经,但佛经并不只是文字,我们要通过经典的文字找到成佛的这条路径,这才是真正的佛经,也叫做法。
我们要皈依的这个法,是能让我们升华生命的真理。《法华经》说“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从佛口里讲出来的这个法,我们大家依照它来改变自己,升华自己的生命状态,就如同新的生命从法中诞生一样。比如我们以前很不负责任,学了佛法后,我们认识到负责任是生命的一个重要力量,负责任才会活得更踏实,心里才不会空虚,不会抱怨,这样一来,我们的生命就升华为一个负责任的状态了。这个状态就是从法变化而来的,佛法在我们身上起作用了。
那么佛法的这个作用怎么来的?是从佛经的文字来的吗?是从经典的解释来的吗?都不是,是我们学习了佛法以后,按照佛法去做,佛法才会有作用,不做就没有作用。所以说“非文非字非言诠”,言是语言,诠是解释说明,不是把文字全都背诵下来,天天挂在嘴上,也不是说我们很会解释佛经,佛法就自动能够起作用了。佛法不是用来说的,而是要去修行印证的。
我们学佛法其实就是学智慧,佛法的智慧称为般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三种,也叫闻、思、修。智慧的第一个阶段都是从学习文字、听闻言诠开始的,这就是闻;第二个阶段就是要用学到的佛法来观照自己的心,如法地思考,把以前错误的认识改正过来,这叫观照般若,也叫思;第三个阶段要把认识到的真理落实在行动中,把错误的行为改变过来,这就叫修,这样才能进入真正的智慧,也就是实相般若。达到实相般若以后,佛法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如法处理事情,包容万物,引导众生学习佛法、离苦得乐,为一切众生服务,我们就成为佛法的化身了。
因为佛法的本意并不能被文字和语言所障碍,所以就能一音随类皆明了。一音就是一种语言、甚至一句话。佛陀讲法时十法界的众生都会听到,所有众生都能同时受到佛法的利益。就如同太阳普照万物一样,万物都能得到阳光的利益,但万物都不能真正地了解太阳;同样,不同法界的众生听法时,会有不同的觉受和认识,大家都觉得能理解佛的意思,其实佛的意思只有成佛了才知道,否则都是错会,至少是不圆满。
比如我们现在都是凡夫层次,大家听法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修学基础体会到不同的感受,都会受益,读佛经时也觉得能理解佛说的意思。其实层次稍微高一点,你就发现,原来的理解并不正确,如果到了初地菩萨、二地菩萨,觉得以前的理解真是可笑。佛的经典非常深奥,境界非常高,我们可能只懂其中一点点,但这一点点就是我们现有的生命层次能随类明了的内容,就能让我们现有的生命层次得到升华,变化我们的气质,升华以后我们又可以对同一本佛经有新的理解,这个理解又让我们再进一步升华……直至解脱成佛。
所以佛法是非文非字非言诠的,这样的法才极具生命力,能让不同的众生在不同的时期都会得到不同的受益,而它永远是一音,永恒不变。佛法是终极的真理,这就是皈依法的重要性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