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明白了修行的三乘次第以后,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开始实修了。佛法是完全可以实证的,从凡夫到圣人的修行过程,包括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条路线,乃至到最后成就佛果,都是可以通过修行达到的真实境界,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学习佛法要闻思修并重,听闻经教、思维正法、修习正法。对于凡夫来讲,闻思是理,通过教理的学习,增长我们的智慧,这叫做理;修是事,按照教理去实修,比如打坐、念佛、拜忏等等,都是我们要去身体力行的,这叫做事。理在前面,事在后面,先要在理上明白了,再落实到事相上去落实。永嘉大师的这篇《理事不二》,就是旨在让我们理上先透过去,看清楚修行的大方向,否则很难趣入正修行,古人讲未悟道者都是盲修瞎炼,就是这个意思。
凡夫如果理事能够圆融了,就可以获得理解上的解脱,证得涅槃之理。但是凡夫的理和事,在圣人来讲都是事,涅槃才是圣人的理,也叫理体、本体、真如、性净明体、涅槃妙心、法身等等。而圣人的事是理体之用,比如佛的报身、化身、后得智,以及无量无边的佛国世界,都是理体在事相上的体现,统称为事。
对于圣人来讲,也要做到理事不二,才能趣入中道实相。比如二乘圣人是偏于理的,刚把凡夫的理和事破掉,又执着在圣人的理上了,躲在涅槃里不出来,不在事相上去起用,这就不是理事不二。所以二乘人还需要继续修行,他的闻思修就都是事,要在事上圆满后得智。而对于修学大乘禅法的菩萨来讲,在理上透过去的同时,就知道理是不离开事相的,见到事就见到理,行一切万法而不离于当下,日日度生而无一众生可度,理事不二,缘起性空,才能够承担起救度众生的大任。在实际的修行中,菩萨有时会偏于理,有时会偏于事,但因为有菩提心的力量,理事最终能圆融起来,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圆满,非一非异,就证得了中道实相,也就是最圆满的佛果。
那么在凡夫具体的修道路上,我们是先明白道理好,还是先去实修好呢?这就是入门方便的问题了,要看个人的根基,理入和行入都可以,但从理入的人要在事相上去证得,从行入的人要用教理去印证,最后都要达到理事圆融、理事不二的境地,才算究竟。否则修行出现偏颇,无论是偏于理还是偏于事,都会障碍中道。所以佛门里有句话,“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昧却主人公。”批评的就是理事不能圆融的修行状态。
对凡夫来讲,我们在事相上修行,好像比较容易学习和把握,比如念佛、拜佛,念多少遍、拜多少遍,每天规定好,我们去做就是了;而理上的修行,相对就难一些了。佛法的道理不是文字,你看懂了文字,并不一定能懂“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的佛理。所以理不是靠六根学来的,而是靠心去悟来的,但也离不开六根的作用,学着学着,说不定就悟了。这里有善根福德培植到位的缘故,也有善知识方面接引的缘故,所以理对于没有悟道的人来讲更难一点。
永嘉大师慈悲心切,就写了这一篇文字来给我们指示事理不二的“道”,让我们先在理上有个悟处,在事相上就可以去对照修行了,否则总在生死里作活计,永远也跳不出轮回去。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事理不二就是永嘉大师在领我们入门,可一旦我们进入这个门,刚开心一阵子,你就会发现,其实事相上的修行更难。这就如同我们刚获得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真是开心极了,以为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可是入了大学你就知道,更艰苦的学习还在后面,如果毕不了业,大学通知书就是废纸一张。
同样,事理不二的这个理懂了就懂了,不懂就是不懂,是一下子通过去的,但通不过去的时候你怎么也找不到这个门,因为根本就没有门。所以禅宗的《无门关》,“无”既是关又是门,这个“无”你要能透过了,就见道了,可是事相上能不能透得过,就要看你的功夫了。所以理上一旦透过之后,我们就要在生活中去对照,修六度万行,把事相也“无”掉,这就比较艰难了。虽然知道一切皆空,可是贪嗔痴的习气一起来,就被事相所转,又造业去了,理事无法不二,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就不可能有真实的佛法受用。
大智度论有一个比喻,叫做智目行足,智慧就像眼睛,事相上的修行就像双脚,没有眼睛我们就容易走错路,有了眼睛我们能一眼就望到极处;但如果没有双脚,我们也走不到目的地。眼睛看到目的地是很容易的,但要走到就难了。比如初果罗汉,理上透过去了,一次见道,就永远见道了,以后在理上就没有任何难处了,但是他想了生死,还要经过七次人天的轮回来修行。所以见道后,理上比较容易,事上比较难,但此生能够见道也是多生历劫在事相上的修行所致,所以理事永远不能强分开来,修行一定要教观并重才稳妥。
永嘉大师的《禅宗集》文字非常简练,而《理事不二》这一章,还是洋洋洒洒,写了很长的篇幅,为什么呢?因为理事不二就是道,明白了理事不二就是悟道,证得了理事不二就是证道。这个道无形无相,明白了就连一个字都多余,不明白,说尽语言文字也粘不得半边。故以非有非无名耳,不是非有非无,既非有无,又非非有非非无也。如是何独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也。虽然被称作非有非无,但并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有,也不是无,更不是不是有,也不是不是无。指点到这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诸位不知听得明白不明白?你若能答得一句,即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又落入巢穴里,还是不明白,这又如何是好呢?
好在永嘉大师不但佛法修学上让人难望其项背,文学上的功夫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可谓言简意赅,义理深邃,妙语连珠,风韵非凡,因为篇幅所限,我们不能逐字逐句地进行解析,实为憾事;不过,即便我们不能欣赏大师的文辞风范,只要能从一字半句中得个悟处,瞬间捅破天地,也算没有枉费大师一片拳拳爱子之心了。
永嘉大师开口便道,夫妙悟通衢,则山河非壅,迷名滞相,则丝毫成隔。如果学人能学会用心去悟,那山河都不成障碍,悟道之人理事不二,山河就是道,事相就是理;如果只是靠六根去分别名相,那很小的东西就能让你与道相隔。比如我们听闻经教时,都是用第六意识妄想来听的,并没有用心去体悟,所以即便是听懂了、理解了,也是妄想分别的产物,即便能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也全是法尘概念,早已迷名滞相,与道不相干矣!所以我们要想悟到佛法之理,就要抛开名词文字,用心去契入,可是心在哪里呢?又向哪里去契入呢?这就是着相凡夫难以入门的地方,也是让古圣先贤费尽了口舌的地方,我们且看永嘉大师是如何诠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