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心,就是比较粗的心,粗到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粗心住的关键是在“住”上,也就是心能停留在一个境上。平时,我们的心总要抓住一些东西才感觉踏实,总喜欢往清净心里边装满东西,让自己无事瞎忙乎,否则就会失落、无聊,其实没有东西的心是最清净、最开阔的。佛陀告诉我们的这些禅修方法,就是让我们学会把心里的东西都放下,让心很专注、空灵,并由此调节身心,呼吸变得渐渐顺畅,心念也越来越微细,这种定就叫粗心住。
进入粗心住以后,杂念减少了,但杂念少并不等于是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而已,心念还在六根门头跑来跑去。一般人专注地坐了几天就会有这个感觉,强制自己的念头不要动,几下子还可以,但是一会儿就跑掉了,然后把心收回来,再强制,再收回,再强制……在周而复始的强制过程中,终于感受到可以定上一会儿了,这个“定上一会儿”,就是粗心住。
我们平常的粗心是住不了的,念头像洪水一样冲过来,不由自主地随着环境,业力去流转,生生世世都如此。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习打坐时,心会非常散乱,越坐杂念越多,身体也腰酸背痛,歪来歪去的,无法安定,这是我们平日里身心习惯于放逸的结果。什么叫放逸?没有规矩、随随便便就是放逸,只要感觉怎样好、怎样舒服,身心就会晃动,比如有件衣服很漂亮,哪个地方很舒服等等,就赶紧凑过去。这在佛教里称为心随境转,放逸的身心散乱惯了就很难控制。
所以平常我们也很少主动去控制自己的身心,除非因环境的特殊需要,才会让自己的身体有一个特定的表现形式。比如宴会或集会等等公众场合,听说天安门广场站岗的士兵,训练的时候要站十二个小时不能动,有这十二个小时专注的定力,哪怕有这种精神,修行人都绝对会得禅定。所以刚刚开始坐禅的人,要主动用精神去控制身体,用心去造作,把身体矫正,没有谁能一开始自然就坐得很端正,都是刻意让自己去坐直的,按照师父“腰要正,胸不能挺,手要结印不能动,腿痛了也不能放下来”的要求,努力去强制自己,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方法,让心有个地方可以专注,这样身心都定下来后,就能达到粗心住。
因此粗心住的境界就是三句话:第一,用精神意志去控制、矫正身体的姿势,用心去造作,让自己坐得端正。第二,要有一个方法,比如不净观或其它方法,让心有所专注。第三,在身体矫正、心有所专注的基础上,能感受到自己终于定了一会儿,哪怕只有一、两分钟,这个“定”就是粗心住,这是最肤浅、最初步的禅定感受。
如果只是身心不动,却没有体会到“定”,那就不是粗心住,这个感受很重要。有了粗心住的感受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住的感觉是很不错的,比放逸的感觉不知要好多少,就会进一步努力不断地去实现粗心住,慢慢就会很习惯这种身心稳定的状态,就会慢慢进入到第二个欲界定阶段——细心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