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
调食就是调整我们的饮食,不能吃得太饱,也不能太饥饿。太饱时血液都跑到胃里去消化食物了,就造成大脑缺氧,很容易昏沉,而且腹部很胀,隔肌就会上提,肺部的范围就小了,呼吸不容易深沉、绵长,导致气急身满,甚至各种脉络会因此堵塞,不容易通达,心就很难稳定下来。如果吃得太少,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会导致身体瘦弱、容易困乏,心里七上八下地老想去吃东西,所以体质差的人,打坐时意志力就会相对薄弱,心念也不容易稳定。因此吃饭要七分饱,既不太多,又不能太少,适中最好。
“若食秽触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秽触之物就是佛教里讲的五辛,也就是葱、大蒜、韭菜、洋葱、兴渠。这五样虽然是蔬菜,但也是烈性食品,能刺激性激素,使神经兴奋,心念迷乱,非但不容易入定,还有诱发和增强贪嗔痴的作用,所以戒律规定不能吃五辛。还有一种不宜的食物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吃辣椒、姜很容易上火,怕上火的人就不能吃;另外一些寒性的食物,比如绿豆、苦瓜等等,身体虚寒的也要避免食用,以免造成四大相违,禅坐未得利益,病先引发出来了,这就划不来了。
所以调食的要点就是三句话,不要太饱,也不要太饿,不应该吃就不要吃,这三句话做到了,饮食就调节好了。调食是初学禅定的人必须要注意的,佛陀说:“法轮未转,食轮先转。”身体是靠饮食来滋养的,“身安则道隆”,我们把身体滋养好了,就容易精进修道,所以智者大师把调食放到了调五事的最前面。
我们人有四种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段食就是一日三餐,以香味触为饮食内容,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吃,不吃就饿,这叫段食。
触食就是每个人都需要有感触,感官上愉悦的享受,并进行适当的调节,比如太热就要用空调,太冷就要加衣被,就如同人饿了必须吃东西一样,不调节身体的感触就会出问题,这叫触食。
思食是思想,思想要正常、正确,如果思想出了问题,就会影响身体健康,第六意识生起希望之念,比如很多病人都是被病吓死的,这就是因为思想以恐惧为食而使身体发生的反应,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健康的思想,这叫思食。
第四个叫识食,就是对人生的认识要正确。如果认识上有错误,以错误的认识比如杀盗淫妄为食,人身必然会得到可怕的恶报。另外,大乘佛法也讲识食就是指八识,因为这八识能支持有情众生的身命,所以叫做食。
这四种食是相互影响和支撑的,识食能影响其它三种食,所以是最重要的。我们通过坐禅以后身心豁达了、开放了,识食、思食慢慢都健康起来了,变得非常慈悲、安忍,那么即使吃简单的食品依然能非常健康长寿。比如说吃素,如果以嗔恨心去吃素,健康还是有问题的。但如果我们思想开通了,身心没有牵挂,以大慈悲心去吃素,那肯定是非常健康的。所以在禅修的过程中,这四种食我们都需要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