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如果我们从二禅出来后,“加功不止,一心修习”,一心加功不止,不生忧悔,内心就会湛然安静,非常明亮,没有任何动摇。“尔时,乐定未发,而不加功力,心自澄静,即是三禅未到地。于后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
  这时乐定未发,乐定是指三禅,还没有发起,也不要再用心了,心很专注,静静地、淡淡地停在未到地,好像有一个要进入三禅的意志力在指引我们坚持在这里,而不是靠第六意识妄想的指引,如果用妄想去指引,那就成初禅了。这样使心澄静下来,此时三禅的快乐还没有生起,这就是未到定。然后其心还不能动摇,泯然就是没有任何动摇,不依内外而定,这是第三禅定的一个特点。
  初禅是依外入定的,外就是指身体,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身体的感觉上就得初禅,所以初禅的所有觉受都以身体为基础。二禅无觉无观,只有喜乐之心,喜是乐的外在表现,也就是第六意识很快乐,所以它是以内心的觉受为基础的。三禅呢,既不依外也不依内,不靠身体也不靠意识,与乐俱发,而是从内心显发到外,所以不依任何一边。当乐发时,就有三禅功德了。
  “但无动勇之喜为异”,完全没有激动、勇猛的喜相,这是三禅和二禅最大区别。三禅之乐是“绵绵之乐,从内心而发,心乐美妙,不可为喻”。心里面没有动摇,但有一种隐隐约约的、若存若亡的、就像呼吸一样或者比呼吸更微细、更美妙的快乐觉受,非常非常轻柔,所以叫绵绵之乐,从内心发出来后遍满全身,使身体的任何一个觉受,哪怕是腿麻了的觉受都很舒服,美妙极了,我们可以去感受它,此时没有用第六意识,如果用意识心就又开始动起来了,所以心要泯然、湛然。泯然就是若存若亡,湛然就是清清楚楚,也就是自然而然地生起这种觉受。
  “乐定初生,既未即遍身,中间多有三过”,刚进入三禅时,会有三种过失阻碍这个乐定遍满全身。一者乐定既浅。其心沉没。少有智慧用。刚开始时乐定比较浅,心里没有强烈的觉受,定力又比较深,缺乏智慧的觉照,就容易产生昏沉,不够湛然。
  二者乐定微少,心智勇发故不安隐。第二种过失是乐生起时,定又不够了,不够专注,快乐得总想动,让自己多去感受感受,结果心动摇得厉害了,就又退下去变成二禅了,所以这里我们要非常专注,既要去感受,也能保持不让它浮躁起来。
  三者乐定之心,与慧力等,绵绵美妙,多生贪着,其心迷醉。故经言:是乐圣人得舍,余人舍为难。虽然定慧相等了,既不昏沉也不动摇了,三禅真正的觉受完全生起来,正确到位了,我们又很容易就迷失其中、陶醉其中。所以佛经里说,圣人能把这个第三禅舍弃掉,其它人就很难了。
  圣人就是指已经证得三果以上的人,我们前面讲过,初果罗汉在理上破过去、见地打开以后,看到了人生无我的真相,但他想了生死也需要有禅定,如果没有禅定,那他人天还要来七次,来了断欲界的惑。如果有了初禅,见惑一破就是三果以上、四果向的罗汉,证得四果罗汉才能了生死、出轮回。那么从三果到四果的修行上,还要断七十二品的思惑,思惑里面比较难断的就是这个三禅之乐。因为圣人已经看到无我了,能认识到感受三禅快乐的那个“我”,其实是因缘和合的一个假相,并非真实存在,因此有感受也是无我,没有感受也是无我,在这样的出世间智慧的觉照下,圣人才能舍弃三禅的快乐,慢慢从乐定中脱离开来。
  我们大家见惑还没有破,那么在修三禅之前,先要认识到它的三种过失,一是昏沉,二是浮躁,三是容易贪着在里面。因为有这三种过失,乐定不得增长遍身,会使乐定的觉受受到阻碍,不圆满。所以三禅的境界有三个层次,将来会感得色界的七、八、九三层天的果报。最低的一层叫少净天,就是我们能既不昏沉也不浮躁,感觉非常的清净,这个清净只是内心的感受,比较少,所以叫少净。第二层是无量净天,就是身心全部沉湎在快乐里面,心只要想到身体的哪里,哪里就是快乐的,身心的快乐完全没有限制,称无量净。第三层是遍净天,就是体现出身心世界、内外环境完全快乐起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快乐,整个生命沉湎在快乐的海洋里,身心世界只有快乐可言,没有其它的觉受,这是快乐的顶峰,称为遍净。如果三禅的过失我们没有调整好的话,就达不到三禅觉受的顶峰,所以说行者当善调适,禅修者应该善加调适,避免三种过失的影响。
  那么如何去调适呢?当用三法,一者心若沉没,当用念精进慧等法策起。有三个方法:第一,如何调适昏沉的心态。如果心很沉没,定大于慧,我们就用念精进慧等这些方法去策励它,让心不要一味地宁静下去。也就是我们要起念,或者忆念三禅的快乐,或者反照自己,检讨自己的状态,或者用精进的心策励自己,让自己去感受三禅的快乐,不让自己懈怠下来。比如我们坐禅时,有时感觉心里很空明、很舒服,过一段时间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觉受生起,这个空明感也没有了,这就是因为精进力不够,没有勇猛的心去支持这种定境。好像随其自然地,怎么样都行,结果心又乱掉了,定境和觉受就慢慢都消失了,退下来了,所以我们要学会调适。
  第二,如何调适心乱的状态。二者若心勇发,当念三昧定法摄之。如果心要开始动起来了,就让心停下来,专注一致,或者心动时,可用止观觉照一下,然后马上要放开觉照,直接去感受三禅的快乐。
  第三,如何不沉迷。三者心若迷醉,当念后乐及诸胜妙法门,以自醒悟,令心不着。如果沉醉在三禅的快乐当中了,我们应该忆念如果沉迷其中,就只能停留在最初的快乐觉受里,会障碍自己进入三禅的极限之乐,还会障碍自己进入三禅以后更高妙的法门、更高的境界,出世间禅定的胜乐妙味我们就都体验不到了,胜妙法门就是了生死、出三界的法门,这么一忆念,我们就不会沉湎在三禅里面,就能摆脱沉迷之过了。
  行者若能善修三法,调适乐定,当知乐法必定增长,遍满身分。如果我们调适得法,三禅的快乐一定会慢慢增长,直至遍满身体的各个部分,是故经言:三禅受遍身乐。三禅的觉受是遍满全身的快乐,不只是你心里面,也不只身体某部分的觉受。我们常常会觉得欲望满足了,身体快乐了,心就能快乐了,这是心粗的表现,如果细心想想,这完全是两码事。比如我们有钱了就觉得很快乐,实际上钱只是暂时满足了我们的欲望,和身心的快乐并不相干。你是因为有钱才快乐的,这个快乐就不是发自内心的。这样来的快乐肯定不是你自己的,不是你心的本来面目,它就相当于脸上的一个面具,你觉得自己很漂亮,其实面具并不是你的本来面目。初禅就如同我们把别的面具都扔掉了,只拿了一个快乐的面具带在脸上;二禅就是已经习惯了这个面具,不用去挑选了;三禅就是把真正的自己化作了和面具一样,把面具完全消融了,让自己的心遍满这个快乐,所以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问曰:若乐充满遍身,身具五根,五根之中,悉有乐不?有人问了,身体有眼耳鼻舌身五根,三禅之乐遍身时,这五根都会快乐吗?答:乐遍身时,身诸毛孔,悉皆欣悦。乐遍身不但是五根快乐,全身毛孔都会充满快乐,为什么不动念会如此快乐呢?尔时五情虽无外尘发识,而乐法内出,充满诸根,五根之中,皆悉悦乐。但无外尘对,则不发五识,情依于身,身乐既满,情得通悦乐,与意识相应,以识内满故,则遍身而受。
  处在乐定的状态里时,没有外界的色声香味触五尘相对,就没有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产生,只是五根本身充满了快乐,叫遍身快乐。如果有五尘、有五识,也就是对外界产生觉受了,那五尘和五识也是充满快乐的,也就是三禅能达到整个世界都是快乐的海洋,这就是色界遍净天的境界。色界的众生也是有色身的,六根俱全,因此会有觉受。六根对外界六尘产生分别生六识。六识就是我们身心的所有感觉和认识,比如苦乐、甜酸、冷暖等等,三禅天的众生对六尘产生的分别都是快乐。
  我们现在没有这个本事,比如我们想到痛苦的事情时,我们的分别就是痛苦的,想到快乐的事情时,分别就是快乐的,看到坏人我们就生气,看到漂亮的人我们会很高兴等等。但有三禅觉受的行者,去分别这个世界的好坏美丑时,无论境界是好是坏他都会非常开心,完全没有不开心的地方,与意识相应,意识就是第六意识妄想心,妄想分别感觉快乐了,身心就都快乐了,所以沉湎在快乐的世界里面不能出来,这叫遍身而受。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境界是否会幸福、快乐,最根本的还是要看我们的思想,也就是意识分别是否快乐?如果我们的意识是快乐的,那整个世界就是快乐的,这就是妄想的重要性。我们之所以感觉现实的人生有很多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对妄想没办法把握,如果我们有能力把握它了,让心听话了,就不会再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了。别人骂你、做坏事,其实是别人的错,我们为什么要生气呢?可是我们就是控制不住,会烦恼,我们修学禅定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妄想能听话、把情绪管理起来。所以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一心的这个感受,也就是我们把粗重的妄想停下来,通过慢慢的分析、调整,调节到让自己可以把握这个妄想心,不让它乱来,妄想就开始变得快乐了。再有人传播垃圾时,我们就能自动地排弃掉,心不会受影响,不会再痛苦烦恼,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个地方。
  佛经里面说,三禅生起的快乐有两种,一种叫作快乐,一种叫作受乐。快乐乐者,乐定初发未遍身也。三禅刚刚发起时,觉受还没有遍满全身时的感觉叫快乐。我们都很喜欢快乐,因为快乐不长久,乐的感觉一下就没了,不是永恒的、长期的,所以“快乐”就是很快就过去的才叫乐,如果永恒了、长久了我们就不觉得乐了。比如以前过年的时候我们都感觉很快乐,以前的小孩子都很喜欢过年,因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这几天有新衣服、有好吃的,所以就觉得过年很快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天天有好吃的、新衣服,和过年没有两样,结果也就不觉得过年快乐了。所以快乐有这样一个特点,很快就会过去,当乐定刚刚生起时,身体就有乐的觉受了,但很快就没有了,这叫快乐。
  受乐呢?受乐乐者,乐既增长遍身受。譬如石中之泉,从内涌出,盈流于外,遍满沟渠。三禅之乐,亦复如是。觉受渐渐增长、遍满全身时,才是真正的乐,这个乐叫受乐。感觉就象石头当中有泉眼,泉水涌出时将石头的内部填满后,又流溢出来把整个石头覆盖住了。这个比喻用得非常贴切,就是说我们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从内心中涌出来的快乐又渗透了身体,整个身心就被快乐所包围了,完全沉浸在快乐当中,这就是三禅之乐。


 上一节: 三禅修证三禅修证法下一节: 三禅五支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