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禅是以永嘉大师的尊称来命名的禅法,因此要了解永嘉禅就要先了解永嘉大师。永嘉大师何许人也?据《高僧传》记载,永嘉大师是唐朝的高僧,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出生于永嘉,也就是现在的温州市鹿城区。有关永嘉大师的生平,史料记载并不很多,现在能够找到的资料也只是他一生轮廓的基本勾勒,没有详细内容。
所幸大师的两部著作——《永嘉禅宗集》和《永嘉证道歌》,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里。这两部著作是中国大乘禅法的重要典籍,尤其是《永嘉证道歌》,影响极其深远,一直传诵至今,是修学大乘禅法必学的宝典之一。从有限的记载和这两部著作,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永嘉大师的非同凡响。唐朝皇帝曾赐他“无相大师”的谥号,可见他在世时是一位很受僧俗朝野大众尊崇的大德,成就非常之高。
永嘉大师四岁就随他的哥哥到庙里去,从小就在寺庙里学习和长大,非常年幼便知晓佛法教理。十四岁于龙兴寺正式出家,法名玄觉,并开始按照天台止观法门打坐观心、修习禅定。在修行圆教止观时,永嘉大师读《维摩诘经》而得以印心开悟,所以又有人称他为“真觉”。清朝时为避康熙玄烨名讳,而改称为“元觉”。他开悟以后到曹溪谒见六祖慧能大师,遂得到六祖印证和传法,六祖特留永嘉大师在曹溪过了一宿,所以永嘉大师又被尊称为“一宿觉”、“宿觉”。大师从曹溪回来后,一直在永嘉弘扬佛法,最后也在永嘉圆寂。我国古人历来以避讳为敬,所以都不直接称呼大师的名号,而尊称他为永嘉大师。
永嘉大师出家后学习天台宗,早期修学的是两晋之前传入中国的禅法,也就是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等人传进来的一些简单禅法。比如六妙法门、四禅八定,还有一些简单的静坐,这些禅法统称为禅数之学。平常我们心绪总是很乱,通过坐禅的静虑可以让心静下来,这时再来考虑问题,就会很全面、更到位。所以我国古人对这些静虑的方法非常感兴趣,接受、流传得很快,并形成了许多禅法的流派。
早期的禅法之所以被称为禅数之学,是因为这些禅法都有个数字在里面,比如说六妙法门的六,四禅八定的四和八,所有的禅法都有一个数据来表示等级,作为修行次第,所以称为禅数。比如说先修止,再修观,止和观就变成两个法,构成了禅法的次第。禅法的修行都有个数字在前面,每个数字等级都有客观的身心状态作为修证指标,因此禅数之学是有所得、有所住的。
东晋著名译经师鸠摩罗什来到中国,把般若经典翻译出来以后,般若思想在中国流传开来。般若经主张无所得、无所住、毕竟空,对比之下,有数字的禅法就不够究竟了,所以般若思想对禅数之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般若的空观并不等同于老庄哲学的虚无,而是缘起性空的意思,所谓的“空”就是缘起状态的本质,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道理虽然很深奥,但因为当时南方人对于教理和哲学理论的思辨非常热衷,所以般若思想发展很快。当中国人一旦理解了“空有不二”的中观思想时,就明白了般若思想,也才真正理解了印度大乘佛法的原意,从此大乘思想就在中国蓬勃发扬起来。
于是因缘际会,到南北朝时期,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观中国有大乘气象,就从印度来到中国弘扬大乘禅法。在达摩祖师到来之前,中国已经形成两个阶段的禅法,一个是早期的禅数之学,另一个是以般若思想为指导的禅法,这两种禅法被后人统称为如来禅。如来禅的特点是要以佛经为依据,按照佛经所说的道理去思维、去打坐实修,并以《心经》、《金刚经》等般若经典来印证修行的境界,最终达到解脱。所以如来禅都是从空入手,其禅法思想体系也非常完备纯熟。
达摩祖师东来之后,在“藉教悟宗”的方法下直指学人当下悟道,并且以四卷《楞伽经》作为经证。至五祖才改用《金刚经》来印证六祖的见地。直到禅宗五家形成的阶段,在“藉教悟宗”的同时,强调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后世称其为禅宗的正脉。提倡禅法并不是在天天打坐观空或修禅定之学,而是在言语对答之间就能指点学人见到佛性。佛性也叫自性、心性、实相等等,是离我们最近、和我们最熟悉的,熟悉得我们都忘记、忽略了它的存在,就像空气一样,生命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可是平常谁会注意空气的存在呢?其实我们整个身心世界都是佛性的作用,圆满现成,所以禅师就是要来指点出佛性的真相,让我们不再迷惑。
有了传统止观的基础,达摩祖师再来提倡直指的禅法,就非常契机,已经打好理论和禅坐基础的学人就容易接受、容易受用。达摩祖师在北方少林寺面壁九年后,开始传扬大乘禅法。到唐朝的六祖大师,大乘禅法终于在中国发扬光大起来。永嘉大师就生活在这个年代。
永嘉大师出家以后,就是按照佛教传入中国的这个次序来学习的,也就是先学打坐观心的禅数之学,也学习天台宗的止观法门,这些都属于如来禅的范畴。大师通过如来禅的修证方法证悟真心后,又得到了禅宗六祖的印证,接受了禅宗的传承,因此永嘉大师的证悟是非常究竟圆满的。
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538-398),生活的年代比达摩祖师稍晚一些。一直生活到隋代才圆寂,世寿六十岁。智者大师学习教理时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会非常恭敬地一本一本研究所有从印度传过来的佛经,一些表面上看似道理不一致的经书,他都能融会贯通。我们人生境界升华了以后,就能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对大学生说大学生的话,对小学生说小学生的话,对症下药,应机施教,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众生的根机,随缘接引所有的众生。所以虽然同是佛陀所宣讲的经书,互相之间好像说法不一致。这完全是角度不同、对机不同的原故,是佛陀接引众生的方式不同导致的,是佛陀智慧慈悲的表现,并不是真的有矛盾。我们在以后的修学中也会发现,不同心态读佛经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接受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人生境界不同、根基不同导致的。
智者大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避免学人混乱,智者大师开创了“判教”,也就是把佛陀的一代时教按照角度或对机分类,把不同层面的教理配合相应的实修方法给予框架起来,使每部经典都有合理的位置,以便适合不同根基的学人。所以天台宗历来教观并重,教是教理、是理论,观是止观、是实践。任何教理都有对应的止观修证方法,两者如鸟双翼、如车两轮,缺一不可,这是天台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后来有人把智者大师的理论加实践的修行方法归入了如来禅的范围。
永嘉大师首先学习的就是如来禅,并得到很大的受用。大师开悟后并没有人来印证,他只是自己知道已经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心境已证悟到了某种程度。在这种状态下他又读了《维摩诘经》,经里说的话完全印证了他的心行,心法相应了,永嘉大师的心就安了。所以永嘉大师是修行如来禅开悟的,开悟后就写了《永嘉禅宗集》,并在永嘉(今温州市区)开始弘扬佛法。
当时六祖大师正在广东曹溪宝林寺弘扬禅法,即后来发展形成的禅宗。禅宗是顿悟法门,全无固定的次第,一悟便到究竟处,一切以明心见性为目的,藉由祖师指点开悟,学人悟后起修,以慧摄定,绵密修行,渐臻定慧圆融。而止观禅法是渐悟的法门,是以经典为依据,从止观打坐入手,有法可依,渐修渐证,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如是定生如是慧,层层递进,最后般若慧开,方能圆融无碍。因此如来禅法分为顿悟和渐悟两种,而通常都把顿悟法门称为禅宗。
打个比方说,渐悟禅法的修行过程,就如同一盆脏水,先要让它安静,把泥沙渐渐沉淀下来,然后月亮就自然显现在水中了,而且越来越清晰。而顿悟禅法呢,就是先悟到不管脏水还是净水,月亮都能在水中显影,只是水脏时看不到、看不清,水清了就能见月了,悟到此理后便一舍全舍,浑水摸鱼,借泥沙翻上翻下正好把它清理干净,最后水中现月,本末全收,就定慧圆融了。
六祖有个叫玄策的弟子到温州时,听到永嘉大师讲法后,感觉和六祖的开示很像,但玄策并不马上认可永嘉大师,说“威音王佛之后,说无师自悟的全部是天然外道”,并激励永嘉大师到六祖处去印证自己的开悟境界。大师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为了证实自己所悟不虚,也为了让弟子们生起修学的信心,更有利于弘扬佛法,他就去拜见了六祖。短短几句对答之后,六祖不但很快就印证了永嘉大师的开悟境界,还舍不得让他马上走,又留他住了一个晚上,这就是著名的“一宿觉”公案,“一宿觉”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大师回到温州后,就把在六祖大师那里彻悟的禅法,结合他修行禅法的心得和天台圆教的教理,写出了《永嘉证道歌》,并一直在温州弘扬佛法,直到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圆寂于龙兴别院,住世四十九年。
永嘉大师出家是在龙兴寺,圆寂在龙兴别院。别院就是大寺庙的下院,是从寺庙分出去的专门用于修行的关房或者弘法的地方,所以龙兴别院应该是龙兴寺的下院。有人推测就是现在温州妙果寺的地方。南怀瑾先生也曾在妙果寺大雄宝殿前题了一个匾,并有个附带的说明,提到了:据说妙果寺最初就是由永嘉大师建造的。
永嘉大师圆寂时是坐龛的,并没有火化,过了三百年后到了宋代,有人把他的龛打开,发现头发还在,拿出来火化后就得到了舍利子。于是就在松台山上建了一个很好的塔,将舍利子供奉起来,这个塔被称为净光塔,或叫真身塔。
2003年净光塔重建时,修建者根据史料的记载在松台山的后山坡上挖出了一个地宫,地宫中用五彩的泥土埋藏着一个骨灰罐。妙果寺的达崇老和尚在罐中找出一颗绿豆大小的乳白色舍利子,这就是永嘉大师的舍利子,是非常珍贵难得的稀世宝物,现仍珍藏供奉在妙果寺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