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有处定有点象未到定的境界,什么都没有了,都消失了。在识无边处定的时候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识上,现在能识之心也脱离开了,于是非常轻松安稳,诸想不起,安稳寂静。一切妄想都不起来,只是轻松寂静,心中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什么都看不到。但因为还有无明覆盖,见不到禅法支林的功德,所以无所觉了,无所爱乐,能觉之心、所觉之物都舍掉了,各种神通作用也没有了。把明明白白的能识之心舍掉了,就什么都不明白了,有点像睡着了没有梦的状态,所以想继续修禅定的人会一心专精,更加专注精进,再舍掉无所有处境界,就能到达三界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
那无所有处如何舍掉呢?我们来看一下此时禅修行人的心理活动,随着一心专精,深入禅定,发现识无边处时是执着在能想上,把能想的识心去掉以后,其实又落入无想的境界里了,所以会诸想不起。如同空是妄想心的一个状态一样,无所有处也是识心的一个无想状态、非想状态,也就是想和非想是识心的两个状态,都没有离开识心本身的境界。
所以要破识无边处的有想境界及无所有处的无想境界,既是非想又是非非想,既不是想也不是非想,才能把识心完全破掉。于非有处非无处,念念不舍,终于出现真实定,一切有无相貌都荡然不存,心中清净寂然。因此他的主观感受就是不见有无,恬然清净。
无所有处定还着在无上,现在“有”和“无”都没有了,这在语言表述上又跟中道完全一样,大乘佛法说“有是一边,空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于中道”,空有都不执着叫中道。但非想非非想处定只是三界里最高的定境,还没有出世间,不具有出世间的智慧,而中道、无所得都是般若智慧,所以境界完全不一样。我们在这里要再澄清一下,以免学人自误。
四禅八定均是世间禅定,为什么定力如此之深,能到八万四千大劫,甚至还有各种神通变化,也仍旧是凡夫呢?就是因为没有打开般若,般若的意思就是出世间的智慧,也叫中道、见地,它最大的特点是看到了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相,并认定了这个真相。“看到”是智慧,“认定”是定力,以慧摄定,没有出定也没有入定,这是出世间禅定的特点。因此出世间禅定的修证过程是完全无我的,才能最终破除我执,也不会再去执空执有,一切能执所执全都消失了,就证入了中道实相,不会再退失。
《金刚经》第九品——一相无相分说得很清楚,“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实无有法名阿罗汉”等等,就是说四果罗汉的修证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我在,这就是破除了我执的圣人的禅定修证过程。
而凡夫没有去除我执,都要把我缘在一个境界上,才能产生觉受。心越来越专注其实就是越来越接近我执的本来面目,所以凡夫的觉受里都是有我的,而且有入定和出定的不同。把我执着在某个境界上入定了,就会产生我现在空掉了、我现在明明白白的、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现在无我了等等的觉受,从定里出来就没有了。
比如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就要缘一个非有处非无处,念念不舍,才能入定,否则就入不了这个定,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在三界之中定力最深,能达八万四千大劫。但八万四千大劫以后又会从定中出来,出来后,不见有无,恬然清净的觉受就会失去,所以凡夫的四禅八定都只是心的一种状态。状态就是定境、是功夫,而不是见地,他的修证过程中“我”是一直在的,见地一直没有打开来,修到死也破不了我执。因为破我执靠的是智慧,不是定境,定境、功夫都会退失,见地不会退失,可以一直指导我们成就佛果。因此大乘禅法才说“只论见地不论功夫”,见地、智慧是最重要的。
佛说“般若六度,般若为导,五度如盲”也是这个意思,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是即便你六度中的第五度──禅定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还是瞎子,依然走不出生死轮回。因为他还没有智慧,看不到真相,我执就始终舍不掉、破不了,就不能证入圣境。有了智慧,定境就容易达到,而且没有副作用,不会着在上面出不来。比如初果罗汉如果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马上就能证入四果了,三界的一切思惑马上就消除干净了,最后只要一念跟灭尽定相应他就了生死、出轮回了。如果没有这些定境,他虽然有智慧,不会象常人一样烦恼,但也从轮回里出不去。
所以做功夫也是需要的,修行要靠两条腿走路才稳妥。打开般若智慧以后,再修各种定时心已经和无我相应了,定慧就能等持,才能证入涅槃实相,超脱生死轮回。所以定境和智慧,我们一定分清楚,不能混淆,否则修行时路就会走错掉,不但浪费大好人生,还会带来很多危险。
四禅八定是修行的基础,也是修行的重要法门,通于各宗各派。佛陀在成道和涅槃时,也曾依这些禅定功夫作为助缘,所以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在《杂阿含经》卷十七中,佛陀告诉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空入处正受时,色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处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止息。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是名渐次诸想止息。”
由这四禅八定的修证内容可以得知,每一项的禅定成就都是对于前一项的境界感到不满足,再加功用行,精进修持才能达成的,所以古德有言“学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事贵在有恒,譬如烧火煮水,如果时断时续,水就无法烧开,世间事业如此,学佛修道更是如此。如果得少为足,就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甚至有了些禅定受用便沾沾自喜,傲慢心生,如四禅比丘证四禅却妄言证入四果圣境,大妄语成,堕入地狱,岂不可惜!
佛在《杂阿含经》又说更殊胜的止息:“于贪欲心不乐、解脱,恚、痴心不乐、解脱,是名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可见即使证到第八定,还不是究竟止息之处,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精进,观人空法空,打开智慧,才能彻底去除心垢,达到解脱。 |