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按照上一章讲的修止方法,我们只要能用心得当,不停地去练习和模仿,或早或晚都会进入禅定之门的。随着对心的散乱、烦恼的逐步调整,我们的心境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变化,也就是会出现很多境界。境界的出现是有层次的,是从粗到细、从浅入深、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很多人修行时不注重境界,只注重心态,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佛法的核心是围绕着人的心性,一切都要从内心中去印证。印证了以后,自然会有相应的境界出现,所以佛法是非常科学的,从世间法到出世间法,每一步都能够修证——也就是身证,亲身去证悟佛法的真实不虚。
  永嘉禅也是一样,从《止观入门》、《永嘉禅宗集》到《永嘉证道歌》的境界,都是永嘉大师一步一步亲自印证过的,乃至诸佛菩萨也是如此修行证悟过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修学这个稀有难得的大乘禅法。从天台止观入手,先让这颗平常散乱无章的、烦恼痛苦的心,通过禅定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去调整,使它逐步趋向于稳定、安详。在修学四禅八定正式得到禅定之前,我们也会得到一些和平常心态不太一样的境界,先是欲界定,从粗心住、细心住、持身住,再到未到定,未到定之后就是初禅,然后依次是四禅八定。为了让大家入门后能更好地抓住禅修的觉受,我们依次讲解一下欲界定以及四禅八定的境界特点和修证要点,以及我们进入各个禅定后的身心状态。
  禅定是由梵文音译过来的,全称为禅那,意思是静虑,就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所以也叫思维修。就是将心专注一个所观的境上,不散乱,这就是定。观呢,就是作种种的观想,这个观是第六意识,就是佛教里所说的妄想。因为现实中的很多境界和想法都不是我们自己愿意承受的,比如怨恨别人的情绪会使自己很痛苦。我们不想如此痛苦,内心就很想摆脱或者逃避这种怨恨;或者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们承受不了时,也会感到痛苦;或者身体的疾病和伤痛引起的痛苦等等,这一切身心上的负面感受,都是我们不想要的。我们平时的妄想是杂乱无序、无法把握的,而且痛苦往往多于欢乐,因为心不听话,我们做不了心的主,没有去调适内心,让它稳定、协调、安详的能力。面对内心的痛苦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受制于它,因此很多人都感觉人生很无奈。
  禅定就是摆脱这些痛苦无奈的解药,通过坐禅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妄想)变得有序、稳定、容易管理。任何禅定都离不了止和观,如果心无法专注在某一个境界上,就不能得定力,也就没有力量管束自己;如果不能起观,就开不了智慧,所以观就是让自己能够管理好妄想,并让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习惯了以后,这颗禅定的心就会变得听话、自然、不会焦虑和烦恼,我们人生的态度也会变得解脱自在起来。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心,我们就先要能够把它提起来、抓住,否则心很乱,七上八下的没有规律,抓都抓不住,如何去管呢?因此观之前要修止,就是把念头停止在某一个境界上,心稳定了,才能提起这个心。止的境界的优劣对情绪的稳定与否很有关系,如果境界不好,就会引发更深的烦恼。比如一个人很贪心,因为贪心的缘故妄想很多,停不下来,如果再教他修因缘观,那就会越观越贪心,就觉得贪心好;如果一个人嗔心很重,却教他修不净观,他看到身心不净之后,火气就更大了,越观越嗔恨,这叫“法不对机”,越修越难入定。方法是不是对机,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如果修法时,感觉身心很舒服、自然,心开始回归、安住,不再散乱,不再流浪,这就是对机的好方法,否则就不是。
  佛法的根本是戒定慧三学,修止不修观的人,只有定力不会有智慧,而且可能会偏向外道。佛经里曾用蜡烛灯比作我们的心,来说明止观双运的重要性,比如一盏蜡烛灯点在屋里,如果它左右摇晃,那么灯光照到周围的景物上都不会清楚;如果灯光停在那里不动摇,周围的一切就会被照得很清楚,这就是止和观、定和慧的关系。如果把蜡烛换作一条木棍,虽然一动也不动,也没有任何光明,那就是没有智慧的死定,周围的一切也就无法看清楚。
  佛法是用来对照身心的,能够生起觉观,就是智慧。让心静下来,感受一下,宁静的心与杂乱的心哪个更好?我们自然会选择宁静的感觉,这个选择就是智慧。很多修行人会假设一个境界或目标让自己去努力。比如先让自己不打妄想,强制自己把心停下来,这种强制偏于止的方面,不起用就体现不出智慧;同时也有些人认为强制比较麻烦,不要去强制,管它想什么,只要读懂理论就行了,这就像哲学家、思想家不停地读书、不停地思考,得到的只是世间的聪明,因为无法让心安定下来,开发不了真正的智慧,所以这两种做法都有失偏颇。小乘佛法要定慧等持,大乘佛法更是要定慧等持,如果有偏颇就不是正定、正慧。
  智慧是一种抉择的能力。许多人喜欢求神问卦,就是对生活没有抉择能力,不知道何去何从。有智慧的人,能够观察到一切事物的前因后果,就没必要去问卦了。知道一切法都有因果,那么有好的境界我们就去快乐地接受,不贪着;不好的我们就以妥善的方法去解决,也不厌烦,心不随境动,这就是最好的智慧,也是修定力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修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禅定的定,用一个方法专注,比如数息观,让自己专注在这个境界上,并很清楚这个状态,这样通过打坐产生定力。另外一种,就是定慧等持的定,比如当我们念佛念到不念而念,与佛陀的功德融为一片的时候,生活中吃饭穿衣、待人接物也不受干扰,身心非常清净,对所处的环境也明白清晰,不会表现出修行人的特殊模样。这是定慧等持的大定,不是一般的定力,是大乘佛法在生活中的起用。我们现在修止观,是从禅定的定开始修,禅定的定,是让心有所造作,专注在某个境界上,通过对这颗不安的、不听话的心进行强制训练,训练到它能够听话为止,并能在生活中自然起用。
  凡夫的世界分为六道中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分为九地,欲界叫五趣杂居地,五趣就是天、人、地狱、饿鬼、畜生等,欲界众生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力,导致心态杂乱,非常不稳定,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同时具有人、天、地狱、饿鬼、畜生等五趣的心理状态,变化无常,杂乱无序,所以我们要想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比较困难,甚至连自己是好人、坏人都很难判断。比如有时我们会做好事不但不求回报,甚至连做好事的感觉都没有;有时报复心生起来时,却又无法控制自己的恶念和报复行为……所以地狱、天堂都在自己心中随时轮回、流转,因此造下了无边的轮回之因,这就称为五趣杂居地,是欲界凡夫安住的地方。
  如果我们在欲界做了好事,但没有修行,没有禅定、没有定力,那么死后的善报也只能生到欲界的天上。欲界有六层天,最高只能生到第六层天,无法进入色界和无色界,色界和无色界依靠定力才能进入。也就是我们在欲界修善法、做好事,同时还要有禅定才能生到色界天上去。色界从第七层色界的初禅天开始,总共有十八层天,分别与四禅的境界相对应;最后无色界还有四层天,分别与四空定的境界相对应,所以三界总共二十八层天,禅定功夫越深生得越高。
  我们在欲界时要通过止观打坐来修习禅定,比如打坐数息,称为坐禅。坐禅先要经历两种定,也就是欲界定和未来禅定,然后才能进入初禅。若想进入四禅八定,除了坐禅以外,还有很多其它法门,因为行住坐卧都是禅,比如走路的步行禅,其方法就是关注自己的脚底心,或者其它禅门都可以观想。把自己的环境、身体、呼吸、心态,这些感觉都观察清楚了,然后全身心去感受双脚踩到地上的那个感觉,穿布鞋感觉会更敏锐些,左脚踩下去,知道是左脚,右脚踩下去知道是右脚,就这样左——右——左——右,每一次脚跟着地的感觉都很清楚,这种心的专注就是止;同时又很清楚自己的动作和念头,就是观。在家里或其它空旷的地方,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让自己的身心放松,融入禅定。
  禅法的受用是从浅入深的,需要不断地、有条理地训练才有受用,如果我们想超越自我的生命状态,就要在做好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禅定。虽然即使达到禅定的最高境界后,也出不了三界轮回,但有了四禅八定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大乘佛法,就会信心具足,进步快速,比如有了四禅八定的功夫后再修净土宗,定中念佛的功德就非常大,可以直接了生死。所以一开始我们不要期望过高,平常心乱的时候,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心态,就是一种进步。但修行绝对不能间断,因为凡夫的心无量劫以来已经奔逸、涣散、三心二意惯了,如果我们不能每天定时打坐,除非是功夫成片的登地菩萨,随念就能转回来,凡夫想偶尔坐一下就把它收回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得到禅定的受用,打坐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一定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行。
  建议大家每天至少要坐半个小时以上,不能间断,这已经是很宽松的要求了,其实应该至少要一个小时以上,否则对于初学者来说,效果就很少,最多只是树立起信仰,种点善根而已,禅定的受用就谈不上了。所以初机修行的人,一定要坚持定时打坐,有了一些禅定受用,永嘉禅法后面的学习才可以跟得上,起码在感受中能够相似地去模拟和体会。如果没有坐禅的实际训练,连模拟都谈不上,只凭想象是无法体悟禅定的境界的,更难以对永嘉禅法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我们既然学习了禅法,就要在欲界中让自己进入禅定,也就是离开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的境界,并慢慢加深禅定,直到进入最后的第二十八层非想非非想处天后,不能留在这个定境里面,要有觉照地生活,不住在禅定里面,随时出来继续往前走。等到修成了灭尽定,就出离了三界,实现了生命的解脱,这是修学禅定基本的一个纵向路子。
  那么修欲界定就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依据心态的不同分几个步骤,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四个步骤,也就是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和未来禅。粗心住和细心住,是从散乱心进入到禅定之间的一个心的调试过程,这个过程是让我们的心变得调和、听话、没有棱角,然后慢慢习惯于这种身心的宁静,如果继续坐禅,就能进入欲界定。这三种觉受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因为这三种觉受只要通过坐禅,或者练气功都会得到,练太极拳的人如果懂得太极的内在精神,也会出现这种状态,如果再学一些佛法,就可以住在这种状态中。
  我们的心总有一个怪现象,既希望自己宁静、智慧、明亮,对事物了如指掌,能静静的感受生命的存在,又非常浮躁、不习惯于这种宁静,所以就需要粗心和细心这两种方法、两个阶段慢慢调整自己,去习惯这种宁静安住的生命状态。粗心住和细心住之所以叫住,不叫定,是因为它是不稳定的、暂时性的、随机的,也就是不能把握自己的心什么时候能粗心住,什么时候能细心住,只有功夫越来越精细的时候,它偶然出现让你感受一下,接下来会不会再出现就没有把握了。如果是定就可以把握住,今天进了禅定,明天想继续,就还可以从这条路进来。我们依次来学习这四种状态:


入禅定之门下一节: 粗心住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